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嘉琳
課堂評價的設計先于教學過程的設計,并在教學設計中有效融入,是達成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筆者在本文中將以《第九十四(“驚愕”)交響曲(第二樂章)》一課的教學為例,與同行們分享“設計先行、融評于教”的中學音樂教學實踐策略。
評價前置是教學目標達成的有力保障。教學評價前置指的是在明確單元、課時教學內容重點,在完成單元和課時教學目標設計之前,以目標達成的結果為導向設計單元、課時的學習評價。評價設計前置是基于課程標準開展教學的重要策略。目前,音樂學科日常學業評價存在較為明顯的問題是:評價內容比較隨意,缺少目標導向,評價重視學科技能,忽略習慣、態度和能力:評價只在學期結束進行,不能真正起到促進學習的作用。因此,以落實單元、課時教學目標為導向的單元與課時學習評價設計非常重要。
在課堂活動中,教師可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預先設計的評價要點,選擇合適的時機與方式實施課堂評價,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和學習。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對重點教學環節做出反思性的評價,同時對各教學環節的評價進行歸納和總結,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在課時教學中,課時評價的規劃、設計路徑如下:基于課時目標把握評價重點—依據評價重點確定評價目標—依據評價內容規劃評價環節—針對評價維度設計評價標準—依據課時任務融入教學過程。以《第九十四(“驚愕”)交響曲(第二樂章)》一課的課堂評價規劃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欣賞《第九十四(“驚愕”)交響曲(第二樂章)》,感受與體驗樂曲中出現的簡易變奏手法的特點,激發學生對欣賞交響樂及學習樂曲變奏手法的興趣。學生可通過聆聽、視唱、對比欣賞、體態律動等方法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學唱并記住《第九十四(“驚愕”)交響曲(第二樂章)》的主題旋律,聽辨四個變奏主題,感知音樂主題及音樂結構,聽辨、了解樂曲中不同變奏主題所采用的簡易的變奏手法,嘗試進行簡單的編創。筆者在教學設計之前對本課時進行了課時評價設計(見表1)。

表1
教學策略中評價時機的選擇至關重要,教師需要對評價時機進行合理把控,評價時機過早或過晚都難以將教學效果發揮到最佳狀態。時機過早,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時間不夠,僅剩程序化評價;時機過晚,則無法及時跟進學習進度,無法實時給予反饋,從而無法及時改進和完善學生的學習效果。課堂上,教師要注意選擇恰當的時機,有效發揮教學評價提示、指引學習要領、理解學習目的、跟進效果診斷的功能作用。此外,形成教學評價后,教師應及時根據評價內容,有針對性地指導教學,及時調整教學進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教學目標的達成。同時,教師還需要實時關注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只有合理把握時機,及時跟進教與學的進度,改進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完善學習成果,注意學生技能習得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才能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

續表
將評價融入教學過程,教師要關注“活動導向目標達成”和“評價調控教學進程”兩個重點意圖。在教學目標設定后,可以先設計需要評價的教學環節,并注意評價與教學過程自然融合,將評價適度“嵌入”教學環節,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及手段,優化教學,增強音樂課堂教學效果。
以《第九十四(“驚愕”)交響曲(第二樂章)》教學為例,欣賞中聆聽與感受是本課欣賞部分的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對鄉村學校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筆者針對所在的鄉村學校學生養成良好的欣賞習慣這一目標,在本課教學中,設計了“音樂感受與欣賞”領域學習習慣的形成性評價,主要從“學生聆聽音樂時表情與身體姿態的情況”和“聆聽音樂時的專注度”兩方面入手。以下評價設計主要對學生在音樂學習中聆聽的習慣進行觀察與評價。
