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翔(淮陽師范學院 江蘇淮安 223000)

新時代思政教育管理體系主要包括管理者、被管理者、管理方式和管理結果四個基本要素,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管理者發揮著引領和主導作用;被管理者是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客體,是開展管理活動和管理的前提;管理方式是保證思政教育管理工作順利落實和開展的關鍵;管理結果體現出預期目標,是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所在。總之,這四個基本要素推動著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進行。思政教育管理體系的科學構建要明確四個基本要素之間的關系,實現四個基本要素的最佳配合。由江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體系的構建研究》一書,聚焦新時代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對思政教育管理體系的建構進行了深入探索和創新。
該書立足思政學科,運用管理學、歷史學、統計學方法,探索和分析了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管理體系的構成元素、模塊、運行方式、實踐方法等內容,為優化和創新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機制與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礎。該書分為五章,第一章分析了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管理體系構建的客觀形勢、根本訴求及現實之需;第二章討論了新時代思政教育管理體系構建的基本內容、理論視域、效能及基本原則等內容;第三章從組織領導、管理計劃、管理預警、教育控制及評估五個角度分析了構建新時代思政教育管理體系的基本路徑;第四章闡述了新時代思政教育管理體系創新的基本概念、主要內容、基本原則、思維方法、現實意義五項內容;第五章闡述了影響思政教育管理體系未來發展的因素、理論基礎及主要范式走向。
參閱該書可知,新時代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強調平等性和開放性,管理理念更加先進,管理方式也更加靈活化、多樣化及智能化,這進一步促進了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創新與改革。基于此,具體討論新時代思政教育管理體系構建的必要性、基本原則及具體舉措三部分內容。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高校思政教育管理體系問題突顯,制約思政教育管理的發展,因此,建立健全高校思政教育管理體系十分必要。
其一,構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管理體系是新時代思政教育發展和創新的必然要求。首先,能夠豐富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理論。加強對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優化能夠引起管理者的重視,促使其積極組織人力、物力及財力,提升管理水平,豐富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理論。其次,可以完善思政教育管理體系。思政教育管理體系的建立健全可以為思政教育理論工作增加新的內容,進而為思政教育管理體系的構建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最后,能夠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實效性和適用性。進入新時代以來,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面臨更復雜的問題,建立健全思政教育管理體系可以較大限度提升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者的凝聚力,進而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其二,構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管理體系是實現學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能夠提高學生道德素養,提升學生識別、篩選、吸收信息的能力,提高和強化學生的法制觀念和倫理道德,進而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思想觀念,提高道德水平。其次,能夠提升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這是學生健康發展的基礎,加強學生思政教育管理能夠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信念感,增強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能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幫助學生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是培養和健全學生人格的前提,也是實現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
其三,構建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管理體系是促進新時代思政學科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強化思政教育管理可以進一步強化思政學科意識,明確思政教育學科建設方向,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發展提供更明確、更堅實、更科學的理論基礎,同時能夠增強師生服務理念,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堅實的理論和人才支撐。
1.實踐性原則。這是由思政教育管理過程和實踐所決定的。首先,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是具體的,而高校思政教育管理體系的建構也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推進的。因而,思政教育管理實踐能夠檢驗當前管理工作的正確性。其次,思政教育管理實踐經驗能夠豐富管理內容,促進管理工作的改進和發展。具體而言,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夠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深化對管理工作的認識和理解,進而優化和健全思政教育管理體系。
2.全面性原則。在思政教育管理實踐中,相關工作者要進行立體化、多角度、全方位的監察,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對被教育者、被管理者進行橫向與縱向的多方位管理。因此,建立健全高校思政教育管理體系,反對割裂的、形而上學的觀點和方法,反對脫離整體、過于強調局部的思想,全面考察和協調各基本要素,采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和方法加強各要素之間的聯系。
3.開放性原則。所謂開放性原則,即正確處理思政教育管理體系與高校其他管理系統之間的辯證關系,深刻認識到各管理系統之間的聯系和作用。從宏觀角度而言,各管理系統之間輸入與輸出就是思政教育管理體系與其他管理系統密切相關表現。所謂輸入指其他管理系統或者環境對高校思政治教育管理體系產生的影響;輸出指高校思政教育管理體系對高校其他管理系統和環境的影響。
4.客觀性原則。這是相對于主觀性而言的,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思政教育管理體系是客觀的;二是思政教育管理體系各個組成要素是客觀的。堅持客觀性原則,避免形而上學的方法,保證思政教育管理體系的連續性、發展性及全面性。
第一,樹立科學的管理理念。科學的管理意識和理念能夠強化大眾對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自覺性,提升思政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質量。首先,樹立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管理理念,轉變舊觀念,不能將管理主體和客體之間簡單理解為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要切實增強管理者的服務意識和尊重意識,幫助受管理者形成心理認同感,強化受管理者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的意識,提高思政教育管理質量。其次,樹立柔性管理理念。進入新時代以來,柔性管理已經成為高校管理的重要方式,更加強調管理工作的人性化,重視個體發展,講求平等和尊重。將這種管理理念運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能夠進一步提高師生隨機應變能力、適應能力。最后,樹立差異化管理理念。由于思政教育管理面對的是一群性格各異的個體,要想獲得預期管理效果,就必須依據客觀條件、環境及受管理者自身情況進行差異化管理,進一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針對性,進而促進思政教育管理體系的構建。
第二,優化和創新管理方式。一方面,加強對思政教育課程的改進和管理。具體而言,改革和完善思政教育工作內容,創新思政教育教學課程體系,改進思政教育教學手段和方法,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探索思政教育教學新路徑和新形式。另一方面,強化制度管理。建立健全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規章制度,從組織管理、學生公寓管理、網絡監管、培訓考核、激勵獎懲等多個角度加強制度管理,真正實現“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再一方面,確保各項管理機制的落實,具體要做好兩點:一是學習各項管理制度,高校要組織師生認真學習有關思政教育管理各項制度;二是嚴格落實各項檢查和監督工作,在實際思政教育管理過程中進行嚴格跟蹤和監督,提高各項制度的有效性。
第三,協調思政教育管理體系內部要素。一方面,強化思政教育管理主體意識。對此,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要嚴格遵循學生發展規律和思政教育基本規律,順應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要求,遵循科學管理理論、科學管理方法及管理原則,保證思政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的順利推進。另一方面,規范思政教育管理主體行為。首先,加強高校黨委對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領導,促進思政教育管理體系的建立。其次,制定科學的管理計劃。在制定計劃的過程中,工作者要在結合當前思政教育管理現狀、遵循思政教育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明確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任務要求、目標方向及方法部署等內容。最后,建立和完善學生自主管理體系。發揮新時代信息技術優勢,建立學生自主管理和自主教育體系,真正實現“自覺參與”和“自我管理”,進一步掌握學生思想動態,為未來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指明科學的方向。
第四,實現管理評估工作的科學化。首先,實現評估指標和體系的科學化。具體要遵循方向性、整體性、可行性及獨立性原則,即評估指標要始終與思政教育改革理念保持一致;評估指標要反映出思政教育管理的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評估指標的制定要從實際出發;評估各項指標之間應該是相互獨立的關系,避免出現交叉和重疊。其次,實現評估管理方法的科學化。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評估工作是一項繁瑣的工作,具體要將動態評估與靜態評估、定量評估與定性評估、重點評估與全面評估、主觀評估與客觀評估相結合。
綜上所述,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管理體系內部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平衡、相互制約。該體系的構建不僅要實現各要素之間的配合,而且要從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內部及管理評估等角度創新思政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切實提高思政教育管理效率,完善和優化思政教育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