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星光 陳孝榮
摘 要 本文以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為例,從“辨析字詞,賞析物境”和“鏈接背景,賞析心境”兩個角度,探索其詞境賞析的基本路徑和策略,深度挖掘作者所表現出的真實情感,于自然質樸的物境、澄澈清明的心境中,獲得一種天人交融、情景交織的審美感受。
關鍵詞 字詞 物境 心境 詞境
《念奴嬌·過洞庭》是南宋愛國詞人張孝祥的名篇,詞作呈現出一種物象與意象交織、物境和心境交融的形態,創造出一種別樣的審美境界。在詞作的賞析中,教師要以詞境為重點,從字詞入手,挖掘文本中的自然物象和主觀意象,在此基礎上,關聯詞人張孝祥的個人經歷,于鑒賞中品析其心境,從而在物境和心境相融的過程中,領悟和解讀該詞的詞境。
一、辨析字詞,賞析物境
物境,即以客觀物象為載體而形成的境界,《念奴嬌·過洞庭》的上闕,著重描繪了客觀世界中的物境。首句“洞庭青草,過中秋”點明了地點和時間,表面上是說明真實情況,細細品味后才能發現,這一句中也暗含了作者的真實心境和命運軌跡。中秋即將到來,洞庭湖上的青草連綿成片,呈現出一種廣闊無垠、寧靜無波之境界。從“更無一點風色”這句的“風色”中,我們不僅能夠了解此時的天氣狀況,還可以了解作者此時流離失所的生活境遇以及動蕩不安的政治命運,客觀的天氣狀況與主觀的心境變化,也體現出了物境與心境的統一。
但是,雖然詞的首句呈現出物境和心境相融的特點,卻不意味著“眼前之景”等同于“真實心境”。從詞作的上闕來看,物與人的關聯,是外界的景象自然地映射在詞人的內心,正如莊子所言“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是一種渾然天成、物我相融的境界,儼然脫離了傳統詩作中客觀物象與主觀情感相互對應的模式。
“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玉鑒”一詞代指玉鏡,“瓊”一詞代指美玉,在中國古代語境中,“玉”一直象征著君子的美好品德。此句詞人用“玉鑒瓊田”形容和代指湖面,既體現了湖面的澄澈清明和月光的柔潤如水,還凸顯出詞人內心的澄明干凈。深入到文本中進行細致解讀,我們可以展開聯想和聯想,在一葉扁舟之上,詞人望著寧靜、廣闊的湖面,整個畫面十分靈動飄然。“扁舟”一詞也值得細細品味,《史記》中有“乃乘扁舟浮于江湖”一句,明確“扁舟”的“隱退、逍遙”之意,又從“駕一葉之扁舟”中解讀其“功業未成但曠達開闊”的深刻蘊意,如此便可推斷出“扁舟”體現出“超然物外、天地交融”的心理狀態。解讀至此,我們能夠感受到詞人張孝祥俯仰天地、超越灑脫的心境。
接下來的“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以一個“分”字,賦予了“月”擬人化的特征,仿佛是“月”分給了湖水光輝,據此營造一種月光與湖水交相呼應的柔美意境。此句中的“明河”指的是“銀河”,即神話傳說中“天上的銀河”。從此處可以看出,月光潑灑在湖面上,形成了如銀河一般明亮的水中倒影,讀到這里,我們不免會產生一種天地交融、一片通明寧靜之感,進而感受到“表里俱澄澈”所描繪的優美意境。難道澄澈清明的僅僅是月光下的湖水嗎?顯然不是,客觀物境中的澄澈清明,也象征著詞人內心的澄澈,這是一種心與物相互交融、互相映襯的境界。
結合前文所述的內容可知,在《念奴嬌·過洞庭》一文中,張孝祥利用直觀可感的客觀物象,描摹了一種無我合一的物境,透過物境,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淡雅、柔美的客觀景物,還能窺探到張孝祥的內心世界,理解和感悟他的個人理想,走進他的精神世界,從而于外物與內心相融的境界中,挖掘文章的深層內涵。
二、鏈接背景,賞析心境
南宋時期,主戰派與主和派展開了激烈的斗爭,作為愛國詞人,張孝祥堅持以戰爭解決政治問題。在這期間,即使得罪朝中的重臣,仍然為國家的重振出謀劃策,當主戰將領岳飛慘遭陷害后,張孝祥放棄了個人利益,為岳飛申訴冤屈。而在不利的大環境中,張孝祥的奮勇抗爭和針鋒相對,連累了他的父親,使其父親含冤入獄、其自身也屢遭彈劾。不過,無論遇到了怎樣的艱難險阻、遭受到了怎樣的讒言陷害,詞人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一直以來堅守高潔傲岸的品格。
鏈接以上背景信息,我們了解了詞人張孝祥的真實心境,在此基礎上,聚焦于詞的下闕,賞析《念奴嬌·過洞庭》中蘊含的詞人心境。從“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一句中,詞人回顧了自己曾經的仕途生活,他勤勉肯干,獲得了一些政治成績,但是在黑暗且現實的官場上,仍然難以融入到現實環境之中,這一點從“孤光自照”中便可窺見端倪,“孤光”是詞人高尚品格的化身,古人常將這一詞組闡釋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從此處便可以看出,縱使環境多么污濁,詞人都不被現實所叨擾,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以一種超然物外的心態,看待外界的變化,由此達到“肝肺皆冰雪”的目的,表現出詞人光明磊落、高潔傲岸的美好品質。
不過,雖然詞人始終堅守自己的心境,也難免會有心情低落、郁郁不得志之時。當詞人夜泊洞庭湖之上,由眼前之景聯想到自身的真實境遇,自然而然地產生了“短發蕭騷襟袖冷”的感慨,無論是官場的黑暗,還是其自身屢屢遭遇挫折的現實,都讓他陷入了短暫的困頓之中,即使此時正處壯年,其頭發也日漸稀疏,由此透露出一種寒涼之感。而短暫的哀傷過后,詞人再次發出“穩泛滄浪空闊”的感慨,彰顯出詞人在動蕩的環境中仍然堅守自身品格的決心,從一個“穩”字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主體意識十分強烈的詞人形象,其內心十分堅韌、面對困難積極樂觀,這樣的心境,使得張孝祥能夠包容世間萬物,也奠定了整首詞開闊豁達的整體基調。
從整首詞來看,張孝祥將客觀物境中的“真景物”和主觀心境中的“真情感”融為一體,創造了一種別具一格的詞境,體現了詞人歷經世間滄桑、仍堅守內心的一種境界,在他的筆下,湖水、月光、星光等意象交融為一體,由此營造出一種自然質樸的意境美,也闡明了詞人有著重大理想抱負、經歷短暫失望而又超然灑脫的心境。在閱讀這一詞作時,我們要將物境與心境融為一體,通過品讀和辨析字詞,感受整首詞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作為一名愛國詞人,張孝祥將個人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負,寄托在天人合一的物境之中,當他歷經世事后,已然形成超然物外的高潔品質,并在暢游自然的過程中,實現人與物的融合,從而將自身的理想信念寄托于自然的物境之中,以此襯托自身超然物外、澄澈灑脫的心境。基于《念奴嬌·過洞庭》物境與心境相融的藝術風格,教師從審美鑒賞的角度,帶領學生賞析古詩文的詞境,讓他們在辨析字詞、鏈接背景的過程中,進入到詩詞的境界之中,不單單可以強化學生的審美素養和鑒賞能力,還能使得他們在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中,感悟詞人的深刻思想和真實情感,進而加深對整首詞的理解和體悟。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語文‘詩教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D/2021/02/82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