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運玲
主持人語:
上一期我們講了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和勞動習慣,相比較而言,文明禮貌習慣和道德習慣對孩子的成長更加重要——前兩個習慣好,有益于孩子自身;后兩個習慣好,有益于孩子與外界建立良好關系。但后兩個習慣又不像吃飯穿衣那么容易“自學成才”,更需要家長正確引導,并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養。
那些不受人待見的孩子,多是因為文明禮貌缺失
前幾天我在電梯里遇到這樣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他先按了8樓的按鈕,接著又胡亂按了好幾個其他樓層的按鈕。一同乘坐電梯的一位老大爺說他:“你這孩子別亂按!”他很無禮地說:“又不是你家的電梯,我想按就按,哼!”老大爺沒跟他計較,將他后來按的按鈕都取消了,只留了8樓。
沒想到,小男孩從8樓下電梯前,快速按亮了電梯的全部按鈕,才壞笑著下了電梯。幾個乘電梯的人都很生氣:“這孩子真沒教養!”“家長怎么教的?”
其實這種不文明、不禮貌言行的背后,是孩子缺乏文明禮貌習慣的約束。
培養孩子的文明禮貌習慣,實質上就是教孩子正確地待人接物,包括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公共場合舉止文明、遵守公共秩序、衣著整潔、尊重他人等。
可以說,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是孩子人際關系的基點,不講文明禮貌,不但令大人厭煩,就連小伙伴也不會接納。
想必大家都有同感,那些讓人看著就喜歡的孩子,往往非常講文明懂禮貌;那些不受人待見的孩子,多是不文明不禮貌的。因此,從小教孩子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非常重要。
而這些習慣的養成,僅憑孩子自學、自悟是很難實現的,一是因為孩子認知能力不足,二是孩子自律性差,因此特別需要家長正確引領。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要從言行和衣著入手——
孩子的文明禮貌習慣首先反映在說話上,因此家長應先從語言方面指導、規范孩子。
一、禮貌用語的使用要從家人之間開始
很多家長教孩子使用禮貌用語,喜歡借助外部場景,比如他們會提醒孩子見人要問好,受到別人的幫助要說謝謝。但這么做不如從家人之間使用禮貌用語開始效果好,因為家人之間相處時間長,便于長久堅持、反復訓練。
我從孩子會說話開始,就有意在家里教兩個孩子使用禮貌用語,我先做榜樣,比如早上醒來對孩子說“早上好”,孩子也學會了問好;孩子幫助了我,我會說“謝謝”,孩子也學會了對每個家人適時說“謝謝”。一直到現在,我哪怕幫女兒扎個辮子,她都會說聲“謝謝媽媽”。因為在我們家每個人每天都這樣做,形成了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后來女兒到了幼兒園,對待老師和同學也是如此,所以非常受歡迎。
家長可以教孩子分類識記,不同情景使用不同的文明用語:與人相見要問好,問好的格式可以是“時間+好”,比如早上好;或“稱呼+好”,比如阿姨好。受到幫助、得到饋贈或夸獎說“謝謝”。勞駕別人用“請”字,比如請人幫助、請人讓路等。做了錯事要道歉,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做了對別人不利的事,都應說“對不起”。
二、對孩子說臟話區別引導
對于孩子說臟話,家長要弄清動機,區別引導。有的孩子說臟話,屬于鸚鵡學舌。這類孩子并不知道臟話是什么意思,只是人云亦云。家長要耐心向孩子講解那些臟話的不好含義,讓孩子知道不應該那么說。大多數孩子知道了臟話的含義以后,都會不好意思再說。有的孩子說臟話,純粹是為了好玩、搞怪。這類孩子明知所說的話是不好的,但因為小伙伴之間都這么說,是為了搞笑、逗樂,所以也跟著說。這時候,家長一定不要陪他搞笑,不要被他逗笑,而是裝作沒聽見,并告訴孩子他說的話并不好笑,還很沒禮貌。通過激發孩子的羞恥心,讓他不再說臟話。還有的孩子,說臟話是為了發泄不良情緒。對這種孩子,家長應給予指導,教會孩子正確表達不滿或憤怒情緒,比如告訴孩子:“你可以說‘我不喜歡你這樣做。”“我很生氣!”或者教孩子深呼吸讓情緒平復、到媽媽懷里求安慰等。孩子學會了正確宣泄不良情緒,就不會再說臟話表達憤怒了。
三、讓孩子感受不同句式,選擇最佳表達方式,掌握交流技巧
很多孩子說話喜歡用命令句式,顯得很沒禮貌。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告訴孩子說話有多種句式,比如請求式、詢問式、商量式、命令式等。家長可以借助不同場景,用不同的句式對孩子說話,讓孩子感受不同的心情,明白哪種說話方式更受歡迎。另外,還要教孩子掌握交流技巧,比如說話時的神情,要微笑地看著對方的眼睛;語速要慢一點兒,讓別人聽清;音量要適宜,不能大喊大叫,也不能小到別人聽不見;交流時的體態要端正,站有站姿,坐有坐相;不搶話、不插話,會傾聽,懂得什么時候該接話;等等。
