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春
2023年3月28日,耄耋老人石楠捐贈100萬元,設立“石楠文學獎”基金。她說:“100萬元于有錢人算不了什么,可于我來說,卻是40年的積累,它是三塊五塊、十塊八塊,我畢生爬格子的辛苦報酬。我希望它能成為文學種子的助長劑,為繁榮文學大業助力。”
小時候差點兒被送人,16歲才有機會插班讀小學五年級,初中畢業又輟學,靠自學走上文學道路
1938年,石楠出生于安徽省太湖縣李杜鄉筆架山下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祖上都是文盲,祖父是鐵匠,父親是農民,母親在逃難的路上生下她。因為貧窮,她的4個姐姐都被迫送人了,她本來也是要被送人的,因為祖母說留個姐姐才能引來弟弟,她這才被留下。
那個年代,人們不愿意供女孩讀書,認為那是白搭錢。因此,石楠到了讀書的年紀想上學卻沒有機會。直到16歲那年,也就是新中國成立的第6年,她才終于有機會走進校門,插班讀五年級。小學畢業時,石楠以全區第一名、全縣第二名的成績考入太湖中學。初中畢業后,盡管成績優異,但因父親病重,母親雙目失明,弟妹較多,石楠不得不輟學幫襯家里。
1958年夏,一個親戚對石楠的父母說,讀過書的女娃老待在家里也不是個事,應該到外面闖闖。于是,父母托人幫忙,把石楠送進安慶市一家集體小廠做學徒工。此后,石楠先后在3家小廠做過文書、統計員、技術員、制圖員、干事等工作。繁忙的工作之余,她始終堅持自學,只要聽說哪里有文學講座,就千方百計去聽,從中汲取力量和文學大家成功的秘訣。
1976年,國家要編輯全國古籍圖書善本書目。石楠因自學過一點兒古文,于1978年被調到安慶市圖書館,當了一名古籍管理員。為能盡快勝任工作,她認真向館里的老先生請教,一字一句地啃讀生澀的古文。
由于工作原因,石楠閱讀了大量史志文獻,發現因為世俗的偏見,很多為人類生存和繁衍做出過偉大犧牲和貢獻的女性,尤其是一些才華橫溢的女子,被歷史的塵埃湮沒了本該有的輝煌。她深感痛心,萌生了給這些女性立傳的念頭。
處女作《張玉良傳》出版后,引起文壇轟動,深受讀者喜愛,銷量可觀,數次再版,成為當年長篇小說暢銷書之一
1981年夏,常來圖書館看書的李先生聽聞石楠要寫傳記,便提議她寫一寫奇女子張玉良,并大致說了張玉良的坎坷經歷:從小是孤兒,14歲被舅舅賣入青樓,17歲被潘贊化從青樓贖出來做了小妾,后來改名潘玉良,師從劉海粟,成為中國最高藝術學府的名教授,還是享譽世界畫壇的藝術大師。石楠聽完張玉良的故事,當即被她的傳奇身世和非凡成就所震撼,內心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沖動。
隨后,石楠查了許多資料,都未找到與張玉良相關的信息。無奈,她只好冒著酷暑,到處尋找與張玉良有交集的人。通過李先生介紹,石楠見到了潘贊化的兒媳。潘贊化的兒媳在箱底翻到一幅張玉良的自畫像、三張明信片以及一張“潘張玉良夫人畫展”說明書。這是張玉良在國外辦畫展的見證,上面有兩篇短文,一篇介紹張玉良的生平,一篇介紹她的藝術成就。這只有幾百字的短文,石楠如獲至寶。她當即根據這些材料,撰寫了一篇題為《旅法女畫家潘張玉良》的文章,全文5000多字,發表在《藝壇》雜志上,后又被《新華文摘》轉載。
這篇小傳,沒能把石楠想要表達的東西抒發出來,她心里仍然堵得慌。為挖掘更多有關張玉良的素材,石楠開始沿著張玉良的足跡在書海中求索。凡是張玉良去過的地方,只要有關于她的文字記載,哪怕只是提及一筆,她都圍繞著它們翻閱大量資料。為讓人物鮮活起來,找不到更多張玉良資料的石楠,只好選擇以其真實的人生經歷為骨,以合理想象、推測、虛構的情節和細節為魂,來塑造一個文學化的張玉良。
由于白天工作繁忙,石楠只能利用早晚非上班時間研讀資料。因用眼過度,眼睛罷起了工,醫生建議她不要再看書,否則有失明的危險,可她根本不聽。眼睛痛得全身痙攣無法控制時,她做做按摩又繼續工作。在創作中,石楠將自己置身于當時的歷史環境中,根據有限的素材,加以合理想象,構想了許多生動有趣的情節,讓經歷苦難擁有藝術天賦的張玉良鮮活了起來。石楠前后寫了3個多月,每天早上4點起床,晚上一直寫到深夜。
