文_ 陳佳
觀察是教師了解幼兒的一扇窗、一座橋梁、一把打開心鎖的鑰匙,掌握了觀察的要訣,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傾聽孩子的心聲。在日常教育中,多數教師能夠認識到觀察幼兒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的科學區域指導過程中仍面臨“我這樣說她為什么不理解?”“幼兒的探究活動我是否需要介入?什么時候介入?”“幼兒長時間重復一個探究行為是否有發展價值?”等困惑,從而引發了一系列問題:一是部分教師在支持引導幼兒時陷入“幼兒完成‘任務’、獲得‘成功’就是獲得發展”的誤區;二是部分教師急于幫助幼兒獲得“成功”,在幼兒操作材料時不停地“支招”,或幼兒剛開始行動就急于介入指導,從而“干擾”了幼兒原本的探究,讓幼兒失去了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間;三是教師支持策略較單一,多采用語言引導的方式進行支持,鮮少運用材料支持、平行游戲、引導同伴間互相學習等策略。
針對教師在科學區域游戲指導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我們對小班、中班、大班幼兒整體探究行為進行了梳理、歸納,發現幼兒在探究過程中會存在一些共性階段。教師針對每個階段中幼兒的興趣點、探究特點等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支持引導,就能更有效地促進幼兒探究能力的發展。
這一階段通常出現在小班幼兒和中班、大班幼兒剛剛接觸新材料時,表現為幼兒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原有的經驗探究材料的玩法與特性。例如,小班教師在科學區域投放若干紙板、圓柱積木等支撐疊高的材料后,幼兒會拿著紙板在桌面上拼擺、把圓柱積木疊高、在桌面上來回滾動圓柱積木等。
在這個階段,教師支持策略的核心是等待觀察、激發興趣。幼兒對周圍環境和事物的探究是建立在自身原有經驗、認知特點和發展水平上的,他們對材料的感知和新經驗的獲得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間,耐心觀察幼兒對材料的探究情況,讓幼兒感到“錯了不要緊,臟了沒關系,惹禍也正常”,從而安心地進行各種各樣的嘗試。教師要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針對不同情況為幼兒提供支持:如果幼兒是用玩具材料打鬧,教師可以通過共同游戲等方式,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如果幼兒對其他領域的感知比較強烈,例如數積木的數量、用紙板拼圖案等,教師要鼓勵幼兒的行為,并根據幼兒當時的探究興趣進行引導;如果幼兒在操作擺弄過程中有了自己的探究發現,例如將圓柱積木放在桌子上滾動,教師可以思考幼兒這樣的探究能否促進其發展、自己可以提供什么樣的材料幫助幼兒更好地發展、幼兒自發的探究點是否有集體探究的價值等,在此過程中,不斷發現幼兒自主探究中的教育價值和契機。
這一階段通常表現為幼兒對探究材料有了初步的感知,常常根據自己的興趣探究材料的特性、變化等,但還沒有明確的探究點。例如,中班幼兒在初期玩“有趣的沉浮”材料時,喜歡把不同材料放到水箱里觀察它們的變化,有的幼兒觀察到塑料玩具放進去后會有小泡泡,有的幼兒嘗試把小木片玩具按到水底然后松開,有的幼兒把不同物品一起放到水中觀察變化,等等。
在這個階段,教師支持策略的核心是發現解讀、構建經驗。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在操作材料時自發的探究點,分析幼兒現有的經驗、興趣點及可能獲得的新經驗,從而進行支持引導:當幼兒自己有了新發現時,教師可以通過繪畫記錄、區域分享等方式,幫助幼兒梳理經驗、表達想法;當幼兒在探究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通過為幼兒提供補充材料、與幼兒進行平行游戲、建議幼兒向同伴學習等方式解決問題;教師還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支持幼兒更深入地進行探究,例如,當幼兒觀察到塑料玩具放到水中會有小泡泡后,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將更多的玩具放到水中觀察是否有小泡泡,并支持幼兒進一步探究玩具產生氣泡的原因,做幼兒積極主動探究的支持者。
這一階段的幼兒,對材料的基本特性已經有了一定的感知經驗,開始對材料的某一特性、變化、關系產生興趣,并嘗試探究某個現象或變化背后的原因、關系與規律。例如,大班幼兒在進行“有趣的影子”游戲過程中,發現改變手電筒與玩具間的距離、方向,影子也會跟著發生變化,有的幼兒會用手電筒轉圈照玩具觀察影子的變化,有的幼兒會從前后左右不同角度照玩具,嘗試發現光源角度與影子間的關系。
