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培養具有藝術修養的學生需要連貫的藝術教育,為此探索中小學的課程銜接十分必要。文章對合理利用“中小銜接”,推進中學美術課程的問題進行了策略探究。文章以《瓷器之美》課程教學為例,提出選好“中小銜接”切入口,有效開展從“懷舊”到“引新”再到創新的策略。結合新舊知識,反復“把玩”課堂,開啟深度美術學習課程。
關鍵詞:中小銜接;課程推進;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29-0140-05
一、 【情境描述】
八年級上冊《瓷器之美》是一節筆者上過的公開課,在評課環節,導師提出,美術欣賞課中,大部分的學生學習和參與的過程仍是一個相對被動接受的過程,學習內容是教師給的,切入角度是教師選的,開展過程仍是教師把控的,且點到為止。
(一)研究初中教材多了,研究學生少了
《瓷器之美》一課教學,在介紹瓷器的一個環節中,過于平鋪直敘,知道的不愛聽了,不知道的聽得茫然。每個時期瓷器介紹沒有提前了解小學六年級就上過《青花瓷》一課,可以以青花為點,以點帶面,喚醒學生經驗體驗,情感共鳴。
(二)脫離學生生活的經驗,未開啟真正深度思考
《瓷器之美》一課教學中對瓷器作品的欣賞教學選取的是趨向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審美取向的瓷器。這個切入口看似營造了熱鬧的氛圍,學生為之所吸引,但實則脫離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強行將學生引入深度思考。實際上學生的思維仍停留淺表,無法脫離個人生活理解帝王的瓷器審美,沒有引出學生的深度思考。課后,筆者研究了小學階段關于瓷器類相關課程的內容后,開展了學生對瓷器課程興趣程度調查和五至八年級瓷器類相關課程的調查。結果顯示:59%的學生對瓷器課程興趣很濃厚,23%的學生比較濃厚,10%的學生一般,8%的學生沒興趣。小學五年級至八年級期間,瓷器相關課程分別有《適合紋樣》《剪窗花》《剪紙人物》《剪紙中的故事》《做做陶藝》《青花瓷》。
二、 【研究策略】
基于上述調查和問題顯示,如何作好“中小銜接”,開展美術課程的深度學習與推進,除了目標的堅定和教學持之以恒的熱情外,還需要有遇水搭橋、逢山開路的智慧。筆者繼續以《瓷器之美》一課的教學為內容,重新開展教學研究,具體實施策略如下。
(一)“中小銜接”找準入口
學習是學生聯系新舊知識、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美術學科在九年制義務教育中的教學內容雖按四個學習領域進行編排,但不同內容之間具有一定關聯性。如何利用好小學美術知識敲開中學美術學習的大門至關重要。考慮到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在中學階段美術教學中有效做好如下中小銜接,找準切入口形成中小情感共鳴,層層遞進開展深度學習,最終走向素養目標。
1. 以“秀”敲門
中學生有個特點,私下愛“顯擺”。但是不太愛說,尤其在課堂上。布置可以“顯擺”的任務,抓住課前10分鐘讓他們“顯擺”,對課堂的以點帶面非常有效。《瓷器之美》教學前,布置學生帶一些家里有趣的瓷器玩意來校,各具特點的瓷器會讓學生有想展示的欲望,想說的沖動。有的學生甚至帶來了博物館出品的瓷器冰箱貼,頓時引來其他學生關注的熱潮,成功調動學習主動性,溫習了瓷器造型和瓷器在生活中的運用相關知識點。
2. 以“趣”敲門
有趣的實踐活動,對文化學業為主的中學生而言是一股強有力的吸引力。小學階段學生基本都學過軟陶課程,對造型有一定的基礎。《瓷器之美》課程造型環節從給你一塊橡皮泥開始,啟發學生對瓷器造型的想象力。以有趣的捏泥入手,調動學習積極性,敲開瓷器賞析中對造型的理解以及簡單工藝技法的大門。
3. 以“憶”敲門
回憶小學階段學過的《青花瓷》課程,快速讓學生重新打開對中國傳統瓷器藝術的美術積累。喚醒對瓷器的樣式、色彩、裝飾紋樣等各個方面的記憶,有利于初中再度開啟豐富知識點的瓷器欣賞之門。
(二)從“懷舊”到引新
