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郭小東先生的知青文學史著述"/>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蔡秋培
在當代文壇,集知青作家、知青文學評論家與知青文學史家于一身的人不多,而郭小東先生是其中深具影響力的一位。由于其知青經歷以及對知青一代生命的深切關注,使得他的作品深具“知青”色彩,與此同時,對知青作家創作的感同身受及對知青作品的精確把握,使他對知青文學的研究達到一般研究者難以企及的高度。正因為如此,他寫就的知青文學史受到當代學界的普遍關注與認可。本文以郭小東先生的三本知青文學史作為考察對象,嘗試勾勒出他研究知青文學的脈絡,探討他著述知青文學史的路徑與方法,以求理解他所著知青文學史的特點以及領悟他著述知青文學史的目的。
一
《中國當代知青文學》是郭小東先生的首部文學史專著,也是中國第一部研究知青文學的專著。此書是郭小東先生長期從事知青文學研究的成果。全書共十七章,其內容包括回溯知青文學的歷史發展過程、劃定知青文學的研究范圍、概述知青作家的群體意識特點、揭示知青作家孤獨意識的歷史緣由、追溯知青文學憂郁風格的成因、探討知青文學中愛情悲涼的緣故、反思知青文學死亡意識突顯的因由、解析知青文學的結構特點。總體而言,整部文學史“對知青文學發展歷程的描述和不同階段的劃分是符合歷史實際的,對知青文學的總體評價基本公允”[1]。
馮友蘭先生曾說:“歷史有二義:一是指事情之自身……歷史之又有一義,乃是指事情之紀述。”[2]郭小東先生所著的《中國當代知青文學》自然屬于“事情之紀述”,它符合客觀的歷史即“事情之自身”,反映了郭小東先生史料收集的翔實與治史的嚴謹。但是,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言“事情之紀述可名為‘寫的歷史’,或主觀的歷史”[3],它逃脫不了執筆者的主觀因素。郭小東先生的《中國當代知青文學》亦是如此,這首先反映在他對知青文學范疇的界定上。
郭小東先生指出知青文學已超越了以知青題材為對象的文學創作,它在“更為廣泛的題材外延與豐富的內涵包容上,對于一切與‘知青’這一歷史現象相關的文學現象的涵蓋”[4]。他指出:“寬泛地把那些與知青相關的文學作品統稱為‘知青文學’,這對于文學現象本身及其評論都是大有好處的”,理由是知青文學背后是“整整一代人的文學創作,是新時期文學潮流中一股有獨特格局與意識的文學浪潮”[5]。顯然,這一觀點與一般研究者的觀點大相徑庭,它突破了“知青題材”的狹窄范圍,是郭小東對知青文學進行歷史考查的結果。他意識到以知青為題材、對知青生活及知青形象進行敘述的作品正在淡化,知青形象在不少作品中被隱去,不過,知青文學作為一種獨特的精神凝視,它的投注力卻日益膨大。
在郭小東先生看來,知青文學至少包括三種形態:一是“對知青時代的本色描寫”;二是“知青生活描繪在整部作品中已經不成為大部”,但“作品描寫的主體部分,是返城知青當前的生活內容”;三是“知青生活與知青形象內化為一種情緒,一種態度,最終凝結為一個視角。由此產生了一個非知青生活實錄卻以知青獨特心態為特征的文學世界”。[6]這三種形態是郭小東先生探析知青文學的主要目標,亦是《中國當代知青文學》的研究范疇。
作為知青文學堅定的研究者,郭小東先生的《中國當代知青文學》旨在把知青文學看作一種生命的形態或者活體,從文學與非文學的角度闡釋知青群體的意識、行為模式和精神模式。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郭小東先生在知青文學史的撰寫中,不遺余力地去發現、識斷、精審與爬梳史料,建構知青文學史的論述框架。以《中國當代知青文學》為例,郭小東先生不僅對優秀的知青作家,如孔捷生、朱曉平、張承志、梁曉聲、曉劍、阿城、王小鷹、張抗抗等人的作品做了詳盡爬梳,而且對他們作品中蘊含的死亡意識、群體意識、憂郁氣質等內容做了深度剖析;不僅注重在宏觀上把握知青作家群的創作特點,而且注意在微觀上解析代表性知青作家的創作特色;不僅探析知青文學作品的主題、風格與結構的特點,而且注重知青文學作品中人物、情節的精細分析。可以說,郭小東先生對知青文學的考察與分析是全方位的。
