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焱紅 ,王金星 ,方芳 ,夏青青 ,陳偶英 ,曾勇
1.湖南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2.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7
補陽還五湯出自清代名醫王清任《醫林改錯·下卷·癱痿論》,由黃芪、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地龍7味藥組成,具有補氣活血通絡功效[1]。研究表明,補陽還五湯治療高血壓、中風、動脈粥樣硬化等腦血管疾病療效確切(其中高血壓又為中風、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具有降血脂[2]、抑制血栓形成[3]、保護神經功能[4]、抗炎[5-6]等作用。近年來,補陽還五湯及其拆方[7]研究已成為熱點,但研究現狀分析缺乏客觀化方法,難以滿足科研工作者了解該領域研究總體進展的需求。文獻計量學利用數學和統計學方法對文獻進行定量分析并挖掘對應領域的發展規律。CiteSpace軟件可繪制知識圖譜,通過數據可視化直觀呈現研究現狀和趨勢[8]。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梳理補陽還五湯研究概況及該領域前沿動態,分析存在的問題,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以檢索詞“補陽還五*”進行主題檢索,來源為所有期刊,檢索時間范圍為2012年1月1日-2022年10月9日。
納入標準:公開發表的與補陽還五湯研究相關的文獻。排除標準:英文文獻,會議論文、報紙、通知、學位論文、綜述、系統評價類論文,重復發表(僅保留1篇)、已撤回的文獻。
將篩選后的文獻題錄數據以Refworks格式導出,采用NoteExpress3.7.0.9258軟件合并、剔重后將題錄文件保存為CiteSpace6.1.R2軟件要求的“download_XX”格式。
采用Excel2019繪制2012-2022年發文時間趨勢折線圖,分析發文量及累積發文量并計算增長方程。采用Excel2019進行來源期刊、文獻類型、病癥分布統計。
依據普賴斯定律[9],核心作者最小發文量計算公式為:為最高產作者的發文量)。采用CiteSpace6.1.R2軟件繪制作者、機構共現網絡。通過網絡圖譜中節點及連線分析該領域作者及機構發文情況及合作密切程度。
通過高頻關鍵詞分析可知研究熱點及趨勢。將意義相近詞語、縮寫詞進行合并處理,刪除無意義關鍵詞后,采用CiteSpace6.1.R2軟件對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并繪制圖譜,通過網絡圖譜中節點及連線可知關鍵詞熱度。在共現基礎上進行聚類分析,可得到每個聚類的節點數、剪切值及出現年份。聚類分析中,網絡模塊度(Q)>0.3說明聚類有效,平均輪廓值(S)>0.5說明聚類同質性較高,結果合理。對關鍵詞進行突現分析,得到該領域熱點的變化趨勢。在聚類基礎上通過Timeline View功能,以X軸為引文發表年份,Y軸為聚類編號,得到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譜,可知各聚類發展演變的時間跨度和研究進度。
軟件參數設置:Time Slicing模塊設置時間跨度為2012-2022 年,時間切片為“1”年,節點類型(Node Type)選取作者(Author)、機構(Institution)、關鍵詞(Keywords)。設置“Top N”為50,其余為軟件默認設置。
初檢得到17 435篇文獻,其中CNKI 4 118篇,萬方數據5 128篇,VIP 3 904篇,CBM 4 285篇。合并、剔重、篩選后最終納入5 422篇。
2012-2022年補陽還五湯研究文獻發文時間分布見圖1。由圖可知,2012-2022年該領域發文量呈波動上升趨勢,其中2020年發文最多(628篇)。2022年發文量下降,可能與檢索時間及數據庫收錄滯后有關。計算得出累積發文量增長方程Y=528.74X-328.87,R2=0.996 3(R2≥0.7可認為模型擬合程度較高),可預測至2022年累積發文量約達5 518篇。2012-2022年該領域發文量總體較高,年均發文量約500篇,表明該領域研究熱度較高。
圖1 2012-2022年補陽還五湯研究文獻發文時間分布
納入文獻來源于481種期刊,發文較多的期刊有《內蒙古中醫藥》《中醫臨床研究》《光明中醫》《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實用中醫藥雜志》等,發文量前10位來源期刊見表1。
表1 2012-2022年補陽還五湯研究文獻來源期刊(前10位)
納入文獻類型分布情況見表2。其中臨床應用類文獻最多(4 658篇,85.91%)。
表2 2012-2022年補陽還五湯研究文獻類型
納入文獻涉及病癥有中風、偏癱、冠心病、心絞痛、糖尿病等,排名前10位的病癥見表3。
表3 2012-2022年補陽還五湯研究文獻主要病癥(前10位)
納入文獻涉及10 172名作者,發文量最高的作者為蔡光先(26篇)。依據普賴斯定律得N≈3.82,即發文量≥4篇的作者為該領域核心作者。核心作者共355名,占總數的3.49%。作者共現網絡見圖2。
圖2 2012-2022年補陽還五湯研究文獻作者共現網絡