評價方法:(1)初次聆聽歌曲:引導學生帶著教師提出的問題,安靜地聆聽音樂。對學生聆聽音樂時的坐姿、表情做出即時評價;(2)感受歌曲的節拍和情緒特點:對學生能否隨著音樂的速度和節拍韻律,自然地做出身體律動和表情反應,給予評價;(3)第三次聆聽,對學生能否模擬“驚愕”的情景,感受強音帶來的效果,根據音樂的情緒變化做出身體反應,給予及時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以“期望表現”的形式提出了學習活動的評價目標和“聆聽習慣”的達標要求,同時運用“等第標準”來描述學生達成評價目標時在不同水平上的表現,并依據評價標準將評價的實施和學習活動的開展過程融合,使評價過程與學習過程緊密融合。因此,評價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
在初步聆聽《第九十四(“驚愕”)交響曲(第二樂章)》的環節中,筆者設計了以下評價觀測點:(1)聆聽“驚愕”交響曲的主題旋律片段時,能否隨著音樂的速度與情緒做出良好的身體和表情反應;(2)聽完音樂,能否模擬“驚愕”的情景,熟悉音樂主題,感受音樂要素的力度強音帶來的效果,體驗音樂情緒的變化。評價反饋應注重即時性、針對性,以鼓勵為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評價時機和反饋指導環環相扣,合理的順序安排能夠達到優化學生學習、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
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學業評價的主要導向,體現《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感知、表現、鑒賞和創造四個主題[1]。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強化評價功能,注重強化改進和激勵的作用,做到有效指導和反饋,在教學實踐中要避免過于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要將評價作為改進和完善學習方式的重要手段。
教師可在教學設計的環節設定初期,依據《課程標準》,在教學目標上建立學業評價的導向,合理架構教學設計的框架,以及確定評價與教學結構的邏輯關系,從而有針對性地發揮教學評價的作用。學業評價的導向體現,可以直接反映教學過程中的基本問題和關鍵問題,逐級分解問題,更有利于問題在改進中的化解,同時,也能更好地避免教學設計出現偏離《課程標準》核心理念的現象。
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程與教學,學業評價的邏輯起點主要在于兩個方面,即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首先,基于《課程標準》開展學業評價,應該突出的是“標準參照”,依據《課程標準》的目標、內容與要求,科學、合理地設計評價目標、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與評價方式。其次,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而不是為了給學生“排名”,突出多維度的評價:不僅要評價學生的認知及發展情況,還要評價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能力和情感的形成與發展情況。評價的設計要符合“落實基于《課程標準》的評價要求”,要著重地體現科學設計的評價內容與要求,根據學生不同學段的學習目標進行合理評價,有效激發學生潛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根據《課程標準》中八年級音樂學習的學段目標要求,學生應主動參與音樂表現活動,能進行富有個性和創意的二度創作及表現形式的創新,不斷提高創意實踐能力和藝術表現水平,在實踐中增強自信心,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能編創與展示比較完整的短小音樂作品,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具有較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根據《課程標準》學段目標,筆者在《第九十四(“驚愕”)交響曲第二樂章》一課中,讓學生賞析樂曲之后運用所學的變奏手法對《小星星》進行變奏創編,并以作業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課后鞏固。
在《第九十四(“驚愕”)交響曲第二樂章》一課教學過程中,通過課時評價制訂、觀測點、作業設計等方法,把評價設計前置,并把評價有效地融入課堂(見表2),讓學生通過欣賞作品,哼唱主題,聽辨變奏主題,了解變奏曲式的基本常識及變奏曲式的創作手法,提高音樂聽辨能力、音樂記憶能力以及旋律編創能力。在本課教學中,融評于教的嘗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表2
良好的學業評價導向,有利于教師在指導學生欣賞樂曲的過程中,進一步突出學習活動的學習目標及重難點。知識點覆蓋面較廣,或樂曲難點較多的樂曲,更需要評價導向能夠及時地反饋學生技能習得的進度以及能力表現的狀態[2]。
綜上所述,將評價設計置于教學環節之前,能夠有力保障教學目標的達成,評價設計建立在《課程標準》的基礎之上,有利于引導教學環節設計的主要方向,避免常規教學流于程序化的表象,突破課程有限的課時制約,完善課程整體規劃,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