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月娥
摘要:數字經濟在新時代下的快速發展,為鄉村地區的產業集約化、信息化、融合化、專業化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有助于農村農業的經濟革新、產業結構優化與效率提升。而從電子商務入手促進鄉村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可以使數字經濟的積極能效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文章通過對農村電商賦能鄉村振興的作用機制和當前面臨的問題分析,對數字經濟背景下的農村電商賦能鄉村振興的提升路徑進行了相應的研究,以期為農村電商賦能鄉村振興提供借鑒。
關鍵詞:數字經濟;農村電商;鄉村振興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3-0076-03中國圖書分類號:F724.6;F323;F49文章標識碼:A
隨著數字經濟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商行業朝著鄉村地區不斷滲透,并由此實現了與鄉村地區的各類產業有機融合,使得農民的購銷習慣與購銷方式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在促進工業品“下鄉進村”的同時,也為農產品的“出村進城”提供了有效幫助。這種線上商品流通模式突破了傳統農村農業經濟的時空限制,是數字經濟背景下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途徑,在打通城鄉循環、繁榮農村經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農村電商助力鄉村振興的作用機制
1.1產業賦能方面
實現鄉村振興,農村產業鏈的建設是一個關鍵內容,同時也是農村經濟長遠發展的基礎保障。在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促進地區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為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良好的供應鏈保障,是推動鄉村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農村電商涵蓋了建設農村電商體系建設、生產優質農產品、產品深精加工、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發展優勢主導產業集群等諸多內容。所以,只有加強對延伸農業產業鏈的重視,完善并提升利益鏈與價值鏈,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而農村電商的產業發展正是一項重要的賦能途徑[1]。
1.2人才賦能方面
人才與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是促進鄉村振興與發展農村電商的重要動力。在近些年的脫貧攻堅工作中,很多優秀的行業人才被國家派遣到農村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一線建設,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人才的重要。但不容忽視的是,當前城鄉之間的經濟結構矛盾日益凸顯,且農村地區“空心化”“老齡化”問題嚴峻,“人才不留、人才外流”已然成為亟待處理的一項重要問題。而除了加強人才引進之外,進一步做好對當地人才的培養同樣關鍵。隨著農村電商產業的發展,必將吸引并培養一大批懂縣情、留得住的技能型人才,從而有效為鄉村地區的全面振興賦能。
1.3宜居賦能方面
對鄉村振興而言,環境是否宜居是一項關鍵指標。農村電商發展以及鄉村旅游開發與農業生產都會造成一定污染,而生態環境是農村發展中最為重要的空間載體與要素資源。生態宜居除了要求美化生態環境和修復生態資源之外,還要求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把資源轉化為資本和產品,以此來充分發揮生態資源的價值。
1.4組織賦能方面
組織是鄉村振興目標得以實現的基礎保障,主要分為社會組織建設與基層黨組織建設兩個方面的內容;想要使農村治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基層黨組織需要充分發揮表率作用,由黨員在鄉村發展中帶頭沖鋒,為鄉村地區的和諧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人文環境;而社會組織方面的建設,則是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并使其不斷鞏固的重要基礎,農村企業、電商帶頭人以及農業合作社等,都是促進農村經濟水平提升的基本單元,需要基層政府及黨組織的大力支持。在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下,農村電商組織建設可以有效保障當地社會的安定有序、活躍發展[2]。
1.5生活賦能方面
生活充實富裕且有良好保障,是鄉村振興建設最為基本的目標,也是其戰略發展的最終落點。而農村電子商務產業則是現階段促進農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渠道,其發展質量會對當地民眾的日常收支產生很大影響。因為農村電商的建設可以將農村地區的產業鏈整個串聯起來,從運輸、銷售、加工、生產等各個環節,通過電商發展帶動各個參與主體的富裕,所以能有效為鄉村振興賦能,促進農村地區廣大民眾的共同富裕。
