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提高紫葉萵筍的品質和產量,文章對紫葉萵筍莖稈基部進行綁扎處理,研究不同綁扎時期對紫葉萵筍植株性狀、品質、產量及產值的影響。結果表明,紫葉萵筍莖稈基部用自鎖式尼龍扎帶綁扎后均改善了紫葉萵筍的品質、提高了產量及產值,其中6月30日綁扎處理的紫葉萵筍莖粗、單株質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質含量、VC含量、產量及產值最高,綜合效果最佳,可在生產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紫葉萵筍;莖稈;綁扎;品質;產量
收稿日期:2023-04-20
作者簡介:趙生香(1983—),女,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E-mail:sunling_219@l63.com
萵筍(Lactuca sativa L.)又稱萵苣,嫩莖可生食、涼拌、炒食、制干和腌漬,是常見的莖類蔬菜。紫葉萵筍莖稈肥大、皮薄肉脆、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歡迎。莖稈綁扎在果樹生產上應用較多,可有效阻止地上部分光合產物向地下根系運輸,促進地上部分枝條生長和花芽分化,從而提高果品品質和產量[1-2]。生產中紫葉萵筍主要通過品種改良[3]、栽培地優選[4]以及肥水調控[5]等措施來提高品質和產量,應用莖稈綁扎等機械或物理方法提高紫葉萵筍品質和產量的試驗還未見報道。近年來,甘肅省天祝縣利用冷涼的氣候資源和便利的交通條件發展以紫葉萵筍為主的高原夏菜,已初具規模,栽培面積達700 hm2。本試驗借鑒果樹栽培中莖稈綁扎的方法,對不同生長期的紫葉萵筍莖稈基部進行綁扎處理,研究其對紫葉萵筍抽薹、植株性狀、品質、產量及產值的影響,以期為紫葉萵筍種植提供參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甘肅省天祝縣打柴溝鎮安家河村進行,該地區位于黃河一級支流莊浪河上游沿岸,地勢平坦,海拔為2 400 m,氣候冷涼,年均氣溫2.8 ℃,無霜期為120~150 d,雨熱同季,降雨60%集中在7—9月。試驗地土壤為河流常年沖擊沉淀形成的砂壤土,土層深厚,疏松透氣,適宜種植蔬菜。
1.2? ?試驗材料
紫葉萵筍穴盤苗,由甘肅綠能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培育和提供。
綁扎材料為自鎖式尼龍扎帶,寬0.5 cm、長15 cm,由浙江添翼電氣有限公司生產。
1.3?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22年進行,共設3個綁扎時期處理,分別為5月31日(生長前期)、6月30日(生長中期)、7月31日(生長后期),以未綁扎的自然生長植株為對照(CK)。各處理按設計在距地面5 cm處用綁扎帶綁扎紫葉萵筍莖稈基部,隨機排列,重復3次。其他管理均同一般生產田。
培育試驗種苗時,將紫葉萵筍種子播于98穴·盤-1的黑色育苗盤內,在日光溫室條件下培育60 d,3~5葉期進行移栽。2022年5月上旬,種苗移栽前澆足水,待地表泛白不粘腳時,每小區(5 m×5 m)施用基肥磷酸二銨(N≥18%、P2O5≥46%,山東省棗莊市魯恒精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2 kg,施肥后深翻、耙平,平行小區田埂起橫截面為梯形的平頂壟,壟的基部寬60 cm、頂部寬50 cm、溝間距30 cm,壟頂覆白色地膜;種苗移栽時,按株距25 cm、行距30 cm在膜頂打孔栽植;種苗栽植后,每株點澆定根水250 mL。
1.4? ?測定內容及方法
1.4.1 抽薹期調查 綁扎處理后,觀察綁扎處紫葉萵筍莖稈的生長變化,記錄抽薹始期,8月底收獲時統計抽薹率。
1.4.2 植株生長指標調查 紫葉萵筍成熟后,每小區隨機抽取10株植株,測定其株高、莖粗、莖皮層厚度、產量,計算商品株率。株高用卷尺測量,測量地表至莖稈生長點處的高度;莖粗及皮層厚度用電子游標卡尺測定,莖粗為量取地表以上10 cm處的莖稈橫截面直徑,皮層厚度用鋒利刀具在莖稈綁扎痕凹槽上部1 cm處橫切,測定莖橫切面皮層厚度;單株質量用電子天平稱取。收獲結束后統計小區產量,折合每667 m2產量、產值。
1.4.3 品質測定 莖稈去皮后測定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質含量、V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用二硝基水楊酸比色法測定,可溶性蛋白質含量用考馬斯亮藍染色法測定,VC含量用二氯靛酚滴定法測定[6]。
抽薹率(%)= 抽薹株數 ×100調查株數
商品株率(%)= 莖粗≥6 cm的株數 ×100調查株數
所有數據求平均值,采用Excel 2007軟件進行數據統計、SPSS 13.01軟件進行新復極差顯著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綁扎時期對紫葉萵筍抽薹的影響
由表1可知,莖稈基部不同綁扎時期均延遲了紫葉萵筍的抽薹始期,降低了紫葉萵筍的抽薹率,提高了紫葉萵筍的商品株率。紫葉萵筍的抽薹始期隨綁扎時期的推遲而提前,抽薹率隨綁扎時期的推遲而提高,商品株率隨綁扎時期的推遲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不同綁扎時期中,6月30日綁扎處理的紫葉萵筍商品株率最高,為88.5%,較對照(CK)提高了10.07%,與對照(CK)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
