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心瑜 高 洋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民生新聞節目作為一種社會新聞類電視節目形態,在主題、視角與內容上具有關注普羅大眾生存狀態的強烈平民化傾向,故而深受老百姓喜愛。但是,在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新媒體時代,人們借助不斷興起的各種新媒體平臺能夠以一種極為快捷的方式來獲取與自身的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各種信息,這就給傳統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帶來了受眾流失、影響力減弱等各方面的沖擊。面對媒介生態格局的巨大變化,民生新聞節目急需找到一條能夠突出重圍,實現成功轉型的可行路徑。
由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民生休閑頻道推出的《1818黃金眼》在2018年因報道小吳天價理發事件在微博上走紅,成為最早一批借助新媒體平臺獲得較高關注度的民生新聞節目。此后,憑借“帥哥小張”“杭州鄭女士”“作家紫金陳”等多條爆款新聞在各大新媒體平臺上的快速傳播,《1818黃金眼》以獨特的內容生產和新穎的傳播手段多次“出圈”,其影響力大大突破了地域和媒介形態的限制。作為一檔電視新聞節目,《1818黃金眼》能夠迅速躥升為中文互聯網空間中的一個現象級事件,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新媒體平臺的分眾性、開放性、匿名性與互動性等特質。
新媒體的即時性、互動性和便攜性特征為傳統電視新聞的傳播模式帶來了深刻的變化[1],一些實現了融媒體化的電視節目為了能夠在新媒體平臺上贏得高點擊率,不惜一味迎合部分網民的低級趣味而放棄了新聞媒體應有的責任和理性。相較之下,《1818黃金眼》并沒有向“流量為王”的不良現象屈服,依然堅持“內容為王”的傳播理念,并且為了適應新媒體平臺的傳播特點努力在題材與敘事等方面進行創新,持續輸出優質的新聞節目。
1.1.1 奇趣性與嚴肅性并存的選題準則
不同于時政新聞,民生新聞的節目性質決定了其植根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特性,所報道的都是與普通人切身相關的事件,但是這一特點也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節目內容的瑣碎化與平庸化。為了避免這些缺點,也為了契合新媒體平臺上用戶對于超日常性的事件強烈的表達與討論欲望,《1818黃金眼》經常會選取一些看似與日常生活中的邏輯、經驗相悖的趣聞作為報道題材,以此來最大限度激發平臺用戶的好奇心與關注。例如,在《當街撒錢男子找到了,捐錢感謝杭州》這一期報道中,節目以快遞員劉某在深夜目擊一男子在人行道上拋撒巨款開頭,在之后的內容中反復渲染該男子四顧無人后果斷地將一大把百元人民幣當街拋出,以此來強化這一事件在時間(深夜)、地點(當街)和行動(撒錢)上所產生的奇趣效果。這樣,節目在對“捐贈需要通過合法渠道”這一理念進行嚴肅科普的同時,也通過對男子“當街撒錢”行為的報道顛覆了一般人對“感恩”“捐贈”概念的樸素認知,極大地增強了節目的趣味性,也傳遞了快遞員拾金不昧的精神。
1.1.2 短視頻化與電影化互補的敘事模式