由圖可知,該領域形成以蔡光先、易健、劉柏炎為代表的作者合作群,該團隊依托單位為湖南中醫藥大學及湖南中醫藥大學省部共建中醫內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要研究領域為補陽還五湯對大鼠神經功能作用機制研究。
納入文獻涉及4 023家研究機構,機構共現網絡見圖3。網絡密度為0.000 5,表明研究機構間總體合作不密切。研究機構主要為中醫藥高等院校及其附屬醫院。主要合作單位為湖南中醫藥大學和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可見各研究機構在該領域研究傾向性不均衡。
圖3 2012-2022年補陽還五湯研究文獻研究機構共現網絡
2.7.1 共現分析
納入文獻關鍵詞共現網絡見圖4。該網絡有365個節點、712條連線。頻次前10位關鍵詞見表4。高頻關鍵詞有中風、療效、針灸、康復訓練、中醫藥等。中心性表示關鍵詞位置,中心性越高表示關鍵詞所處位置越核心、越具代表性。
表4 2012-2022年補陽還五湯研究文獻高頻關鍵詞(前10位)
圖4 2012-2022年補陽還五湯研究文獻關鍵詞共現網絡
2.7.2 聚類分析
納入文獻關鍵詞聚類網絡見圖5。該聚類Q=0.559 8,S=0.860 6,提示聚類結構顯著,結果可信度高。
圖5 2012-2022年補陽還五湯研究文獻關鍵詞聚類網絡
由圖可知,該領域形成10個聚類,即該領域主要研究方向,分別是#0大鼠、#1中風、#2療效、#3神經功能、#4針灸、#5治療、#6中醫藥、#7糖尿病、#8阿魏酸、#9老年。其中聚類#0探討實驗模型,聚類#1、#2、#3、#5、#7主要探討相關病癥及治療,聚類#4、#6探討主要聯用方法,聚類#8探討主要藥物成分,聚類#9探討主要應用人群。
2.7.3 聚類時間線分析
根據聚類結果,繪制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譜,可知各聚類研究內容演變情況,見圖6。
圖6 2012-2022年補陽還五湯研究文獻關鍵詞聚類時間線
2.7.4 突現分析
關鍵詞突現分析結果見圖7。2012-2018年研究特點:①主要集中于補陽還五湯臨床研究與實驗研究。②臨床研究以治療效果為主。③實驗研究以藥物成分研究及動物實驗研究為主,其中代表成分為黃芪甲苷,動物實驗以大鼠模型為主,主要探究其活血化瘀機制。2019-2022年研究特點:研究內容以肢體功能、生活質量、炎癥、作用機制、不良反應為主,主要聯用方為五苓散。
圖7 2012-2022年補陽還五湯研究文獻突現關鍵詞(前15位)
本研究通過文獻計量學方法對補陽還五湯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可知該領域研究熱度整體呈上升趨勢,發文量穩步增加,但高質量文獻相對缺乏,說明該方的學術研究影響力尚待提高。實驗研究文獻遠少于臨床應用,表明補陽還五湯的現代科學依據研究不夠充實,基礎研究仍存在較大挖掘和探索空間。病癥分布統計結果顯示,補陽還五湯應用于腦血管疾病最多,雖涉及循環、內分泌、神經、呼吸等系統疾病,但文獻數量較少。
通過關鍵詞共現分析可知,補陽還五湯相關研究主要為治療中風等腦血管疾病的臨床應用及效果評價(多與針灸等方法或其他方藥聯用)。腦血管疾病氣虛血瘀證臨床常用補陽還五湯治療,效果較好[11]。陳博威等[12-13]、徐雅倩等[14]通過動物實驗研究補陽還五湯抗腦缺血損傷作用。近年來,補陽還五湯改善神經功能[15]、治療糖尿病并發癥[16]和肺纖維化[17-18]研究逐漸增多,體現出中醫藥治療多途徑、多靶點、多機制的特點。
通過關鍵詞突現和時間線分析可知,隨著臨床實踐不斷增加,研究者對補陽還五湯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和提高生活質量的作用愈加認可。而研究的不斷擴展深入,使補陽還五湯的合方應用及作用機制研究逐漸成為重點。隨著細胞凋亡、自噬等相關機制研究開展,中醫藥防治復雜疾病的機制逐漸明晰,但目前關于補陽還五湯通過上述機制在治療疾病中發揮抑制作用的研究和文獻較少。苷類組分、氧化損傷、生物信息學分析及代謝組學為近年來補陽還五湯作用機制領域的研究熱點。此外,網絡藥理學研究表明,補陽還五湯有效成分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等可能干預氧化應激和炎癥應激誘導的細胞凋亡[19],這為繼續挖掘具體機制提供了新視角,有利于新靶點、新途徑的探索及開發利用。
為更好發揮補陽還五湯的臨床價值,提出以下研究建議:①加深科研人員團隊合作及擴大機構間的合作,共同挖掘補陽還五湯的物質基礎及藥物成分靶點等,明確其對復雜機體的作用,豐富該方的藥理研究證據。②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加強對補陽還五湯合方應用治療各類復雜慢性疾病及并發癥(如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腦病等)的機制研究,通過動物實驗分析其作用效果。③在現有研究基礎上通過生物信息學、代謝組學等方法研究補陽還五湯不良反應和安全性,為其藥理研究構建并完善安全評價體系,促進其用藥規范化。④開展藥理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交叉整合研究,更系統、全面地揭示其防病、治病的科學內涵。⑤補陽還五湯歷史悠久,方中關鍵信息不斷變化,應系統梳理、考證藥物炮制、處方劑量、制法用法等關鍵信息,為該方臨床應用與相關產品研發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