最后,需要重點指出的是,《中國當代知青文學》的最大特點是郭小東先生以親歷者的身份和靈動的生命體驗探討知青文學,使得他的知青文學史著作充滿真切感與歷史穿透力。
二
《中國敘事:中國知青文學》是郭小東先生的第二部知青文學史著作。這本著作是他繼《中國當代知青文學》之后,對20 世紀80年代的知青文學做了相關專題研究而寫就的。作為第二部知青文學史專著,此書在不少地方保持著《中國當代知青文學》的“風貌”。但是,前者與后者相比有著更多的不同點、更多的新看法。
第一,在個人知青體悟融入知青文學史的研究方面,兩部文學史有明顯的區別:《中國當代知青文學》注重自己知青經歷對知青文學的“印證、破譯和闡釋”[7];《中國敘事:中國知青文學》注重自己知青文學創作與知青文學史研究之間“互為引證的圓通感覺”[8]。兩者側重點不一樣。文學史的書寫離不開史家的立場與文學現象的梳理,史家立場是文學史大船的“錨”,史家一旦拋出“錨”,其文學史著述的立場就確立了;文學現象的梳理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前提下,允許史家的主體投入,而主體投入離不開史家的個人經驗。從這個角度而言,郭小東先生確立自己為知青作家立言的史家立場之后,從個人知青經驗介入知青文學史的研究是有益的,因為離開個人經驗和主體意識的滲入,文學史可能成為懸空之物。但是,在將個人經驗介入文學史的著述時,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對自己的態度、經驗要有所反思,要不然文學史的著述可能出現“自我”的迷失。細察《中國敘事:中國知青文學》的述寫,郭小東先生注重“春秋筆法”的運用,善于在客觀的評述中蘊含褒貶,很好地處理了史家主體經驗與客觀史實之間的關系。
第二,在知青文學發展階段的劃分方面,《中國敘事:中國知青文學》做了細化處理。它把《中國當代知青文學》所述的知青文學的三種形態轉化為三個知青文學階段:“知青時期文學”“知青追憶文學”“知青后文學”,并概括了這三個階段的特點。它認為“知青時期文學”是活躍的,但也顯現出“病態”的一面。至于“知青追憶文學”,它是“集體追憶的歷史書寫”,其“以集體共名的角色表達群體的聲音,以個體人物去展示和鋪排歷史的效果。從本質上看,80年代的知青追憶書寫了80年代文學最為輝煌的情景”[9]。而“知青后文學”是一種“知青文學的另類表現”,它是知青追憶書寫在20 世紀90年代式微之后出現的,包括延續主流知青文學悲劇風格的“中國知青民間備忘文本”“告別一個文學時代”的知青回憶實錄、主流知青文學以外對知青生活重新想象的新歷史主義寫作。[10]可以說,對知青文學發展階段進行具體劃分以及概括它們的特點,使《中國敘事:中國知青文學》的研究脈絡更加清晰,整體性把握更明顯。
第三,在文學史的具體篇章方面,它撤掉了《中國當代知青文學》中的不少內容,同時以嶄新的篇章補充了第一部知青文學史忽視的內容。其增加的章目有“幽閉語境中的惡之花”“知情后文學狀態”“知青文學的另類書寫”“南方知青文學的初始形態”“北方知青文學的異動形式”。這些章目是郭小東先生從事知青文學專題研究的成果,內容上有很多精彩之處。如“幽閉語境中的惡之花”詳盡解析了中國知青運動的來龍去脈,重點剖析了《青年運動的方向》對知青運動的影響、“知青時期文學”烏托邦情懷產生的時代土壤以及揭示了知青文學在地上與地下的兩種不同表現形態;“知情后文學狀態”巧妙地把知青文學放在中國新時期文學發展的大背景下考察,突顯其獨特的生存狀態;“知青文學的另類書寫”著重從《醉人花叢》《棋王》《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黃金時代》《大樹還小》等個案中提煉出知青文學另類書寫的主題——“逃離和拯救”[11];“南方知青文學的初始形態”精確地從孔捷生、陳建功、張承志、王安憶等知青作家身上勾勒出南方知青文學的表現特點—— 一種不安寧的藝術躁動。