不同于在電視上播出時采用的50分鐘時長形式,《1818黃金眼》在各大新媒體平臺上播放時通常會將原本一個小時的節目內容壓縮分解成若干個5分鐘以內的短新聞,然后再為每個短片配上頗為抓人眼球的標題以及富有視覺沖擊力的封面圖。這種對節目敘事結構的重新安排顯然帶有一種短視頻化的風格,其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吸引那些已經習慣于短視頻營造的碎片化與娛樂化的影像風格的新媒體平臺受眾。另外,在鏡頭的運用上,傳統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采用較多的是寫實性較強的鏡頭表現手法,而《1818黃金眼》為了配合在新媒體平臺上播放時的短視頻化影像敘事風格則會刻意對其鏡頭語言進行一些藝術化處理,如加入一些畸變的廣角鏡頭或者局部特寫鏡頭來達到一種夸張的電影效果。例如,2022年9月10日在嗶哩嗶哩(bilibili,簡稱“B站”)平臺,“1818黃金眼”賬號發布了一期名為《姑娘失聲痛哭比熊長成串串,“八戒”看走眼》的短節目。新聞標題中的“八戒”實際上是一家叫“八戒寵物店”的名字縮寫,節目在這里刻意使用縮寫是要營造出一種強烈的滑稽感。同時,節目在一開頭就安排了一個姑娘直視觀眾哭訴的特寫鏡頭,在隨后的畫面中還不斷穿插狗狗的特寫鏡頭,營造出了一種令人啼笑皆非的敘事氛圍。
《1818黃金眼》欄目組從2011年開始陸續在微博、微信、B站、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開通了賬號,從而形成了立體矩陣化的傳播態勢。根據各個新媒體平臺自身在信息傳播上的固有特點與結構,《1818黃金眼》欄目組設置了分工明確的傳播任務,同時通過對各個平臺的用戶資源進行整合,形成了多平臺共同協作、優勢互補的局面。
1.2.1 抖音、微博賬號負責前端信息實時發布與引流
從2017年3月開始,“1818黃金眼”官方微博賬號改變以往以圖文為主的傳播方式,開始將在電視上播放的總時長50分鐘左右的節目剪輯成10分鐘以內的短視頻投放至微博平臺。2019年7月,《1818黃金眼》欄目組注冊官方抖音賬號“1818黃金眼”,傳播短視頻新聞。視頻形式的直觀性和新媒體平臺特有的靈活性為新聞信息在前端實時發布提供了絕佳的條件。官方賬號在發布視頻新聞時,根據抖音和微博不同的運營規則,將關鍵詞作為“詞條”發布,用戶點擊詞條便可進入討論專區,實時瀏覽相關新聞信息和其他用戶的評價。點擊量達到一定程度的詞條,會登上抖音熱榜或微博熱搜,進一步吸引更多流量。例如,2022年1月到5月,“1818黃金眼”官方微博賬號發布的原創詞條合計340條,總瀏覽量達到123, 044.3萬次。
1.2.2 微信公眾號負責維護品牌形象
《1818黃金眼》自2004年開播以來就開通了24小時新聞熱線,主動征集民生熱點,堅持為民眾服務,取得了良好的口碑。除了在電視節目的滾動字幕中設置24小時有獎新聞熱線,在“1818黃金眼”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每一期推文中,新聞熱線也會被顯示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特別是在推文的尾部還打出了“1818黃金眼,我是你的眼”的宣傳語。在堅守新聞報道本職的同時,提升了群眾的信任度,營造了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
1.2.3 B站賬號負責鼓勵二次創作,構建粉絲社群
作為中國年輕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區和視頻網站,嗶哩嗶哩平臺的大部分視頻內容來自個人UP主(Uploader,指在視頻網站、論壇、ftp站點上傳視頻音頻文件的人)的制作和投稿。《1818黃金眼》欄目組將電視上播放的原新聞節目剪輯成10分鐘以內的短視頻并搬運至自主性高、創作氛圍自由的B站,必然會導致視頻的二次創作以及其他衍生作品的產生。二次創作雖然可能帶來侵權問題,但是不容否認的是,它的確能夠極大地促進原新聞內容的廣泛傳播,這也是《1818黃金眼》欄目組刻意選擇B站這個具有濃厚二次創作氛圍的平臺投放自家新聞節目的重要原因。此外,B站特有的UP主和粉絲之間親密的社群交流關系對情感的共鳴、輿論的發酵也起到推動作用。例如,2018年小吳天價理發事件意外走紅網絡,B站的UP主運用“鬼畜”剪輯手法、造“梗”的傳播手段等對此條新聞進行了各種二次加工,相關視頻最高播放量達到129.4萬。但同時,視頻素材涉及過多要素、直接與官方賬號尋求溝通的煩瑣與時間成本、B站尚且不夠完善的審核制度等問題,也使得諸多二次創作處在侵權的灰色地帶。
