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速公路橋地質病害處治工程,在2019 年已經(jīng)產(chǎn)生地質病害,2020 年7 月當?shù)剡M入雨季,連續(xù)強降雨讓原本已存在的地質病害進一步加重,路基產(chǎn)生沉降、滑移等現(xiàn)象,墩柱也產(chǎn)生嚴重病害。 大橋的左幅長度為222 m,右幅長度為192 m。其上部結構的左幅為4×30 m+3×30 m 的預應力混凝土T 梁,右幅為3×30 m+3×30 m 的預應力混凝土T 梁, 以先簡支后連續(xù)的模式進行橋體建設。 橋墩為圓柱墩、樁基礎均使用雙柱模式,橋臺為U 形臺與擴大基礎。
根據(jù)檢測報告和現(xiàn)場踏勘結構得知橋梁主要病害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橋面系:護欄在6 號橋臺和7 號臺處錯位,在左幅7 號臺處橋跨側護欄相對橋臺側護欄向左側移動錯位; 在右幅6號橋臺處橋臺側護欄相對橋跨側護欄向左側移動錯位。
2)主梁:主梁在6 號橋臺右側與擋塊抵攏。
3)支座:右幅6 號橋臺處支座上下鋼板橫向錯位,下鋼板相對上鋼板往左側錯位。 左幅7 號橋墩處支座上鋼板與下鋼板錯位,上鋼板相對下鋼板向左側錯位。 左幅6 號墩支座上鋼板與支座下鋼板橫向錯位,支座下鋼板相對上鋼板向左側錯位。
4)橋墩:左幅6 號墩1 號柱右側墩頂環(huán)向裂縫,6 號墩地系梁豎向裂縫。 左幅5 號墩1 號墩墩底右側環(huán)向裂縫,地系梁豎向裂縫。 如圖1 所示。

圖1 6 號橋墩工程地質斷面(單位:m)
結合勘察報告、 橋梁檢測報告和現(xiàn)場踏勘得出以下病害原因。
1)右幅6 號橋臺為擴大基礎,6 號橋臺在滑坡體推動下向左側移動,主梁受5 號墩球型支座限位保持橫向不動,造成6號臺右側擋塊抵攏,支座橫向錯位。
2)左幅6 號墩受右幅6 號橋臺橫向推移影響,向左側整體移動,造成6 號墩支座橫向錯位,同時6 號墩帶動第7 跨主梁向左側移動,造成7 號橋臺處支座橫向錯位;左幅6 號墩在橫向受主梁支座和嵌巖部分樁基限位, 造成墩頂右側環(huán)向裂縫, 由于6 號墩較矮, 推測在滑動范圍內樁基左側有開裂情況;同時由于6 號墩1 號柱位于凌空面,坡度較陡,在橫向滑移過程有豎向沉降, 造成左幅6 號墩地系梁左側下部和右側頂面開裂。
從兩個方面對6 號墩進行加固改造處理:(1)橋墩加固。6號橋墩增加2 根樁基與1 個承臺(見圖2)。 新樁基直徑設置2 m,并以新樁基直徑的2 倍作為新樁基與原樁基的間距,即4 m。 承臺設計為多邊形,其頂面要比原樁基頂面高出0.5 m。利用地系梁與樁基表面植筋兩種方法, 對新樁基與承臺進行加固處理,確保6 號橋墩的豎向荷載可以正常傳遞。 (2)墩柱加固。 使用外包鋼護筒+ 內置鋼筋籠+ 灌注混凝土方式進行墩柱加固處理。 使用Q355C 鋼板制備直徑2 m、壁厚1 cm 的鋼護筒,并向內部灌注C40 的混凝土。使用環(huán)氧富鋅底漆+環(huán)氧云鐵中間漆+ 氟碳樹脂面漆, 對鋼護筒表面做三重防腐處理。 在鋼護筒安裝作業(yè)前,須對墩柱做鑿毛處理,深度至少為6 mm。 向墩柱植入環(huán)向8 根的φ16 mm(HRB400)鋼筋,植入深度為25 cm, 要求豎向間距控制在1.5 m, 呈梅花狀進行布設。施工時要避免碰撞到柱墩鋼筋。將鋼筋籠安裝到鋼護筒與墩柱的空間中,要求鋼筋籠的主筋為φ20 mm(HRB400),螺旋筋為φ10 mm(HPB300),保持20 cm 的豎向間距。

圖2 6 號橋墩加固平面(單位:cm)
通過提煉案例工作經(jīng)驗,結合相關參考文獻,對橋臺、橋墩、樁基礎的病害進行充分研究后,設計如下加固改造設計方案。
2.1.1 重力式橋臺
對于臺身前墻前傾病害,則要根據(jù)其傾斜幅度,采用全部或部分填料作業(yè)。 建議將棱體進行破壞,將橋臺挖出來后再進行填料更換作業(yè),可以使用砂礫石、碎石等側壓力偏小材料,也可以增加前墻厚度,或是在橋臺后部橋孔。 如果拱橋橋臺受到推力影響,出現(xiàn)向橋臺后方滑動、傾斜等病害,則要以橋臺周邊地形、地質情況,對側墻進行加厚處理,要求加厚部分和橋臺緊密結合,起到提升橋臺自身重量的效果。 也可以在側墻的后部增加鋼筋混凝土擋板, 讓側墻和土體產(chǎn)生更大面積的接觸,提升側墻的土體抗性。 在橋臺沒有過大的跨徑,且不擁有足夠的橋下空間時,建議在墩臺之間增加鋼拉桿,利用鋼拉桿承載橋臺的部分水平推力,避免出現(xiàn)大幅度的水平位移。 