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軍蓉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指明了高考考查的四大內容,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這四大內容均強調了思維的重要性。同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將“思維發展與提升”作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大維度之一,并在課程內容中設置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這一學習任務群。在這樣的背景下,新高考愈加重視考查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例如,作文題目往往以社會現象、現實問題等為主,重在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提取有價值的觀點,書寫思辨文。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有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并不重視思辨性寫作教學。由于思維能力的限制,不少學生寫出的作文缺乏邏輯性,漏洞百出。對此,高中語文教師要把握新高考的新變化,以日常教學為契機,著力開展思辨性寫作教學,助力學生積累寫作經驗,提升思維能力。
部分高中生因缺乏邏輯思維訓練,思考問題的角度較為單一,而且對事物的認識停留在表層。針對此情況,教師要補充思辨性寫作知識,引導學生更全面地看待事物、思考問題,更為清晰地進行論證。
以邏輯學概念為例,這是在書寫思辨作文時最常用到的知識點,包括范疇、假設、立場等[1]。教師要依據不同內容,選用適宜的方式進行講解。例如,在講到“范疇”時,教師可以列舉“美與丑”這一組對舉概念。在現實生活中,美、丑的內涵不言而喻,二者相互對立。但是,在文學作品中,丑往往會被賦予新的內涵。《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是一個外表丑陋而內心美好的人。在這里,美與丑不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美與丑的統一折射出了人類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性是真實的,往往散發著持久的魅力。在課堂上,學生通過分析現實生活中的美與丑、卡西莫多身上的美與丑,可以從不同范疇分析美與丑,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增強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在書寫思辨文時,學生可以遷移認知,借助范疇來闡述問題。
1.開展“轉述一句話”訓練
語句是思辨文寫作的基礎,亦是學生構建思維的切入點。教師要以語句為起點,組織相關的訓練活動。轉述是學生進行思辨性寫作的開始[2]。所以,在思辨性寫作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開展轉述一句話訓練活動,引導學生思索語句本質并嘗試進行解釋。
例如,教師為學生呈現歌德的名言:“所謂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經被人思考過千百次;但要想使它們真正成為我們自己的,一定要經過我們自己再三思維,直至它們在我個人經驗中生根為止。”基于此,教師先鼓勵學生誦讀,思考內涵。與此同時,教師要求學生認真書寫并解釋語句內涵。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學生發揮思維作用,反復思索,建立個性認知。之后,學生認真解釋。有的學生解釋道:“對于我們而言,重要的不是智慧,而是經過不斷思考,將智慧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并在生活中進行應用。”還有的學生解釋道:“所有的智慧都經過了歷史的考驗。我們要想真正擁有智慧,需要在思索他人智慧的同時,將智慧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指導我們的行為。這樣,我們會獲得生活的智慧。”
學生在體驗轉述一句話訓練活動的過程中,可以自然而然地思辨語句,發展思辨性表達能力。同時,學生會因此建立自信心,踴躍體驗其他思辨性寫作活動,從而進一步增強思辨性寫作效果。
2.開展撰寫時事評論訓練
段落是構成思辨性作文的基礎。學生不斷體驗段落思辨活動,可以積累思辨性寫作經驗,便于寫好思辨文。在新高考背景下,微寫作理論備受關注。微寫作理論倡導寫時事評論文。在思辨性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撰寫時事評論訓練活動,引導學生在段落層次上思辨。
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向學生呈現熱點新聞標題“江西炊煙十七載 嘗人間百味——一元‘抗癌廚房’”,接著給學生十分鐘的時間,鼓勵他們閱讀新聞內容并思考問題:“針對萬佐成和熊庚香夫婦的所作所為,你有什么看法?結合實際情況,闡述自己的觀點”。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認真分析萬佐成和熊庚香夫婦的所作所為及影響。在此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會產生個性化的看法。在自己看法的支撐下,學生認真書寫。有的學生寫道:“我們一直在提倡‘正能量’。什么是‘正能量’?萬佐成和熊庚香的所作所為,不正是‘正能量’嗎?盡管他們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一直在默默付出,帶給抗癌家庭溫暖,也帶給整個社會溫暖。”還有的學生寫道:“17 年以來,一元‘抗癌廚房’里每天都流淌著平凡人真摯的情感。一元‘抗癌廚房’早已脫離了自身的意義,宣揚著堅持、堅守,激勵更多人走下去。”
學生通過撰寫時事評論文,可以透過現象發現本質,形成深刻的人生感悟。尤其是學生會主動建構段落,展現思辨成果,由此提升思辨水平。
以讀促寫是高中語文教學常用的方法。一般來說,思辨是以讀促寫的支架,可以促使讀寫交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要求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提煉作者觀點及論證推理過程,并用適當的方式進行表達。在此過程中,學生會還原文本的推理過程,汲取作者的論證經驗,鍛煉書面表達能力。