此外,借助B站的直播功能,《1818黃金眼》實現了移動端的實時新聞直播。節目將每天18點18分設定為固定的直播開始時間,在直播過程中,B站的實時彈幕互動以及“粉絲團”程序設置為粉絲社群的構建提供了絕佳的技術條件,極大地增強了節目的用戶黏性。
所謂“病毒式營銷”,指的是有相似的信息獲取和分享需求的人借助彼此關系網絡實現信息快速復制、流動、擴散的信息傳播方式[2]。不同于傳統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單方面地將信息傳遞給受眾的被動傳播方式,新媒體平臺特有的用戶自主分享行為為爆款新聞在平臺內迅速大范圍傳播和擴散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社交軟件的“好友”和“群聊”功能可以快速地將有共同信息需求的人和群體聯絡起來。而《1818黃金眼》欄目組入駐的各大新媒體平臺如微博、B站,都存在“互關好友”或“興趣社區”等社交功能,并且能夠在得到授權后與微信、QQ等社交軟件產生鏈接。用戶既能運用新媒體平臺的社交功能直接對傳播內容進行分享,也能通過鏈接將新聞分享到社交平臺。在筆者針對《1818黃金眼》在新媒體平臺上的接受狀況發放的問卷調查中(以下簡稱“問卷調查”),有34.23%的受訪者表示其觀看節目契機是“朋友分享或推薦”。
造“梗”是《1818黃金眼》進行“病毒式營銷”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梗”作為一種對新聞內容進行高度凝練與概括的特殊文本,簡潔、有力,非常有利于在新媒體平臺快速復制、擴散與檢索。《1818黃金眼》的一些富有話題性的新聞在B站上播放時,部分網友針對節目內容制造了一些極富概括性與趣味性的“梗”,而這些“梗”(見表1)一旦出現在彈幕上很快就會被其他網友大量地復制跟發,從而達到了刷屏的效果。

表1 《1818黃金眼》中的一些經典“梗”及其對應節目內容
近年來,基于移動數字技術的新媒體作為一種信息載體幾乎已經實現了對社會生活各個角落的全覆蓋。新媒體平臺極低的準入門檻導致了其用戶呈現出了鮮明的“低齡化、低學歷化”[3]的構成傾向。電視時代民生新聞節目的收看群體主要由中老年構成,當前在移動互聯網影響下,青少年正在悄然成為《1818黃金眼》這樣的民生新聞節目在新媒體平臺上傳播時最活躍的受眾。
B站對于《1818黃金眼》在互聯網上的走紅可以說功不可沒。作為中國最大的亞文化圈層用戶聚集地,B站目前的主力用戶群體基本上來自“95后”與“00后”這兩個年齡層。這些在互聯網時代出生與成長的年輕人通過他們所熟稔的發彈幕與造“梗”等方式熱情地參與了《1818黃金眼》在B站的傳播。在收回的調查問卷中,筆者發現在B站觀看過《1818黃金眼》視頻或對這些視頻進行過二次創作的用戶,有70%是15~29歲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
2.2.1 點贊、收藏、轉發:期待視野的建構
文學研究領域的“期待視野”理論,指的是閱讀者在進入對文學作品接受的過程前就會根據自身的閱讀經歷與審美趣味來對文學客體進行預估并形成期盼[4]。與之相似,新媒體平臺的用戶也會在文化環境以及心理觀念等因素的作用下對民生新聞節目的傳播內容產生期待。對于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印象、網絡文化生態以及用戶自身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等會綜合建構起用戶對新媒體平臺上傳播的民生新聞的期待視野,而移動互聯網技術帶來的表達上的便利性與多樣性也為用戶能動地調整自己的期待視野提供了可能。面對符合預期的民生新聞節目內容,用戶可以以點贊、收藏、轉發的形式來表達認可的態度,也會主動助力新聞內容的進一步傳播。
2.2.2 彈幕評論:召喚結構的延伸
接受美學中的“召喚結構”理論告訴我們,任何文本都天然地具有一種開放式結構,它自身的“留白”導致了不確定性,但是正因為如此才能召喚受眾主體性地參與進來,通過再創造的方式來接受[5]。民生新聞節目作為一種文本在新媒體平臺上傳播時也在不斷留白,而這些留白則會被平臺用戶借助各種新媒體技術以一種更自由與開放的方式來填補。