2數字經濟時代農村電商發展面臨的問題
2.1農村現有電商基礎設施承載力不足
由于歷史發展條件、自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鄉村地區的電商產業發展要遠遠落后于城市地區,特別是內陸中西部地區,地形相對復雜,受到市場、技術、資金等要素的限制其發展明顯緩慢[3]。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網絡通信建設相對落后。截至2022年,我國的網絡整體普及率為只有75%左右,而鄉村地區的網絡普及率更是不到六成。部分貧困、偏遠地區甚至還存在網絡反應慢、信號不穩定、覆蓋不全面等問題。其次,交通不便。農村地區的公路建設遠不及城市,再加上地形復雜,普遍存在道路養護維修不及時、路況差、路面狹窄等問題。再次,快遞網絡構建不完善。雖然我國的郵政服務已基本完成全國范圍內的覆蓋,但由于中西部村落規模不一、居住人口分散等原因,其農村地區所設置的大部分快遞配送網點都止步于鄉鎮一級或經濟條件較好的地方,村民無論是寄件還是取件,都需要自行前往相應的代理點。最后,冷鏈及配套設施建設不到位。我國的農產品的產地預冷保鮮率只有30%,與西方發達國家的80%相去甚遠,偏偏水產、瓜果等農產品具有明顯的時效性、季節性特點,運輸和儲存中很容易腐爛或霉變,如果不能保證良好的輸送效率和合適的儲存溫度,將必然會對農產品的品質造成很大影響,以至于難以獲得人們的認可。
2.2農產品同質化嚴重,存在結構性矛盾
農村地區有著明顯的“熟人社會”特征,在農產品的加工與生產中普遍存在盲目復制、模仿的問題,對自身農產品缺乏準確清晰的市場定位;很多農戶在售賣農產品的時候都只是簡單得進行了粗加工,其附加價值與技術含量都相對不足,以至于在同類型產品中有很強的可替代性強;除此之外,農村地區的電子商務準入門檻也遠低于城市,再加上經營方式相對簡單、很容易被他人照抄,作為市場主體的農戶普遍較弱、較散、較小,普遍秉承“薄利多銷”的傳統促銷理念,總是不看質量只看數量,以至于很容易出現價格戰等惡性的市場競爭[4]。特別是西南部的丘陵山區,其社會環境相對閉塞,耕地多為零碎的小塊,農戶只能保持分散經營的耕作模式,產品存量少且長期缺乏與外界的溝通,往往很難形成規模效應,只能維持較低的組織化,亦無法實現對市場預期的準確把握,還必須承擔很高的經營管理成本。而且,不少農村電商還存在產品標準化水平低,缺乏品質管控等問題,甚至存在同批產品的口感、形狀、大小各不相同的現象,在惡劣的市場競爭下,虛假宣傳、平臺刷單、侵權商品、假冒偽劣產品等情況屢見不鮮。
2.3農村電商復合型人才缺口大
現階段,從事農村電商工作的人才嚴重不足。相關統計顯示,有超過八成的農村電商團隊缺乏專業化的業務分工,普遍存在一人身兼數職的情況;就其人員學歷構成來看,農村電商的從業者以中學學歷為主,其中初中學歷約占總構成是50%左右,反觀高校學歷甚至不到五分之一;可以說,無論是人才質量還是人才數量,農村電商都存在很大不足[5]。一方面,城市化與工業化不斷吸引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另一方面,農村留鄉就業群體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特別是在美工設計、運營推廣類方面,非常缺乏專業人才。另外,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還面臨“留不住人、招不來人”的問題。相關調研顯示,電商專業的大學生在畢業后的工作地首選還是城市,主動到農村進行基層工作的意愿并不高。而且,高等院校的電商教育普遍存在輕實踐而重理論的問題,沒有做到與社會上的電商實際接軌,以至于學生都比較缺乏相關經驗,實踐能力相對不足,這也進一步加大了農村地區的電商復合型人才缺口。
3農村電商賦能農民增收促進鄉村振興的策略
3.1農業優先,彰顯農村地方特色
想要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必須堅持“分階段”和“以農為本”的工作原則,同樣的,農村電商產業的發展,也應自覺堅持這一建設理念[6]。從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對自身予以準確定位,將當地的特色資源作為“主打品牌”,借助“互聯網+”的時代優勢,彌補傳統農村物流的不足,積極做好對特色農產品的網絡銷售,促使縣域特色與互聯網相結合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建立成型,同通過抖音、快手、京東等電商平臺積極推動農村電商產業的發展。同時,還應當對縣域內的特優農產品進行有效整合,統一宣傳、包裝與標準,對特色農產品進行重點推介,借助互聯網銷售,在社會范圍內增加當地農產品的知名度,改變以往農村信息傳輸不暢、市場信息不對稱、產業分割的情況,有效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幫助農民增收。
3.2城鄉融合,完善電商基礎設施