例如,《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的經典之作。有人認為,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內容重點論述了“對外交流”,后半部分重點論述了“繼承中國文化”,如此出現了前后脫節的問題。前半部分內容和后半部分內容是否脫節,是值得學生思辨的。因此,在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向學生提出思辨性問題:“‘對外交流’和‘繼承中國文化’這兩部分內容是否脫節?”在問題的作用下,學生反復誦讀兩部分內容,剖析作者的創作意圖,建立個性認知。有的學生認為:“文章的前半部分重點批判了對外交流中的‘送去主義’。這實際上是對本國傳統文化不自信的表現。前后兩部分內容是緊密相連的,都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指向。”還有的學生認為:“文章中的前后兩部分內容看似脫節,實際上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中,前半部分說明了對待外國文化的態度和做法,后半部分重點分析了對待古代文化的態度和做法。兩部分內容的精神層面高度統一,都肯定需要實行拿來主義。”教師綜合學生的看法,認真總結,同時鼓勵學生做好批注。
學生通過體驗以讀促寫活動,在共鳴與沖突中建構了深刻感悟,了解了文章要傳遞的內涵,深刻地理解了文章內容。同時,學生在體驗活動時,經歷比較、分析、質疑、表達、批注這一過程,切實地鍛煉了思辨能力,便于做好寫思辨文的準備工作。
一般情況下,在沒有具體語言交際環境時,學生難以發現具體問題,難以建立正確的立場。正確的立場是學生書寫思辨文的基礎。所以,在思辨性寫作教學中,教師要組織交際性思辨活動,引導學生具體分析問題,建立正確立場。
例如,教師以學生的生活經歷為抓手,選取相關素材——高校紛紛出臺“禁外賣令”。在此素材的作用下,學生進入了具體語境中。于是,教師趁機組織交際性思辨活動。
素材內容: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不少學生享受到外賣帶來的便利。外賣行業推動了“懶人經濟”發展。一些大學生從中發現商機,利用閑暇時間為他人代打水,取外賣,買水果等。但是,在此過程中,不少學生逃課,去代替他人上課。學校針對此情況,發出了“禁外賣令”,嚴令禁止如上行為。對此現象,學生褒貶不一。
寫作要求:對高校的如此做法,你有怎樣的看法?請寫一篇800 字左右的文章,闡明自己的看法,要求綜合素材內容,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題目。
在學生了解素材內容和寫作要求后,教師引導他們舉手表明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師根據“贊同高校的做法”和“不贊同高校的做法”將全體學生分為兩組,并鼓勵他們與小組成員交流,共享看法,豐富“論據”。接著,教師組織辯論活動,要求各組推薦三名組員作為辯論員;其他組員可以在充當觀眾的同時,想一想支持本組看法的好點子,為辯論員提供幫助。在辯論活動中,兩組學生各抒己見,提出不同的看法,互相“反駁”。“反駁”的過程正是學生不斷思辨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各組學生始終堅定立場,聯想不同的“論據”,獲取了豐富的寫作素材。于是,教師鼓勵各組學生依據辯論活動,書寫文章。同時,教師認真總結:“在分析具體問題時,要先確定自己的立場,然后站在此立場上分析對象,同時兼顧敵論,確保文章具有說服力。”
學生通過體驗交際性思辨活動,不僅鍛煉了思辨能力,還儲備了寫思辨文的經驗——堅定立場,兼顧敵論,有利于提高思辨文寫作水平。
打腹稿是學生進行理性表達的嘗試。在打腹稿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將內在邏輯信息轉化為文字信息載體。具體而言,學生可以理清寫作思路,建構寫作框架,組織語言材料。在思辨性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呈現作文主題,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梳理寫作的論點、主旨,組織論據,理清思路。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可以串聯論點、論據和論證方式,做好寫思辨文的準備。
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呈現寫作主題:“細節有魅力”。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剖析主題,確定論點。大部分學生在閱讀經驗的支撐下,很容易將視線集中在“細節”上,輕松地確定論點——細節。接著,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細節會有魅力?從哪些方面可以體現出細節的魅力?”在問題的作用下,學生發散思維,自覺探究相應的材料,確定論據。如一位學生提到“細節決定成敗”“細節可知興衰”“細節可見精神”。這些論據證明了“細節有魅力”。學生也因此建構出了寫作框架。之后,學生可以收集相關素材,組織語言,形成篇章。
列提綱是一項具有邏輯性的活動。思維導圖是學生訓練邏輯思維能力的“工具”。在思辨性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在學生打好腹稿后,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列出提綱。
例如,在課堂上,學生以“如何做事”為中心,打好了腹稿。接著,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制思維導圖,建立提綱(如圖1)。

圖1
在思維導圖的助力下,學生進一步理清寫作思路,便于組織材料,書寫文章。
在體驗思辨性寫作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不同的活動,做好了寫作準備。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寫作時間,鼓勵學生遷移已有認知,書寫文章。在書寫文章的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地進行思辨,選取適宜的材料,表達自己的看法。
在學生書寫文章時,教師可以巡視課堂,了解每位學生的書寫情況。在既定的書寫時間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講評活動,鼓勵學生共享自己的文章。在此之際,教師應贊賞學生良好的寫作表現,并指出寫作不足。學生通過體驗寫作活動,可以查漏補缺,提高思辨性作文的寫作水平。
總而言之,教師要以新高考語文試卷中的作文考查要點為抓手,以思辨性作文為重點,組織思辨性寫作教學活動。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教給學生思辨性寫作知識,助力學生夯實寫作基礎;組織多樣的訓練活動,幫助學生儲備寫思辨性作文的經驗;開展思辨性寫作活動,引導學生遷移認知,書寫文章。學生通過體驗多樣活動,可以做到學用結合,準確認知思辨性作文,鍛煉思維能力和思辨性作文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