除了語言,行為也是衡量一個人文明禮貌的重要方面。所以,家長還要從細節著手,培養孩子良好的文明禮貌行為。
一、教孩子管住手腳
兒童精力旺盛,到哪兒都閑不住,這兒摸摸,那兒踢踢。家長應告訴孩子:管住自己的手和腳,做文明禮貌的好孩子。比如,在幼兒園不打人、推人;坐公交車不用腳踢前邊的座位影響他人;到別人家做客,不動人家的東西、不翻抽屜等。
二、教孩子辨識并遵守公共場所的相關規定
公共場所一般都有醒目的提示牌,寫明需要遵守的規則,比如科技館、博物館有參觀守則;小區有文明告示;電梯間有安全乘梯注意事項。家長帶孩子出入這類公共場所時,可在排隊、等候間隙給孩子念念規章制度,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進而讓孩子主動約束自己的言行。
三、避免做出一些特殊的不文明舉止
比如,有的孩子習慣隨地大小便。有的家長對此不太在意,認為孩子小,默許甚至鼓勵孩子這種不文明行為。但這些家長沒有意識到,孩子隨地大小便,不利于其隱私意識形成,既是對自己不尊重,也是對別人不尊重,甚至影響孩子自尊意識的形成。
衣著方面的文明禮貌是家長最容易忽視的。要知道,衣著得體,管理好自己的形象,也是文明禮節。
一、教孩子衣著“四合乎”
所謂的“四合乎”,是指合季節、身份、場合、性別。比如,去圖書館不能穿拖鞋,不能衣衫不整;去重要場合或參加重要活動要穿正裝;男孩不穿裙子;等等。
二、教孩子正視衣著
家長可以在門廳放一面穿衣鏡,讓孩子養成出門之前照照鏡子、檢查自己衣著是否得體的習慣。檢查內容包括,衣服是否干凈整潔、是否穿反。這里要特別提醒,家長應教會孩子辨別衣服的正反面,避免孩子衣服穿反出門鬧笑話。
三、傳授細節化的著裝禮儀
比如,家有女孩,家長要教孩子穿裙子時的禮貌坐姿、蹲姿,坐、蹲時如何正確收起裙擺。還有,叮囑孩子不要掀裙子玩,這是很重要的禮儀。
可以說,語言、行為和衣著,是我們衡量一個人文明禮貌的三大標尺。而這些都需要家長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而且越早越好。
對孩子道德習慣的培養是家長容易忽略的一課
說到道德習慣,可能很多家長覺得陌生:難道道德也有習慣,還需要培養?答案是肯定的。如若不然,中小學為何專門開設“道德與法治”課(2016年之前稱為“品德與生活”——編者注)。開設這門課的目的,就是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習慣。只可惜,很多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忽視了道德教育。
那么,什么是道德習慣呢?其實我們前文所講的文明禮貌習慣就屬于道德習慣的范疇,只不過文明禮貌習慣更加細化、具體、常態化。相比較而言,道德習慣更加廣義,更偏重于精神方面。概括地講,對孩子進行道德習慣的培養,主要是引導孩子追求美好的事物,擁有積極的生活、情感態度,包括有責任感、有愛心、愿分享、謙讓包容、樂于助人、團結合作、富有同情心、有環保意識等,還包括愛人愛己愛社會愛世界。
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習慣,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為孩子創造親社會實踐的機會
孩子的親社會行為是一個教育學名詞,美國科學家、心理學家安東尼·比格蘭在《溫暖的孩子》一書中詳細論述了它的重要性,并指出家庭打造滋養性環境對推動孩子親近社會至關重要。
具體怎么做呢?家長可以讓孩子多參加社會性公益活動,比如,植樹節帶孩子去植樹,為環保助力;讓孩子幫環衛工人打掃衛生,體驗環衛工人的辛苦;讓孩子去餐館打工,體驗一線勞動者的不易;讓孩子與貧窮人家的孩子結對幫扶……這些親社會活動能讓孩子養成美好的品格,提升孩子看事物的格局。
二、設定美好日
家長可以和孩子設定一個美好日,比如約定每個月固定的某一天,一家人各做一件美好的事,可以是照顧小區里的流浪貓,可以是捐贈舊衣物或圖書給需要的人。這些活動能滋養孩子的品德與心靈。
三、分享熱點新聞,開展親子討論
家長可以把從網上看到的有助于道德教育的熱點新聞分享給孩子,并與孩子展開親子討論,讓孩子從一個個鮮活的事例中領悟不同道德層面的啟迪。
比如有一次我看到一個新聞,說一位交警正冒雨指揮交通,一個幼兒園小朋友看見了,就讓媽媽把他們的傘送給交警叔叔用。我就把這個新聞分享給孩子,并和孩子一起討論什么是愛心、什么是服務精神,讓孩子受益匪淺。
總而言之,孩子的文明禮貌和道德習慣,決定著他的受歡迎程度,也決定著他跟社會、跟世界能否和諧相處。而這兩方面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家長的引領和家庭的熏陶。所以,從現在開始,請重視對孩子文明禮貌習慣和道德習慣的培養吧,孩子將一生受益。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