三
郭小東先生編寫的第三部知青文學史是《中國知青文學史稿》。此書的誕生一方面源于時間過濾之后,他“對知青文學將近60年的發展道路有了一種更為明確的認識”[12];另一方面由于郭小東先生在大學講授知青文學已30年有余,具備了撰寫更好的知青文學史的條件。
《中國知青文學史稿》是由郭小東先生帶領他的研究生共同編寫的,共二十章,每章至少三節,每節圍繞節名充分展開論述,它的好處是“既能夠依照時間的順序記載歷史的發展過程,理清歷史的線索,包含了中國古代編年體的優點,又能夠在各個不同時段里鋪展開來,描述空間的復雜多樣性,使組成歷史的各個部分不至于遺漏,包含著古代的紀傳體、記事本末體的長處”[13]。細讀這本文學史,我們發現這種章節齊全的文學史比中國傳統的“文章流別”體更具優勢,在體例方面更完備。具體而言,它較之前兩部知青文學史增加了不少章節內容,如“知青后文學的理性呈現”“后知青文學的后現代狀況”“靈魂的重量(即對鐵凝等人知青作品的精神世界的揭示)”“中國知青詩歌”“知青影視作品巡禮”“知青紀實的文本書寫”等章節是先前兩部知青文學史所沒有的。這些新章節內容凸顯出郭小東先生研究的范圍擴大了,在體裁上延伸到了影視作品、紀實文本,在時間上延伸到了21 世紀,在分析層次上延伸到了人的主體性、精神世界等。與此同時,這部知青文學史擴充了“知青時期文學”“知青追憶文學”的內容,把它們分為上、中、下或上、下來細寫,體現了郭小東先生對這兩個時期知青文學的重新認識。當然,“郭小東在這部書里,在發揮他作為歷史親歷者優勢的同時,也堅持了節制和距離”[14],這是難能可貴的。
與先前兩部知青文學史做對照,《中國知青文學史稿》也有很多新穎之處。首先,它進一步擴充了“知青文學”的內涵。此書認為洪子誠先生談及的“知青文學”概念是較普遍的說法,但有褊狹之處:它把知青文學的作者局限在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又把知青文學創作的內容局限于知青在上山下鄉中的遭遇[15]。這不符合歷史實情。它指出對“知青文學”的界定不宜強調作者的“知青”身份,因為“在‘知青文學’中幾乎沒有純粹的知青作家”[16]。此書把知青文學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 :“前知青文學”“知青時期文學”“知青追憶文學”“知青后文學”“后知青文學”。它這樣做的好處是明晰了“知青文學”的發展階段。
《中國知青文學史稿》第二個新穎的地方在于凸顯知青文學發展的整體面貌時,“不將歷史記憶在集體化過程中空心化,成為無物的濫調;也警惕個體經驗在自我修飾的推進中不斷放大苦難,夸張崇高激情,深陷于自憐和自戀羅網的趨向”[17],而且這部文學史特別關注不同社會個體在文化想象中因身份與處境不同而產生的差異性。這是撰寫知青文學史特別難以做到的地方,但這部文學史做到了。洪子誠先生認為此乃這部知青文學史最有價值的地方。
《中國知青文學史稿》第三個新穎的地方在于:它不僅采取縱向梳理和橫向比較的方法來把握知青文學的歷史進程,而且善于挖掘各個階段知青文學發生的歷史語境及其背后意識形態的功能;不僅批判知青文學作品中人物概念化、簡單化的做法,而且肯定知青時期文學存有真實的一面;不僅重視知青文本內容的立體呈現,而且注重知青文本與文化文本的互文性表述,等等。
綜上所述,通過以上對郭小東先生的文學史著作的回顧與述評,可以發現,他的文學史著述有著鮮明的特點,那就是“知青”的經歷給他提供了感知與把握知青文學的良好條件,“知青”問題研究者的身份使他更能洞悉知青文學的真相,“知青文學”作家與評論家的身份使他更敏銳地捕捉到知青文學的價值所在。他的知青文學史體現了他對知青一代的深度關切,他對知青文學的研究折射了一代人的精神狀況。他的知青文學史將得到知青一代的永記,因為他是知青作家的知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