1. 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就是將課堂提前前置,說白了就是預習。將學習主動權、選擇權還給學生。學生在體驗翻轉課堂的過程中,通過對新內容的初步認知,喚醒小學階段部分舊知與已經建立的審美體驗,情感互通,帶著疑問有準備地迎接真正的課堂,做到以舊迎新。
以《瓷器之美》為例,本課旨在讓學生了解中國瓷器的釉色美、裝飾美與造型美,提升審美能力。講述文化背景時,以瓷器發展歷史為線索,全面展現瓷器之美。內容較多但并不深奧,這部分要在翻轉課堂提前學。筆者為學生設置了表1翻轉課堂任務單,指明學習方向,鼓勵記錄疑問。
2. 利用“翻轉”設定合理教學目標
每一節課堂開始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這使學生和教師的教學都有明確的方向。利用翻轉課堂,最大限度地了解小學階段學生對瓷器的賞析程度。現階段對《瓷器之美》一課內容的認知程度,學生的興趣點和疑問有哪些,重新設定合理教學目標。結合小學階段6個相關教學內容都在不同層面,對中學瓷器的教學作了鋪墊與伏筆。中學階段在鏈接小學課程伏筆知識點的基礎上,結合翻轉課堂重新設定教學目標。
由表2、表3可見,許多中小學美術課程具有關聯性,例如,五年級上冊的《適合紋樣》學習為五年級下冊的剪紙單元學習打下了裝飾圖案伏筆。而剪紙單元這一板塊的學習又為八年級《瓷器之美》一課學習中,瓷器豐富的裝飾紋樣賞析、運用紋飾內容等作了前期伏筆。利用課與課之間的各種聯系進行導入與設計,讓學生的知識自然地過渡到新內容中,完成對新美術內容的進一步理解。
(三)從引新到創新
初中美術學習不僅要求師生在學習過程中做好“中小銜接”,掌握中學基礎知識,還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豐富、靈活地應用,也就是要有創新的能力。
1. “中小銜接”,強化學習深度
為了不讓知識浮于表面,開展深度學習,需要鏈接學生經驗。那么做好“中小銜接”是直接的方式。大量的積累是運用和創新的前提條件,通過小學階段關于傳統紋樣、瓷器造型、青花瓷欣賞等大量的賞析和動手實踐活動,可以形成一定自我審美情趣。實現瓷器賞析的深入教學,需要聯動小學階段相關學習經驗,因此過去生活中學習體驗就成了連接點。
如八年級《瓷器之美》一課的賞析,內容極其豐富,裝飾紋樣的內容學習涉及許多方面。筆者利用五年級下冊學生學過的剪紙系列課程中簡單的對稱方式為切入口,引出環繞、內嵌等多種方式擺放紋樣。利用月牙紋為入口,引出生活中常見的吉祥紋樣,如壽桃紋、牡丹紋等,豐富瓷器欣賞的裝飾環節,感受多彩紋飾之美。如表4列舉了瓷器部分中小學課程鏈接。
2. 反復“把玩”
“把玩”,就是一個反復打磨的過程。想讓中學生提升思維,形成深度思考和學習,這與反復有效深入賞析、探討、運用美術是分不開的,需要對美術作品進行反復地“把玩”。
(1)“把玩”美術語言
小學階段學生已經學習了《青花瓷》課程,能用基本美術語言評述一件瓷器,比如造型、色彩、圖案等角度進行分析。筆者認為,除了豐富欣賞內容外,更多的要精選一件瓷器,豐富教學角度。在講述青花瓷課程時,我們會介紹青花瓷的特點、風格和創作觀念,分析其作品的造型表現以及作品的情感表達,實用價值。那么中學階段再次鑒賞瓷器時,我們需要在之前的基礎上,細細品味一件瓷器。如以宋代青釉刻花提梁倒灌壺為例,思考倒灌壺瓷器作品的時代意義,多個角度討論后人對這件古代瓷器作品的認知,對比青花、白瓷等感受不同瓷器之美。使得瓷器欣賞學習環節涵蓋從基礎知識——美術專業知識——作品時代意義——美術評論——社會價值——對美術史的貢獻等全方位的思考。
(2)“把玩”學科關聯
在《瓷器之美》的教學中,縱觀瓷器發展歷史,瓷器源于生活,原始的功能是人們的生活用品。八年級除了從美術語言角度探究瓷器之美外,鏈接歷史學科研究瓷器發展史,用故事和繪本連接瓷的一生,學生接受度很高。尤其是繪本《其有瓷理》的講述,用學生喜愛的形式講述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代表性瓷器,用詼諧幽默的瓷器間的對話,將色彩、茶經、地域文化、習俗等瓷器知識點融入其中,為學生開啟了一次和瓷器交朋友的全新審美體驗。