“彈幕”作為B站最能激發用戶參與欲望的高互動性評論工具無疑能夠有效地填充民生新聞節目在內容與情感上的留白。例如,當《1818黃金眼》一期題為《“主管遭遇辭退三步曲”后續:勞動仲裁賠償12萬》的節目在B站上播出時,了解相關法律知識的網友就在彈幕評論中提供了“勞動仲裁有用”“證據鏈齊全”等意見,起到對節目內容進一步補充的作用。而和該新聞報道的主人公吳女士有相似經歷的網友發表的“打工人學到了”“這就是在變相強迫加班”等彈幕評論則增強了節目的情感共鳴效果。
《1818黃金眼》這樣的民生新聞節目從傳統的電視端走向有著眾多新媒體平臺的移動終端,使人們能夠隨時隨地接受民生新聞節目傳遞的普法維權信息,大大地提升了節目的接受效果。在筆者開展的問卷調查中,有63%的受訪者表示在新媒體平臺上觀看了《1818黃金眼》的新聞報道后學習到了相應的維權知識。另外,新媒體平臺的傳播方式還帶來了衍生的接受效果,有29%的受訪者表示在看完相關節目后會繼續跟蹤節目中主人公的后續維權行為。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部分受訪者認為其觀看相關新聞的動機僅僅是出于看個樂子。這就意味著《1818黃金眼》這樣的民生新聞節目如果在報道上過度迎合新媒體平臺用戶的獵奇心理的話,就會導致用戶將注意力集中于節目中的純娛樂性的部分,而忽視了新聞事件本身在維權層面上的嚴肅性。
在這一方面,《1818黃金眼》于2021年5月播出的一期“裝鎖師傅把客戶鎖家里”的事件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該新聞報道在新媒體平臺上播出后曾引起了網友的熱議。筆者通過抓取與該新聞相關的熱度前200名的微博評論并使用Python軟件和相關函數代碼進行處理后,得到了詞云圖(見圖1)。

圖1 關于“裝鎖師傅把客戶鎖家里”新聞報道的詞云圖
通過對圖1的分析可知,與新聞內容本身相關的評論詞匯(如“開鎖”“維權”等)出現的頻率并不高,而高頻詞語則主要是那些對主人公鄭女士及其母親的外觀進行評價的詞匯(如“長得”“身材”等)。另外,除了鄭女士的顏值這個與節目內容本身并沒有直接關聯的視覺符號受到網友的大量關注外,當事者的一些后續行為又進一步稀釋了人們對事件維權的關注。例如,鄭女士于2021年8月25日開通抖音賬號并進行直播,在其內容簡介中則出現了“這是本人杭州鄭女士”“粉絲老鐵們說的更是對的”等對粉絲針對原始節目內容所造之“梗”的改編表達。而“1818黃金眼”B站賬號于8月29日也將該事件內容進行推送,這種明顯“蹭”鄭女士流量的行為受到了許多網友的質疑,一定程度上使節目的聲譽受到了損害。
《1818黃金眼》是新媒體技術賦能背景下民生新聞節目從傳統的電視端走向手機端、平板端,從而獲得了更廣泛與高效的傳播形態的典型范例。它在傳播上堅持“內容為王”的傳播理念,在選題原則上奇趣性與嚴肅性并存以及敘事模式上短視頻化與電影化互補的手法使其突破了傳統民生新聞節目在內容上的同質化傾向。多平臺立體聯動的矩陣化傳播網絡以及“病毒式營銷”的傳播模式則極大地擴大了節目的影響范圍。而新媒體平臺用戶構成上的低齡化傾向以及移動互聯固有的互動性與生成性等特質則為民生新聞節目帶來了新鮮的血液,激發用戶以一種富有主體身份意識的方式能動地、創造性地參與新聞節目的傳播與再建構過程。
民生新聞節目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傳播雖然起到了普法維權的作用,也擴大了節目的影響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過度娛樂化現象的滋生。《1818黃金眼》雖然努力追求優質的內容創作,但是有時仍然難以擺脫流量的誘惑。要杜絕這種現象,一方面作為制作方的節目組要恪守新聞人的職業道德,在內容生產上嚴格把關;另一方面,新媒體平臺的管理者也應加大對節目的審核力度,并通過大數據算法等專業技術手段來優化推送機制。而作為受眾的新媒體平臺用戶在觀看民生新聞節目的過程中也要意識到自身的表達權與參與權對節目的社會效應的產生負有重要的責任,要強化自身的理性批判思維,拒絕助長不良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