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會琪(南京工程學院 江蘇南京 2111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與人才培養(yǎng)質量密切相關。隨著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以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新興媒介使大學生置身于網絡時代,網絡空間由此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新空間,大學生思維、學習和生活方式也在潛移默化中被網絡技術所改變。面對教育環(huán)境發(fā)生的重大變革,高校應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大力發(fā)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辟全新的教育場景和模式,深刻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機遇、新任務,不斷優(yōu)化教育方式,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書,共分八個章節(jié),梳理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脈絡,詳細介紹了當下網絡技術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發(fā)展現狀,深度分析了網絡信息技術在優(yōu)化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價值意義,探討了如何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現實路徑,為創(chuàng)新發(fā)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了重要參考和借鑒。
明晰發(fā)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義是探索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現實途徑的前提條件。一是創(chuàng)新發(fā)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認為在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主要是圍繞教科書中的內容進行講解,所引用的具體案例也多數出自教科書,僅少數來自教科書之外,從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還體現出教育內容滯后于現實發(fā)展情況。并且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依靠平鋪直敘的知識灌輸,使得學生有時難以理解其晦澀抽象的理論內容。而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則可以較好地改善這一現狀,通過網絡平臺,學生可以接受豐富多樣的教育內容,從而激發(fā)自身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親和力。在具體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來了解當前國內外的時政熱點和民生信息,從而在課堂上能夠帶領學生去分析這些與現實緊密結合的案例,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出生動活潑的樣貌,促進大學生深刻把握思政教育內容,真正發(fā)揮出良好的育人作用。二是有助于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新的教育平臺。該書認為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教育者教學和大學生學習都有了新的載體支撐。一方面,較之于傳統(tǒng)線下課堂教育內容的同一化和單一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依據其智能化的優(yōu)勢,可以更好地按照不同學生精準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例如,面對大一新生,高校可在網絡平臺向學生推送有關如何適應、開展大學生活的教育內容;而面對處于求職狀態(tài)與即將畢業(yè)的學生,高校可進行以“互聯網+就業(yè)”為主題的網絡直播,為學生詳細解答就業(yè)過程中會遇到的共性問題以及個性問題。另一方面,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在網絡平臺上面更加自由平等,交流互動性有所增進,教育內容的傳遞不再以教師單向傳遞為主,學生也可直接參與到教育內容的多向傳播過程之中,既增強了自身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又可與教師跨時空跨地域進行充分的學術探討,從而有助于師生教與學的角色朝著更加和諧的方向發(fā)展。三是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切實保障學生實現全面健康發(fā)展。該書認為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在為大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學習資源、多元的學習平臺,最大程度方便學生進行學習的同時,也摻雜著一些不健康、不合規(guī)的內容信息。大學生“三觀”尚未成熟定型,缺乏一定的鑒別力,極易受到這些不良信息的誘導。因此,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新媒體、新技術開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已經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教師通過網絡思政教育可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學生傳播正確的教育內容,從而為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學習氛圍,為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
該書還就如何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一定思考。一是強化內容為主的教育思維,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認為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者必須注重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針對大學生思想發(fā)展的現實訴求,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質量,不同學科教師應充分挖掘該學科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動思政教育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精品網絡課程。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進行內容傳播時,還應使用貼近大學生、深受大學生喜愛的話語表達方式,以大學生日常使用的符號、話語來講述深奧的思想政治理論,讓學生聽得懂、記得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說服力。此外,高校還應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組織大學生積極參與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chuàng)作之中,將自身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的經歷融入到網絡媒介,進而打造出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的網絡文化產品,鼓勵更多的大學生主動做社會正能量的踐行者和傳播者。二是創(chuàng)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該書認為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不僅要挖掘教育內容,還要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合力。一方面,高校應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創(chuàng)新師生互動方式,使學生在與教師的平等交流中解答自身的疑難困惑,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營造良好和諧的交往氛圍。此外,學生還可在同輩教育中獲得更多正能量滋養(yǎng),懂得如何與同輩和睦相處,從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濃厚氛圍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另一方面,高校還應充分利用各種新型媒介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高校可利用大數據技術精準分析大學生在網絡平臺的一言一行,以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能夠針對當下學生所廣泛關注的社會事件等熱點話題開展研討辯論、主題活動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線上討論,認真剖析熱點話題的內在成因和現實影響,充分彰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性和生命力。三是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認為高校必須順應互聯網發(fā)展趨勢,主動應用VR 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互聯網信息技術,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向網絡層面延伸,開發(f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搭建教育系統(tǒng),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的影響力,確保思政育人目標能夠順利完成。例如,在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時,高校可通過VR 技術、三維立體技術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充分挖掘,使學生打破時空限制,在校內就可以實景體驗建黨歷程,仿真模擬重走長征路線,使學生能切實感受到和平年代的來之不易,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此外,高校還可以利用網絡直播平臺讓抗戰(zhàn)老兵講授抗戰(zhàn)故事,激活學生自覺傳承紅色基因的強烈意識,激發(fā)學生奉獻自我、服務國家的精神力量。可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可以使歷史敘事更加形象化和立體化,推動紅色文化滲透到學生靈魂深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力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效果。四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師資隊伍實力。該書認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知識背景以及整體素質事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高校必須打造一支政治素質堅定、業(yè)務素質過硬、綜合素質全面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一方面,高校必須堅定師資隊伍的政治素養(yǎng),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保持思想定力,提升理論素養(yǎng),能夠自覺抵制網絡平臺流傳的虛假信息,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另一方面,強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網絡技術培訓,高校可邀請校外從事互聯網工作的專家學者赴校內開展新媒體媒介傳播等講座,使教育工作者能夠了解信息傳播規(guī)律,掌握網絡信息獲取、處理、整合、利用等技能,學會如何操作各種網絡媒介,如何分析、判斷和辨別網絡信息,如何介入和設置相關話題,從而能夠及時把握輿情動態(tài),調整教學重難點,守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更好肩負起引導大學生適應網絡社會的時代重任。
總之,該書堅持問題導向、回應時代呼喚,重點討論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優(yōu)勢和運作模式,探討了深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路徑,具有強烈的可讀性和實用性,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思政教育,從而掌握網絡思政教育的話語權和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