如果橋臺后方?jīng)]有開挖條件,但是前方有合適的條件,也可以在橋臺前方設置支撐墻、支撐肋等。 條件允許時,建議將重力式橋臺改造為埋置式橋臺, 并在橋臺身上額外增設多道鋼筋混凝土水平U 形箍,達到加固橋臺的效果。在臺帽下方出現(xiàn)裂縫病害,可以使用砂漿進行灌注封閉。 如果影響因素為支座,則要對支座進行更換。 在橋臺前墻上出現(xiàn)豎向裂縫,如果影響因素是基礎橫向不均勻沉降,同時基礎仍處于沉降狀態(tài),則要先對地基進行加固處理,再使用砂漿進行灌注封閉,采用鋼筋混凝土圍帶進行加固處理。 如果臺身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開裂、破損病害,可以使用外包鋼筋混凝土套箍方式,對臺身做加固處理[1]。
2.1.2 輕型橋臺
如果出現(xiàn)橋臺向橋孔位置前傾病害,可以使用加固重力式U 形臺前墻前傾方案,對橋臺后方的棱體填料進行更換,使用砂礫石、碎石等進行重新填充。 如果存在前錐坡的橋臺,則需要開挖到其頂面偏下的位置,沒有前錐坡的橋臺,則要開挖到臺底面位置。 如果路堤較高,同時坡度偏大,可以將路堤改造成橋孔,或是在橋臺的后方修建擋土墻,其高度則根據(jù)橋臺是否擁有前錐坡進行調整, 也可以在橋臺前方增加臺斜支撐梁或支撐肋[2]。 對于橋臺蓋梁的豎向開裂病害,可以考慮對基礎進行加固處理,如使用粘貼鋼板、中間加柱等方法進行加固處理。 如果柱式橋臺的擋土墻出現(xiàn)傾斜病害,也可以參考重力式U 形橋臺的臺身加固作業(yè)。 又因為各個擋墻擁有相對獨立的特性,所以在實際作業(yè)中,可以考慮重新建設出現(xiàn)病害的擋墻。
2.2.1 重力式橋墩
如果墩身出現(xiàn)豎向開裂病害, 明確是受到基礎橫向不均勻沉降影響,而且其沉降還在進行,需要及進對地基進行加固處理,并使用砂漿灌縫封閉作業(yè),后使用封閉型鋼筋混凝土圍帶,提升墩身面截面積,并進行加固處理。 如果是墩身的水平裂縫病害,先觀察其開裂影響程度。 如果開裂幅度較小,并且可以保持穩(wěn)定狀態(tài),可以通過灌注高強度水泥漿進行封閉處理。 如果開裂幅度過大,或是其開裂病害仍處于發(fā)展狀態(tài),不僅需要做常規(guī)的灌漿封閉處理,還需要通過外包鋼筋混凝土方式,做進一步的加固處理。 在墩帽位置出現(xiàn)裂縫病害,則要根據(jù)裂縫的寬度規(guī)格,使用環(huán)氧膠或是環(huán)氧砂漿進行灌縫處理。 如果裂縫寬度過大,則要使用封閉形鋼筋混凝土圍帶進行加固改造。
2.2.2 輕型橋墩
如果輕型橋墩的蓋梁、墩帽出現(xiàn)豎向裂縫或是斜裂縫,建議在受拉區(qū)的側面使用粘貼鋼板, 或是施加體外預應力等方法加固處理。 如果蓋梁、墩帽存在較長的懸臂或跨度,也可以在其下方通過增加柱體數(shù)量方式進行加固。 在墩柱發(fā)生歪斜病害時,如果影響因素是地基,則要做好地基的加固處理。 在之后產(chǎn)生的各種形式的歪斜病害, 均可以通過提升墩柱截面積、增設新墩柱等方式進行加固作業(yè)。
樁基礎加固改造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式。
1)針對樁基的下沉、傾斜、斷樁等病害,可以使用增加鉆孔樁的方式,讓新建承臺與原承臺進行緊密結合。 如果是單排樁,也可以在原承臺基礎上,朝縱向增設新樁,構建三排樁基礎模式。 需要注意,如果在增設新樁過程中,施工空間不足,需要對橋面進行開鑿處理。 但在上部結構為空心板時,會對上部結構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 如果選擇在原有的兩樁中間進行插樁作業(yè),不僅需要開鑿蓋梁,還需要拆除原有的兩樁中間上部結構,也會增加工程的復雜程度。
2)可以使用人工地基加固方式,處理樁基下沉、傾斜病害。通過鉆孔技術,深入承臺下方,進行靜壓注漿作業(yè)。或者在樁周圍進行鉆孔作業(yè),使用直徑為250 mm 的砂樁,以垂直、斜向等模式進行設置。 如果擁有垂直放置條件,則建議使用垂直放置,從而提升砂樁周邊土體的密實度。 對于摩擦樁,則不建議使用高壓旋噴技術進行樁基礎加固[3]。 因為在施工階段,摩擦樁周邊土體平衡會受到影響,導致部分摩擦阻力喪失,讓樁基產(chǎn)生更大幅度的下沉或傾斜病害。 如果是柱樁,可以通過高壓旋噴技術進行加固處理,利用樁側土固結方式,獲得更大的摩擦阻力,達到樁基礎加固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