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晨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第39屆國際標準化組織大會的賀信中指出,標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從中國古代的“車同軌、書同文”,到現代工業規?;a,都是標準化的生動實踐。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標準化在便利經貿往來、支撐產業發展、促進科技進步、規范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標準已成為世界“通用語言”。世界需要標準協同發展,標準促進世界互聯互通。
標準作為全球治理和經貿規則的組成部分,是國際競爭的重要戰略手段?!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指出,要“著力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浦東新區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需要在國家和上海標準制度型開放中提供高水平標準供給、高質量標準治理的樣板。7月25日,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上海市促進浦東新區標準化創新發展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通過浦東新區法規積極探路,提升上海標準的影響力,增強本市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立足新發展階段 創設企業聯合標準制度
當前,主要發達國家正在布局新一輪的國際標準工作體系,標準不再局限于對技術成果的歸納總結,標準正在與技術創新同步甚至先行。例如6G、碳足跡、元宇宙等相關技術尚未成熟,但標準已經在討論中。標準的制定,也不再局限于向ISO(國際標準化組織)、IEC(國際電工委員會)、ITU(國際電信聯盟)等國際標準化組織申請,標準正在由鏈主型企業發起,聯合鏈上下游,共同制定標準,逐步主導產業發展,進而成為事實上的國際標準。通過制定標準,快速搶占更多的主導權和話語權,構筑起新的競爭壁壘,逐步主導產業發展。為此,需要及時順應國際形勢,開展標準化改革創新探索,助推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放眼全球、面向未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以下簡稱《標準化法》)第十九條規定,企業可以根據需要自行制定企業標準,或者與其他企業聯合制定企業標準?!稑藴驶ā芬幎ǖ钠髽I標準限于規范企業自身,與其他企業制定標準,也只能以自己的名義對外發布,企業與其他主體之間并沒有形成合力,無法通過標準協同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資源,更無法輻射國際市場。
針對企業需要與多方主體聯合制定企業標準的需求,《若干規定》作出變通規定,創設了企業聯合標準制度:明確企業聯合標準屬于企業標準的基礎上,將發起制定主體從單一的“企業”,擴展到“浦東新區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金融基礎設施運營機構或者標準化技術組織等”,體現主體的多元性。將聯合制定的對象從“其他企業”擴展到“境內外其他企業或者組織”,體現了參與主體的開放性和國際化。明確了企業聯合標準由形成標準創新聯合體的各方自愿執行,或者按照約定供境內外其他企業、組織自愿采用。標準發布形式由企業各自發布擴大到允許以“標準創新聯合體”的名義發布,并賦予企業聯合標準特定的編號規則。在給市場主體賦能的同時,也明確了企業聯合標準的權益歸屬和相關責任,以及行政監管措施。
有了企業聯合標準這項“制度工具”,鏈主型企業可以聯合產學研用等主體,以及全球合作伙伴,開展交流討論,形成自愿共識標準,在應用過程中逐步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參與,進而成為有影響力的事實上的國際標準,同時為自主培育國際性專業標準組織儲備力量。
推進標準數字化市場化國際化 促進高水平開放
隨著數字技術發展,標準正在與創新同步,數字標準已逐漸成為標準化工作的新趨勢。發達國家都在開展標準數字化的研究和試點,主要通過軟件工具將自然語言轉化為機器可讀格式,或者運用開源技術推進標準在線協作開發。
目前上海已有企業開展試點,將設備、產品、工藝等標準融入智能化系統,機器可以根據實際工況選擇符合相應標準的運行參數,通過機器可讀標準可以自動判斷機器是否在符合標準的參數下運行,進而通過人工干預減少產品質量問題。
在標準數字化的關鍵階段,更需要政府加強推動和引導。為此,《若干規定》明確,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應當支持浦東新區社會團體、企業、科研機構打造標準數字化平臺或者通過市級標準化服務平臺,將相關標準轉化為機器可讀取、可解析的數據,提升標準實施與產品質量管理的協同性、便捷度。
我國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主要由政府主導制定,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主要由市場自主制定。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提出要“建立市場自主制定標準交易制度”。全國第一筆與企業標準相關的交易,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所“面向呼吸健康的室內空氣治理技術標準轉讓”已于2023年4月在上海技術交易所掛牌交易并成交。為了讓技術型企業通過要素資源配置獲得利益,激發其制定標準的動力,《若干規定》規定,浦東新區人民政府鼓勵技術、知識產權等交易機構為與標準相關的交易提供登記、評估、撮合、結算等服務。交易機構應當制定交易規則和其他有關業務規則,并向社會公開。
為落實國家有關促進標準制度型開放、國際化交流的要求,《若干規定》明確:推進標準制度型開放,一方面“走出去”,在推動企業、社團、科研機構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研究制定的同時,引導其參與國際標準的研究制定,采用境內外先進標準,推廣相關標準在境外適用;另一方面“引進來”,強調為外商投資企業依法平等參與標準制定工作提供服務和保障。加強國際交流合作,鼓勵和支持社會團體、企業、科研機構等加強與相關國際標準組織對接交流,深度參與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支持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標準化機構在浦東新區落戶。鼓勵國際標準組織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工作組以及國際性專業標準組織分支機構、辦事機構等在浦東新區落戶,并提供相應支持。
加強基礎保障 打造標準化創新高地
市場化的國際性專業標準組織以其專業性、權威性,對國際市場有著深遠的影響。比如,總部在瑞士的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在棉花市場就具有很大影響力,出口歐美的棉花都要符合BCI標準并通過BCI認證。盡管上海尚未誕生類似于BCI的國際性專業標準組織,但實踐中已圍繞新興領域探索建立標準化技術組織(如國際人類表型組標準化創新中心等),以期逐步發展壯大形成具有影響力的國際性專業標準組織。這些都需要政府部門的培育和扶持。為此,《若干規定》提出,支持浦東新區聚焦區域重點產業、行業,培育相關標準化技術組織,發揮其在國際、國內標準研究、制定和推廣等方面的組織和管理作用。
國際型標準化人才需要懂專業、懂標準、懂外語、善交流,需要建立相關的復合型人才培育機制和政策激勵機制。為此,《若干規定》在基礎保障方面作出一系列規定:構建浦東新區多層次的標準化人才體系,做好國際標準化人才和標準化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將國際標準化專家納入區級人才政策的支持范圍。鼓勵科研人員提高標準化技能和專業知識;鼓勵教育、科研機構等設置標準化學科專業,或者在相關學科專業方向領域開設標準化相關課程,在職業能力評價、職稱評定中優化完善標準化人才的激勵機制。將國際標準化專家納入區級人才政策的支持范圍,依托標準化專家資源開展標準化工作培訓和指導服務,搭建標準化工作交流平臺。強化資金支持,浦東新區標準化專項資金按照規定對參與浦東新區標準化創新發展相關工作的單位給予資助或者獎勵。
標準助推創新發展,標準引領時代進步。標準化發展將更加有效推動企業綜合競爭力提升,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