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中國(鄭州)國際園林博覽會園博園是以“引領綠色發展,傳承華夏文明”為設計理念,園博園是展示國內外造園藝術、園林科技、主題景觀等功能,而軒轅閣就中該園博園正中心最核心的標志性建筑物。
園博園整個平面布局是按照中國傳統園林的 “艮岳文化”[1]來設計的。 鎮山是整個園區的地形最高點,山體位于園博會A 區的東北方位,象征伏羲八卦之中的“艮”位,園內主水面位于A 區東南方位即巽位,這與中國傳統園林的山水格局相吻合,是對傳統中式園林山水格局的繼承與弘揚,與古為新。 軒轅閣建筑處于園博會的主軸線上,因建于主山之上,建筑高度明顯。 軒轅閣是以軒轅黃帝命名的建筑,同時是園博會A 區的最高建筑。 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建筑與山體的尋根文化相結合,傳達“同宗同源”“一脈同心”的華夏文化。
建筑外觀為宋式閣樓建筑,對標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樓。軒轅閣將中原文化特征完美詮釋, 是展示中州地域文化的重點建筑,游覽觀賞性極佳。主體建筑位于6.3 m 高的大臺之上,建筑采用“明三暗四”的布局方式,內藏乾坤,地下室有一層,主要是設備用房。 頂層可以登高望遠,俯瞰整個園博園風光。平面上采用對稱布局,三開間三進深取自“三三得九,九五至尊”得吉祥寓意。 軒轅閣有外檐柱和梭柱,建筑翼角微微翹起,屋頂舉架結構平緩,正脊、斗拱、檐口和柱頭整體呈拋物線造型,按照宋代古建筑的特點設計。 從正面遠觀,軒轅閣凌駕在山體陡崖之上,巍峨而挺拔,從背面看,則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在樹木和山體的相互掩映當中,建筑顯得大氣而秀麗、平穩而雄壯,成為整個園博會A 區的標志物。軒轅閣屋頂采用宋式歇山十字脊屋面。 十字脊屋面外形是由兩個歇山屋面相互交錯而成,不論是正面還是側面看都具有歇山屋面的特征,有名的《清明上河圖》和宋代的《金明池奪標圖》[2]中歇山十字脊屋面極為常見。 屋脊正吻高度有2.4 m,古代在房脊上安兩個相對的鴟吻,能避火災。宋朝以后,鴟吻圖案逐漸增多。據北宋吳楚原《青箱雜記》記載:“海為魚,虬尾似鴟,用以噴浪則降雨”[3]。軒轅閣總共有重檐4 層,在最上層和最下層的檐角采用的是5 個“仙人走獸”,檐角數量均為奇數。 檐角最前面的一個叫“騎鳳仙人”,也叫“仙人騎雞”。 從“仙人騎雞”向后上方排列著若干小獸,稱“戧獸”,其數目與種類有著嚴格的等級區別,數量越多,表示著建筑級別也就越高。 整個軒轅閣采用5 樣黃色琉璃筒板瓦,瓦的顏色和大小與軒轅黃帝的地位相匹配。
軒轅閣內部共有4 層展廳,一層展廳為雕塑展廳,面積約350 m2,展陳的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4]系列浮雕長卷。 整個序廳斗拱造型頂面氣魄宏偉,嚴整又開朗,地面采用天然石材與頂面造型遙相呼應。 整個序廳空間色調簡潔明快, 樸實無華,給人莊重、大方的印象,整體空間氣魄雄渾,輝煌大氣,整齊而不呆板。 軒轅閣的二層展廳與三層展廳展出的是來自鞏義石窟寺的佛教石刻與造像拓片,面積約400 m2,展線長度約300 m。 四層展出了一篇1 800 多字的《鄭州賦》。
在通過對宋式風格的古建筑進行詳細研究后,于2015 年4 月,軒轅閣的建筑設計方案的雛形基本形成。 通過組織多次專家評審、論證后,于2016 年5 月初步確定了設計方案。 2016年6 月,在園博園專家委員會的第二次意見中,認為軒轅閣的地位非常重要,決定了整個展園的建成效果,所以在造型上,體量上一定要慎重考慮。 在接下來的2 個月時間,設計單位對軒轅閣建筑又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論證和推敲。
首先,是對軒轅閣的高度、體量以及它與主山和其他建筑等的協調性進行研究。
1)協調性:對于軒轅閣的體量與主山的協調性,分別從主入口、主廣場、湖區、主山腳等主要觀景區域對主山與軒轅閣進行視線分析,并做了1∶500 的實體模型推敲。
2)視線分析上,使主山與軒轅閣體量整體達到協調,從遠(500 m 視距)、中(300 m 視距)、近(130 m 視距)能欣賞到主山、湖區與軒轅閣的總體全貌和近距離的建筑細部,形成層次分明的園林空間。
3)軒轅閣與主大門、主展館、華盛軒等主體建筑是展現“文化園博”不可或缺的形象載體,應充分體現傳統文化精髓。故建筑形體風格均以傳統建筑語匯為統領, 不同程度結合現代建筑設計手法,保證主建筑之間的協調統一。
通過研究北京頤和園和北海公園中主山建筑和公園對景之間的關系,得出主景山和建筑之間的關系:從湖對岸和主入口大門看過去, 無論在視距上還是視角上比較符合人體工程學,是比較理想的距離和建筑體量。