鏈接科學學科探究瓷器多種物理知識運用,鏈接語文學科探究瓷器裝飾中詩詞歌賦的意境描繪。例如,在鏈接科學學科時,我們反復賞析了宋代青釉刻花提梁倒灌壺。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研究原理后,繪制了倒灌壺的科學原理手繪稿(如圖1)。
(3)“把玩”問題
“把玩”問題更多層面是教師的“把玩”引導,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知識積累程度反復琢磨、調整。將問題從簡單的你發現了什么紋樣?什么釉色?層層遞進,最后問題極具廣度,需要調動起學生所有學過的美術知識,進行梳理、討論和闡述。如《瓷器之美》課程后半段的教學中,教師提出:如何理解瓷器的審美和評判標準在不同時期的變化?現代的瓷器在審美和功能方面與古代瓷器有何不同,你為何欣賞這種瓷器之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闡述。類似這樣的問題,直接把學生引入深度思考的環節。
3. 利用情境教學
將學到的美術知識融入真實生活情境中,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在《瓷器之美》課程的教學中,提問:什么樣的瓷器是美的?學生各抒己見、侃侃而談。為了讓學生反復思考,探尋瓷器的美。筆者將各小組代表帶到了賣古玩舊貨的幾個攤位前。讓學生挑選認為美的瓷器拍照,回去推銷給班級其他學生。真實情境下,反復“把玩”什么是瓷器之美這個問題。為什么選雙耳瓶不選梅瓶?這一活動讓真實的情境為紐帶設計了如下思考:我喜歡什么樣的瓷器?大部分學生會覺得怎樣的瓷器是美的?學生從造型、紋樣、實用性等多角度考慮瓷器優缺點,權衡比較選出瓷器。在挑選瓷器過程中,深入思考,解決實際問題。
(四)表達方式探究
以《瓷器之美》課程為例,探索適合本校學生的表達瓷器之美的方式。
1. 寫一寫
《瓷器之美》教學是安排在欣賞評述板塊的課程。會畫不是重點,關鍵要會鑒賞瓷器作品。中學生不擅長演說,但寫評論還是愿意嘗試的。圖2是學生在《瓷器之美》一課學習后的感悟。從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學生對瓷器的欣賞,對古典藝術的熱受。
2. 畫一畫
用手繪的方式展現學生眼中的瓷器之美也是學生表現瓷器之美的一種途徑。圖3、圖4是喜歡水彩的學生手繪的水彩瓷器。
3. 展一展
為生活而藝術,從學生的生活中選取他們感興趣、愿意動手實踐的活動。有效地將審美教育展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瓷器之美》課程后開展了多項活動。
圖5、圖6是我們結合手繪將瓷器和燈籠作為載體,裝飾校園的廉潔展覽館,利用瓷器高雅之美,展現校園廉潔之風。圖7是學生繪制的瓷器系列書簽,這些書簽學生也在教師節送給了教師,表達尊師之情。
美術教育具有持續性和連貫性,培養具有藝術素養的學生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我們需要有連貫的藝術教育理念,不斷探索“中小銜接”的有效結合方式。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創新導向,圍繞核心素養,最大限度地推進初中美術教學,提升初中美術教學的課程深度與廣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羅陽佳.中小銜接,聯手發展藝術教育[J].上海教育,2008(6):25.
[3]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編.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 八年級 上冊[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4]王珍.教材·目標·學生:中小銜接的三個著力點[J].福建教育,2021(31):50-53.
作者簡介:來曉瓊(1981~),女,漢族,浙江杭州人,杭州市蕭山區湘湖初級中學,研究方向:中小學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