在這個階段,教師支持策略的核心是抓關鍵點、助力探究。教師要針對幼兒的探究行為,思考其在探究什么、發現了什么、想要解決什么問題、能夠獲得哪些關鍵經驗,明確幼兒現有經驗和可能構建的新經驗間的聯系,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提供支持、引導。例如,針對幼兒用手電筒從不同角度照玩具的自主探究行為,教師可以通過提供“幫助小熊摘果子”“我給小球畫影子”“水杯影子找朋友”等操作材料,支持幼兒在解決問題的情境中,感受光源、遮擋物、影子三者間的關系。
這一階段的幼兒,對材料特性有所了解,且有一定的經驗及探究能力,能夠自己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也能夠基于探究問題進行有計劃的嘗試、操作。例如,大班幼兒在搭建紙橋的過程中發現對疊紙可以讓橋面結實,然后分別嘗試了對折兩次、折疊成扇形、對折一次后折疊成扇形,記錄每次嘗試后承載積木的數量,并解釋原因。
在這個階段,教師支持策略的核心是討論梳理、提升經驗。幼兒的探究能力包括發現問題、收集資料和信息、建立猜想、進行科學觀察、開展科學實驗等多方面的能力。當幼兒已經有一定的探究經驗和能力時,教師要有重點地支持幼兒發展不同方面的探究能力,鼓勵幼兒針對探究問題進行討論并制訂計劃,對探究過程和發現進行記錄,通過多種方式梳理、表達自己的發現。有時,教師的引導不是為了使學習變得順利或容易,而是使問題復雜化,以引發、促進更有價值的學習。例如,在大班幼兒搭建可以走人的“紙橋”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幼兒討論怎樣搭建,然后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收集、分享材料,并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下幼兒的想法。之后,教師可以把幼兒帶來的材料都放在活動區,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嘗試。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幼兒自主探究,并用繪畫的形式記錄自己新的探究方式及結果,然后組織分享。
這一階段的幼兒,在充分感知了解材料的特性、變化的原因、事物的規律后,會嘗試遷移,運用自己的經驗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或進行游戲探究。例如,大班幼兒在操作“機械臂”游戲材料的過程中,會不斷通過固定連接扁木片的單元件,探究如何組合成大小不同、長短不一、可伸縮變化的“長夾子”,在過程中感知自主創作的樂趣。
在這個階段,教師支持策略的核心是支持鼓勵、展示交流。這個階段的幼兒有了比較豐富的探究經驗和能力,鑒于此,教師一方面需要為幼兒提供更為開放的材料,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大膽進行探究、嘗試;另一方面要通過多種形式,鼓勵幼兒交流展示自己的新發現、新作品,激發幼兒不斷創新嘗試的興趣。兒童需要的不是學科科學,而是生活科學,現實生活世界是兒童科學學習的豐富源泉,教師要不斷建立大教育觀、大時間觀,以幼兒經驗構建為線索,將區域活動、集體活動、小組活動相融合,鼓勵幼兒在真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并嘗試用區域材料、探究結果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科學區是幼兒自由探索、自主探究的空間,教師在指導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幼兒的觀察,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幼兒自主探究。只有觀察讀懂了幼兒,才能發現他們真實的想法和探究點,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支持、促進幼兒探究能力的發展。未來需要科技創新型人才,我們需要不斷轉變教育觀念,站穩兒童立場,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發展幼兒的探究能力,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為培養復合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