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珊
“德國人需要花4萬歐元購買ID.3,而中國消費者只需要支付1.6萬歐元,這是德國人補貼中國消費者嗎?”ID.3在德國本土售價更貴,近日引起了德國消費者的不滿。
一個月之前,上汽大眾官方宣布,大眾ID.3限時至高優惠3.7萬元,降價后起售價從16.29萬元降至12.59萬元,降幅達到23%。
降價前大眾ID.3在中國的售價僅為德國的一半,伴隨此次降價,這款車型在中德市場的售價差距進一步拉大。
德國大眾車型在中國居然賣得比德國大本營還便宜,這在燃油車時代是難以想象的。
在過去幾十年,由于關稅等多方面原因,不少全球車型在中國的售價遠遠高于國外。上世紀90年代大眾桑塔納在國內紅極一時,一個常被說起的段子就是“中國賣20萬,國外賣5000美元”。盡管這一說法有夸張的成分,但也反映出過去幾十年里汽車售價在中外不同市場的懸殊差異。
在燃油車市場,進口豪華汽車國內售價動輒較國外市場翻番。直至今日,不少進口車型尤其是高端豪華品牌車型在中國的售價仍遠遠高于國外。如在北美售價60多萬的寶馬7系,在國內售價超過100萬元;寶馬X7北美售價80萬元,在中國的售價高達172.9萬元;奔馳S500北美售價89.2萬元,在中國的售價為184.53萬元……當然,進口的純電動車型受關稅等因素影響,國內售價也不會有優勢。如保時捷Taycan,北美起售價約64萬人民幣,在國內售價則為89.9萬。
不過,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如果一款全球車型實現了“中國造”,國內的價格優勢將會非常明顯,即便是豪華品牌也難逃這一規律。如國內30萬起售的寶馬iX3,出口到德國的起售價達到了54萬人民幣,這一售價甚至高于德國本土的5系。值得注意的是,寶馬iX3也是寶馬集團首款在中國生產并銷往全球市場的車型,產品主要面對歐洲市場。
大眾汽車的一位發言人對于大眾ID.3在中國售價更便宜的原因作了解釋:首先,中國市場具有生產成本優勢和較低的能源成本;其次,ID.3的所有供應商都來自中國,更短的運輸路線和較低的生產成本使銷售價格更低。此外,特斯拉、比亞迪等競爭對手的價格戰也對大眾汽車產生了影響。
事實確實如此。有資料顯示,歐版ID.3的電池總成本為5.8萬元人民幣(58kWh),而同樣規格的電池,寧德時代的價格僅為3.5萬元。此外,在人工成本方面,中國相較于德國依舊有巨大優勢。2021年數據顯示,德國工人的月均可支配收入為3645歐元,約合人民幣3萬元。同年,上海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為6500元,幾乎是德國的五分之一。加之近年來中國新能源市場蓬勃發展,造車新勢力相繼誕生,傳統車企集體轉型,市場競爭慘烈程度遠超國外。在多重因素疊加之下,使得國內新能源車型價格不斷下沉。
事實上,在大眾ID.系列之前,特斯拉將最便宜的車型賣向中國就曾受到關注。2023年年初,特斯拉宣布史上最大規模降價,那次降價不僅拉開上半年價格戰的序幕,也使得更多人關注到特斯拉在中美兩大市場的價格差距。彼時,國產的Model Y起售價從288900元人民幣降至259900元(約合37875美元),比當時特斯拉美國網站標出的65900美元起售價便宜43%。Model 3的起售價從265900元調至229900元,比美國便宜約30%。
而在那時,也有國外特斯拉車主在社交媒體表達對中國車主的羨慕。此后,伴隨美國市場的價格調整及補貼因素,特斯拉在美國的售價也得到不斷下調。但要說起在哪里買特斯拉最劃算,中國市場始終榜上有名。
事實證明,沒有賣不出去的車型,只有不香的價格。
原本大眾ID.3時常登頂歐洲電動車銷量排行榜,甚至比特斯拉風頭更勁,但在國內的銷量榜上卻難覓蹤跡。但在降價后,ID.3實現了銷量的一路飆升。數據顯示,大眾ID.3純電車型7月訂單量突破10000輛,最高單日訂單達950輛,環比增長689%。而在6月,大眾ID.3的銷量僅為1819輛。這讓上汽大眾嘗到了甜頭,原計劃于7月底結束的促銷活動目前已延續至8月底。與此同時,上汽大眾開啟了涉及更多車型的官降。
大眾ID.3的降價再一次攪亂國內汽車市場現有的價格體系。伴隨下半年價格戰的打響,對于一些本就生存艱難的弱勢車企來說,一場更殘酷的競爭淘汰賽,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