其次,是對單體建筑造型進行優化。 在走訪了多位古建專家(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傳統建筑分會會長馬炳堅老師、東南大學教授杜順寶老師、 河南大學古建設計研究所院長王東濤老師等)后,經過幾位老先生和專家們的熱心指導,對軒轅閣的外觀設計進行了進一步的提升:
1)一層臺體坡度變緩、面積縮小、東西大臺階寬度變窄;
2)一層東、西、北側抱廈取消,只保留南側抱廈同時進深加大;
3)三層四出抱廈全部取消,平面變為方形,保留平座;
4)四層盡間柱網比三層內收400 mm,作纏柱造,亦保留平座。 調整后的軒轅閣整體造型更加協調、美觀(見圖1)。

圖1 軒轅閣背面實景
因為建筑總體高度超過30 m, 所以按照高層公共建筑的建筑規范來設計,設計了兩部防煙樓梯間和消防電梯。 根據現代建筑技術設計規范要求, 大木作部分采用鋼筋混凝土來設計,以保證結構安全,小木作部分和外觀裝飾構件采用傳統材料設計。 大木作是指木構架建筑的承重部分,小木作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筑中非承重木構件的制作和安裝專業。 由《考工記》所載“攻木之工七”[5],宋代房屋的附屬物平棊、藻井、勾欄、博縫、垂魚等的制作,都歸小木作。 柱子、博風板(下邊緣用黃色油漆施50 mm 寬金邊)、山花板橡子表面(除椽頭)檐口屋面板采用紅色酸性大漆。 斗拱、拱墊板、角梁、普拍枋、撩檐枋、羅漢枋、柱頭枋、闌額、檐椽頭、飛橡頭、綽幕、榫頭均施彩繪,彩繪形式經研究采用宋式五彩遍裝。 宋代彩畫多用疊暈畫法,使顏色由淺到深或由深到淺,變化柔和沒有生硬感,表現出淡雅的風格。 宋式彩畫分為5 類:五彩遍裝、碾玉裝、青綠疊暈棱間裝、解綠裝、丹粉刷飾[6]。其中,五彩遍裝的色彩最為豐富,冷暖兼備,圖案華麗,最具裝飾效果。 現存《營造法式》各版本花紋樣多產生變形,風格差異較大。 施用五彩遍裝彩畫的梁、額、枋、栱等主要構件,無論是畫五彩華文還是畫五彩錦文,均要求“四周皆留緣道”[7],即在構件邊棱處,以青、綠或紅做出邊框,其工藝如下。
1)批灰:處理方法是先將建筑基層表面清理干凈,對于木質基層,滿刷兩道用松香水稀釋過的生桐油,對于水泥基層起加固作用,風干并打磨干凈后用較細的油灰膩子滿刮一遍,膩子不能太厚,但要密實,平面的用薄鋼片刮,曲面的用橡膠板刮。晾干后滿磨,要將板跡和接頭磨平整,并且掃清撣凈。再用更細的油灰加入少量光油和適量水調成的材料滿批, 厚度約2~3 mm。 晾干后磨至表面平整不顯接頭,掃干凈浮灰,接著滿刷沒有加過稀料的原生桐油,并將其滲進油灰層中。 表面如果有浮油及時清掃干凈,等干后再細磨,并掃清撣凈表面。
2)繪圖:基層表面處理完成后,再用測量尺寸繪制圖樣。首先要準確地量出彩畫部位的長寬大小尺寸, 然后配以優質牛皮紙,長寬不夠時可以拼接。 彩畫的圖案一般上下左右對稱構圖,可以將牛皮紙上下對折,先用炭條在紙上繪出所需要的紋樣圖案,再用墨筆勾勒線條,經過扎譜工序后展開完整圖案。大樣繪完后用大針扎譜,針孔間距2~3 mm。 扎孔時可在紙下墊氈或泡沫等,如遇有不對稱紋樣時,應將譜紙展開畫。 在放樣前,用砂紙將生油地仗滿磨一遍,表面用濕抹布擦干凈。 接著定出構件的橫豎中線,將紙定位攤平,用粉袋逐孔拍打均勻,將色粉透過孔洞印在地仗上,彩畫的紋樣便被準確地放出來。
3)設色:傳統的彩畫是有規定的圖案,其設色有一定的規律。以明間為基點、上青下面綠、青綠相間為原則。水平方向采用明間上青下面綠, 次間上綠下面青, 再次間又是上青下面綠。 彩畫著色有著關鍵的工序,不能允許有半點差錯。 工匠們為不同顏色設定了代號,一號為米色、二號為淡青色、三號為香色、四號為硝紅色、五號為粉紫色、六號洋綠色、七號佛青色、八號石黃色、九號紫色、十號黑煙色等。 將代號直接寫在地仗上,然后根據色號將各種色料對號入座,涂刷著色兩遍,待晾干后再刷一遍光油表面罩光,以起保護作用。 彩畫所用色料均為各色成品油漆。
欄桿采用宋式“萬”字欄板,全部采用白色漢白玉材料加工而成,柱頭采用臥獅造型,欄桿支撐采用云拱造型。 門窗裝修采用進化版的宋式直欞窗設計,在保證節能耐用的基礎上,造型上參考直欞窗外觀。 而斗拱采用宋式的單抄單下昂的五鋪作和單抄雙下昂六鋪作相結合的設計。 斗拱的斗口設計為180 mm,完全按照《營造法式》設計[8]。 斗拱尺寸和柱徑大小說明如下:
1)宋式開間樓閣建筑一般采用二等材,斗口采用5.5 尺,取180 mm,故斗拱采用180 斗口。
2) 柱子根據宋式收分到柱頭時直徑和櫨斗底寬一樣,即2.4×180=432,結合結構需要把柱子徑定為600 mm。
軒轅閣周邊植物配植為黑松、油松,與假山景石搭配形成古木參天的總體氛圍,周邊山林仿造當地自然山林群落,以麻櫟、栓皮櫟為主,配植山桃、山杏群營造春花爛漫的植物群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