2.2? ?不同綁扎時期對紫葉萵筍植株性狀的影響
由表2可知,莖稈基部不同綁扎時期均降低了紫葉萵筍的株高和皮厚,提高了紫葉萵筍的莖粗和單株質量。紫葉萵筍的株高隨綁扎時期的推遲而提高,莖粗和單株質量均隨綁扎時期的推遲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皮厚隨綁扎時期的推遲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不同綁扎時期中,6月30日綁扎處理的紫葉萵筍莖粗和單株質量均最高,分別為7.5 cm和482.7 g,較對照(CK)分別提高了41.51%和18.16%,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P<0.05);6月30日綁扎處理的紫葉萵筍皮厚最低,厚度為4.1 mm,較對照(CK)降低了33.87%,差異達顯著水平(P<0.05)。
由表3可知,莖稈基部不同綁扎時期均提高了紫葉萵筍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質含量、VC含量,這3項品質指標均隨綁扎時期的推遲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不同綁扎時期中,6月30日綁扎處理的紫葉萵筍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質含量、VC含量均最高,分別為840.6 mg·kg-1、52.5 mg·kg-1、17.8 mg·100 g-1,較對照(CK)分別提高了18.34%、44.23%、11.3%,與對照(CK)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P<0.05)。
2.3? ?不同綁扎時期對紫葉萵筍產量及產值的影響
由表4可知,莖稈基部不同綁扎時期均提高了紫葉萵筍的產量及產值。紫葉萵筍的產量及產值均隨綁扎時期的推遲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不同綁扎時期中,6月30日綁扎處理的紫葉萵筍產量及產值均最高,分別為4 333.6 kg·667 m-2和13 000.8元·667 m-2,較對照(CK)均提高了28.77%,與對照(CK)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表明,紫葉萵筍莖稈基部不同綁扎時期均改善了紫葉萵筍的植株性狀與品質、提高了產量及產值。不同綁扎時期中,6月30日綁扎處理的紫葉萵筍商品株率、莖粗、單株質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質含量、VC含量、產量及產值均最高,綜合效果最佳。
紫葉萵筍莖稈綁扎效果可能類同于果樹枝干綁扎,即阻止了葉片制造的光合產物通過韌皮部向下運輸,使更多的營養物質停留在地上部分,促進了地上部分的生長[7-8]。莖稈基部過早綁扎可能會限制光合產物向下運輸,過早抑制根系的生長,減少水分和礦質離子的吸收以及向上轉運,從而阻礙地上部分的生長,但過晚綁扎可能會錯過紫葉萵筍的旺盛生長期,植株生長已定性,綁扎的效果不明顯。本試驗以6月30日綁扎處理的效果最明顯,可能此時期正處于紫葉萵筍的生長中期,莖稈基部綁扎后兼顧了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長。
紫葉萵筍莖稈基部用自鎖式尼龍扎帶綁扎后形成縊痕,縊痕上部明顯粗于下部,采收時沿縊痕上緣切除根部即可去除綁扎帶,縊痕可作為采收的剁根標尺,能形成統一的加工長度,減少莖稈可食用部分的浪費。
參考文獻
[1] 李明,辛守鵬,朱碧云,等.枝蔓綁扎和環剝處理對妮娜女皇葡萄果實品質的影響[J].落葉果樹,2022,54(5):24-26.
[2] 胡樂強,范靜,徐媛婧,等.絞縊法促進伏脆蜜棗坐果技術[J].果樹實用技術與信息,2022(5):14-15.
[3] 后亦發,朱小強,陳歡.永登縣冷涼區紫葉萵筍新品種引進篩選試驗初報[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2(11):12-15.
[4] 周有海.不同種植海拔對莖用紫葉萵筍生長和品質的影響[J].青海農林科技,2021(3):87-90.
[5] 龍勝舉,張杰,王一鳴,等.不同氮磷鉀配方施肥對紫葉萵筍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7(5):38-43.
[6] 朱廣廉,鐘誨文,張愛琴.植物生理學試驗[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7] 高美娜,趙清,孫明飛,等.絞縊對“冀砧2號”蘋果矮化砧壓條生根及相關生理指標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22,54(2):57-62.
[8] 李昌珠,向明,蔣麗娟,等.不同時期的鐵絲絞縊對光皮樹幼樹早花早實的促進效果[J].湖南林業科技,2013,4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