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婚后,前妻仍遭前夫不斷騷擾,她能否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阻斷前夫無休止的胡攪蠻纏呢?近日,柳州市柳北區人民法院向申請人周女士和被申請人唐先生發出人身安全保護令,依法幫助周女士恢復安全平靜的正常生活。
據悉,本案是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2023 年1 月1 日實施)正式實施后,該法院針對離婚后婦女遭受或面臨暴力威脅,首次向離婚后當事人發出的人身安全保護令案件。
周女士與唐先生原是夫妻關系,二人婚姻存續期間生育有兩個女兒,后因二人感情破裂,于2020年協議離婚。離婚后,唐先生以復婚為借口,用各種方式找到周女士,協商復婚事宜,均遭到周女士回絕。
2023 年2 月開始,唐先生使用個人賬號在多個微信群及抖音平臺,發布言論、視頻對唐女士進行侮辱,并通過個人微信分別向女兒微信、唐女士微信發送威脅信息。其間,唐先生多次前往周女士工作單位,采取鬧事、留守、尾隨等方式騷擾周女士,嚴重影響了周女士及其所在單位、同事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周女士因此頻頻轉移住所,并多次報警求救。經公安機關訓誡后,唐先生仍舊我行我素,無奈之下,周女士向柳州市柳北區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請求法院依法阻斷唐先生滋擾行為,幫助自己恢復正常的生活環境。
柳州市柳北區人民法院家事和少年審判庭受理案件后,立即對唐女士提供的微信截圖、報警記錄、視頻影像等證據材料進行審查。法院經審理認為,唐女士的申請符合人身安全保護令的法定條件,依法作出人身安全保護令裁定。裁定如下:一、禁止被申請人唐先生對申請人周女士實施威脅、辱罵、毆打等暴力行為;二、禁止被申請人唐先生騷擾、跟蹤、接觸申請人周女士;三、禁止被申請人唐先生在申請人周女士及其近親屬的住所、學校、工作單位等經常出入場所的300 米范圍內從事可能影響申請人周女士及其近親屬正常生活、學習、工作的活動;四、禁止被申請人唐先生以電話、短信、微信、抖音等即時通信工具、電子郵件等方式侮辱、誹謗、威脅申請人周女士及其近親屬。裁定自作出之日起六個月內有效。
法院作出人身安全保護令后,一方面安排專人分別向申請人單位所在地派出所、住所地社區和派出所,及被申請人住所地社區、派出所進行了送達;另一方面以當面送達的方式,電話通知被申請人前來法院領取材料,向被申請人釋明違反人身安全將面臨的法律后果,同時對被申請人進行口頭訓誡和批評教育。經訓誡,被申請人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承諾不再無故糾纏申請人。
5 月12 日,法院致電申請人進行回訪。申請人表示,法院發出人身安全保護令,并對被申請人進行批評教育后,被申請人沒有再進行滋擾、糾纏,自己的生活已恢復正常狀態。
人身安全保護令作為阻斷、防范家庭暴力的有力創新,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2016 年3 月1 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人身安全保護令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2022 年8 月1 日起施行),以及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2023 年1 月1 日起施行)等一系列震懾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規出臺,保護范圍已由家庭成員關系,逐漸拓寬到了離婚后(男女朋友分手后)當事人群體,使婦女合法權益得到了全方位的保護。
法官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頒布實施前,離婚后(男女朋友分手后)當事人群體,因為不具備“家庭成員”“共同生活”等法定要件,在遭受或面臨家暴侵害(威脅)時,無法通過人身安全保護令獲得保護,但是隨著法律不斷完善,人身安全保護令的適用范圍得到進一步拓寬,讓婦女權益保護工作有了更好更多的依法維權保障。
法官溫馨提醒:反家暴是國家、社會和每個家庭的共同責任,人民法院對家暴始終堅持“零容忍”高壓態勢,人民法院作出人身安全保護令后,被申請人應立即改正其言行舉止,如若違反人身安全保護令裁定禁止性規定,視情節輕重,被申請人將面臨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等法律后果。
第二十六條,人身安全保護令由人民法院以裁定形式作出。
第二十七條,作出人身安全保護令,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明確的被申請人;
(二)有具體的請求;
(三)有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現實危險的情形。
第二十九條,人身安全保護令可以包括下列措施:
(一)禁止被申請人實施家庭暴力;
(二)禁止被申請人騷擾、跟蹤、接觸申請人及其相關近親屬;
(三)責令被申請人遷出申請人住所;
(四)保護申請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
第二十九條,禁止以戀愛、交友為由或者在終止戀愛關系、離婚之后,糾纏、騷擾婦女,泄露、傳播婦女隱私和個人信息。
婦女遭受上述侵害或者面臨上述侵害現實危險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第三條,家庭成員之間以凍餓或者經常性侮辱、誹謗、威脅、跟蹤、騷擾等方式實施的身體或者精神侵害行為,應當認定為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條規定的“家庭暴力”。
第十條,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九條第四項規定的“保護申請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可以包括下列措施:
(一)禁止被申請人以電話、短信、即時通信工具、電子郵件等方式侮辱、誹謗、威脅申請人及其相關近親屬;
(二)禁止被申請人在申請人及其相關近親屬的住所、學校、工作單位等經常出入場所的一定范圍內,從事可能影響申請人及其相關近親屬正常生活、學習、工作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