首先,要以縣域為單位打造電商服務平臺,包括倉儲、培訓室、會議室、企業工作室、公共服務區、生活區等。其中,公共服務區屬于開放式平臺,包括創空間、頭腦風暴間、美工室、O2O展示區、產品質量管理等,主要面向具有良好創業意愿的待業青年、留守婦女、具備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對他們開展電商孵化培訓,通過以上操作,可以有效增強縣級電商中心的服務質量。其次,要積極進行智能都市建設,圍繞社區網格化、智慧建筑、智慧平安、智慧城管與公共數據中心進行主體功能構建。并結合智慧城市,在城鄉之間建立起信息化的溝通網絡,促進光網進村、進組、進戶,實現5G網絡、寬帶在鄉村地區的有效覆蓋并積極提升其傳輸速率。最后,還要健全鄉村地區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為京東、郵樂購、郵政村、阿里巴巴等農村電商服務站點,增加電腦、電視、LED顯示屏等設備,加強對站點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打造合格的農村電商。
3.3培引并舉,增強電商人才隊伍
現階段,我國已提出了多項關于鄉村振興的改革措施并不斷落實,但在短期內依舊很難使農民“走出村子才能有出息”的傳統觀念得到根本性解決;而信息通達度高、更新快的網絡,可以將社會經濟情況直接擺在農戶面前,并通過電商平臺所具備的特性,實現對助理農戶的直接增收[7]。農村電商能夠從網絡宣傳招商引資、支持人才返鄉創業、加強自身造血三個方面入手幫助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借助對農村居民的集體培訓,提高他們在電商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如電商平臺操作方法與運作機制的培訓,使大部分農村居民可以認可電商的作用與價值,通過農村電商提高農村居民的致富本領;其次,對農村電商發展所需的優質人才進行針對性培養,借助“先富”吸引村民的積極參與,以此來帶動“后富”,使電子商務產業能夠真正在農村地區扎根,從而有效激活農民的自主造血能力。最后,在支持人才返鄉創業的問題上,可以借助優先考慮對返鄉創業者的電商項目分配的方式對他們進行扶持,把收益相對較高、技術要求較高的電商項目交給返鄉創業人才進行運營,并適當給予他們一定的政策傾斜,這樣不僅能有效緩解電商賦能中的人才不足,也可以為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儲備更多的高質量人才。
3.4整合資源,強化電商運營支撐
農村電商的發展要物流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鄉村物流,對涉及到農村電商的供銷、物流等企業的主體作用予以統籌安排和合理規劃,通過市場化合作建立起“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的雙向物流快速通道[8]。建立以縣域為單位的電商服務中心,借助對配送中心、智慧倉儲等內容的建設,增強電商企業的產品配送能力,構建起“統一倉儲、互聯網訂貨、共同配送”的運營模式,由此對傳統的農產品線下批發零售創新,使其朝著網絡電商的發展模式不斷轉變。在信息高速公路以及村、鄉、縣的三級物流設施等基礎上,構建起鄉村電商及物流站點運力共擔、資源共享、多站融合的工作機制。對此,便需要農村電商產業將第三方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積極對接郵政、京東、天貓、淘寶等知名電商平臺,打造獨具特色的服務體系與銷售渠道。另外,鄉鎮政府也應當對當地的特色農產品企業予以積極的支持與引導,在互聯網設立專營店與旗艦店,在技術、資金、政策等方面入手,著力加強對農村地區的優質電商企業的扶持力度,積極為實現鄉村振興賦能。
4結束語
在當今社會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農村電子商務呈現出非常良好的發展趨勢。通過網絡信息技術與電商平臺,依托地方資源優勢推動優秀農產品走出家鄉,構建起完善的農村產業增值機制,形成高度的產業集群提升競爭力,促進鄉村地區的產業融合與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必將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參考文獻:
[1]陳兢,陳嘉霞.創新視角下農村電商發展對物流集群競爭力的影響[J].商業經濟研究,2023(13):92-95.
[2]李然.鄉村振興背景下電商助農發展策略[J].當代縣域經濟,2023(07):77-79.
[3]初金哲,莊衛東,信俊宇.數字鄉村建設背景下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風險挑戰和解決對策研究[J].當代農村財經,2023(07): 15-18.
[4]崔文臣.農村電商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關系分析[J].商展經濟,2023(12):48-50.
[5]顏穎.鄉村振興背景下浙江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06):26-28.
[6]孫可.數字經濟背景下農村電商賦能鄉村振興:價值意蘊、制約因素與推進路徑[J].農業經濟,2022(12):131-132.
[7]郝新軍,沈朝陽.農村電商賦能鄉村振興成效評價與障礙因素分析[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2,35(05):40-52.
[8]唐惠敏,趙薇.電商賦能鄉村振興:內在邏輯、模式選擇與發展創新[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21,21(12):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