最初創作時,石楠沒想過要發表。她的丈夫程必與安徽文學雜志《清明》的編輯張禹很熟,將石楠在寫張玉良的事告訴了他。張禹讓程必盡快抄完所有手稿,說要帶回編輯部請主編看看——在學會電腦打字之前,石楠的所有初稿都由程必用蠅頭小楷一字一句抄寫而成。主編看后當即決定發表。
1982年,第4期《清明》刊登了《張玉良傳》,引起文壇轟動。石楠對此始料不及,興奮之余,決定出書,并請著名畫家劉海粟題寫書名。
《張玉良傳》是石楠傳記小說的處女作,該書出版后,深受讀者喜愛,銷量可觀,數次再版,成為當年長篇小說暢銷書之一。石楠先后收到全國各地3000多封讀者來信,這些讀者有老教授、書畫家、作家、工人、農民、大中學生甚至囚犯。
很快,《文匯報》《中篇小說選刊》等20多家報刊轉載了《張玉良傳》,眾多報刊也發表了大量相關文章,社會上掀起一股“張玉良熱”。
1983年,《畫魂——張玉良傳》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單行本。至今,該書已被國內外多家出版社出版了16種不同版本(后來更名為《畫魂——潘玉良傳》),包括韓文版,累計發行高達700萬冊,10余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連續劇、話劇、歌劇、廣播劇甚至黃梅戲、滬劇等。
用40余年積攢的100萬元稿費設立“石楠文學獎”,用以培養文學新人
《張玉良傳》問世后,石楠從圖書館調到安慶市文化局戲劇創作研究室,開始從事專業文學創作。作為一名紀實傳記作家,石楠為采訪她筆下的人物,足跡遍及江蘇、安徽、江西、云南、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年過半百的她如此奔波,拼命創作,身體嚴重透支,疾病纏身,曾3次住院開刀。
憑著對文學近乎瘋狂的執著,45歲才擠進文學之路的石楠,隨后又創作出版了《寒柳——柳如是傳》《美神——劉葦傳》《陳圓圓——紅顏恨》《張恨水傳》等14部長篇傳記文學作品,以及小說、散文集6部,共計700余萬字。作品獲安徽文學獎、《清明》文學獎、紅燭獎等10余項大獎。因其傳記文學獨具特色,她的傳記被評論家稱為“石楠體”。2005年,她被評選為首屆中國當代優秀傳記文學家,被譽為“用生命創作的作家”。
石楠熱愛一切美好的事物,一生都在追求美。77歲時,她開始習畫,喜畫花鳥,且不受傳統束縛,自成一格。2017年,她和丈夫程必在安慶市美術館成功舉辦了書畫作品展。2022年,石楠又與魯光、肖復興、趙麗宏、連輯、馮秋子等5位當代文化人,以“文學入畫”為名,聯手在全國各地辦展。2023年6月,他們聯手走進國家畫院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舉辦畫展。石楠說:“文學入畫,讓我獲得了另外一種創作沖動和快樂。”
2023年,86歲的石楠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將她的著作、手稿、名家簽名書、師友贈送的書畫、她本人的繪畫以及她與名人的信函共計3871件收藏品,無償捐贈給安慶博物館并設立“石楠書屋”;二是將自己40余年積攢的100萬元稿費捐給安慶師范大學,設立“石楠文學獎”,用來支持學校培養文學新人。接受媒體采訪時,她說:“100萬元于有錢人算不了什么,可于我來說,卻是40年的積累,它是三塊五塊、十塊八塊,我畢生爬格子的辛苦報酬。我希望它能成為文學種子的助長劑,為繁榮文學大業助力。我個人力量有限,這次捐贈算是開個頭,希望能夠有更多愛心人士加入,讓這個獎項不斷壯大、擴大,扶持并培養更多的文學青年,讓文學事業繁榮發展,讓一代又一代的優秀人才涌現出來。”
2023年6月26日,石楠應邀參加在北京大學舉辦的傳記文學筆會時寄語青年:“希望大家多讀書,愛讀書,善讀書,讀好書,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成為全民風氣,讓民族的美好精神得以永久傳承。”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