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后,我應聘到一家小公司做辦公室文員,天天打雜跑腿,工資少得可憐。
第一次領到工資后,我回家吐槽錢太少,我爸我媽異口同聲道:“那就辭了吧!”我很不解:“人家父母都教育孩子好好工作,你們卻讓我辭職,為啥?”我爸笑道:“我舍不得你受累,你天天早飯顧不上吃就走,那么晚才下班回來,付出和得到的不成比例。你把工作辭了,爸能養你。”我媽附和:“算算你的交通費、午餐費和同事聚餐費,將來還有同事結婚、生孩子的份子錢,你的工資夠花嗎?現在很多年輕人做‘全職兒女,你也回家吧,我們給你發工資,工作更輕松,人際交往更簡單,工資還比單位高。”
我以為他們是安慰我,并未當真。可第二天我下班一回到家,我爸就急切地問:“辭職了嗎?”我疑惑道:“我為什么辭職?”我爸急了:“你這孩子,昨天我和你媽算是白說了半天!”我不解地問:“你們不想讓我上班,干嗎讓我上大學?”我媽好脾氣地解釋:“上大學是為了提高個人素養,和工作無關。”
我沒理會他們,繼續上班,沒想到他們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幾天后我下班回到家,我媽滿臉愁容地對我說:“小月,我有個閨蜜病了,你陪媽去看看她好不好?”我爽快答應:“好啊,在哪家醫院?”我媽說:“她在外地。我倆從小一起長大,以前形影不離,后來各自成家,各忙各的,好多年沒見過面了。她在微信上說身體不好,想見我。”我剛過試用期,這時候請假有些不妥。見我猶豫,我爸在一旁幫腔:“你媽有高血壓,她一個人去我不放心,你就陪她去吧!”我只好同意。
到了老媽閨蜜那里我才知道,阿姨的身體并無大礙。阿姨家有個女兒比我大1歲,大專畢業后沒出去工作,在家陪伴阿姨的同時學習料理家務,已在家人安排下訂婚。那個姐姐燒得一手好菜,待人接物特別周到。我媽贊不絕口,和阿姨一唱一和地討論:“現在有些女孩子在外忙工作,不會做飯不會收拾家,哪個男人能忍受?夫妻不吵架、不離婚才怪!”“女人把家經營好,婚姻才會幸福!”晚上,阿姨安排我跟姐姐一起睡,我媽特意囑咐我:“跟姐姐好好聊聊。”至此我算是明白了,我媽看望閨蜜是假,想用真實案例說服我做“全職女兒”是真。
我們回家后,我爸再次試探我:“明天要去上班嗎?”我看著他認真地說:“謝謝你和媽媽都很愛我,但你們不能庇護我一輩子,終有一天我得獨自面對生活,到那時我該怎么辦?現在我能衣食無憂,是因為有你們以前的努力奮斗。如果我選擇躺平,沒有自己的事業,將來拿什么養育我的孩子?”爸媽聽后久久不語。沉默了良久,我爸才拍拍我的腦袋說:“月兒長大了。”然后就拽著我媽去了臥室。
第二天一早,我像往常一樣急匆匆去上班,我媽把一份早餐遞到我手上:“帶著路上吃,不吃早餐哪有精力工作。我們以后不會勉強你了,但你也別太拼命,錢不夠花跟我們說。”
我抱住我媽哽咽了:“謝謝媽媽!”我知道,此前他們想讓我做“全職兒女”是出于對我的愛,此時支持我上班同樣是出于對我的愛。有種愛可以深信不疑,那便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我選擇不做“全職兒女”,也是想給我未來的孩子一份有擔當的愛。
點評:做不做“全職兒女”,不應由外在因素決定,尤其是在可以做也可以不做的情況下,不必聽命于別人,也不必模仿跟風,最好的選擇是從自己的內心出發,這樣準沒錯。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