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利用數字普惠金融推動共同富裕的實現是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本文基于中國31個省份2013—2020年的面板數據,實證檢驗了數字普惠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研究發現:數字普惠金融能夠直接推動共同富裕的實現,提高居民幸福感;路徑分析表明,數字普惠金融通過刺激居民消費,促進消費升級,也可以通過提升企業創新水平和緩解融資約束,提高企業和居民的收入,進而實現共同富裕;區域異質性分析表明,數字普惠金融對東部和西部地區的共同富裕推動作用強于中部地區,數字普惠金融促進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質量及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速度顯著提高,從而顯著促進東西部地區的共同富裕。
關鍵詞:數字普惠金融;共同富裕;消費水平;創新水平;融資約束
本文索引:孫雯宇.數字普惠金融對共同富裕的影響研究:理論機制與中國經驗[J].中國商論,2023(15):-038.
中圖分類號:F1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8(a)--06
1 引言
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意味著社會財富分配的公平正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范疇,更是中國當前經濟發展的一大重要目標。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對共同富裕的內涵進行了深刻剖析: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共同富裕,是分階段有步驟地實現共同富裕。因此,實現共同富裕的路上要以“共享”為中心,公平性、廣泛性尤為重要;要努力做到“可持續”,才能使人民的幸福感不斷提高。
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應運用好金融領域的優勢,發揮其功能價值,帶動經濟高質量增長。《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到“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進金融業可持續均衡發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增進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國家大力支持發展普惠金融和數字技術相結合的金融發展方式。傳統金融深受供給方面的限制,而數字普惠金融能夠很好地解決供給不足的問題,具有普惠、便利的優勢,覆蓋面廣,能夠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得性。
因此,數字普惠金融能夠在金融方面促進實現“共享”和“可持續”發展,公平配置金融資源,推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提高“共享”效率,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通過數字手段提高金融服務效率,有利于增加居民、企業的收入來源,放寬融資條件,刺激需求和投入,進而促進產出的增加。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技術進步和增收效應奠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持續性條件(姜松、周鑫悅,2021),對后疫情時代的經濟恢復更是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鑒于此,本文從數字普惠金融入手,通過實證對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能否推動共同富裕進行檢驗,并進一步研究其影響機理和地區異質性,以期為進入新發展階段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決策參考。
2 文獻綜述
2.1 關于共同富裕的研究
第一,對共同富裕內涵的研究。共同富??梢詮膬蓚€角度理解:一是“共同”,是從覆蓋范圍和占有方式來看全體人民的富裕,從涉及層次和涵蓋內容來看的全面富裕;二是“富裕”,是一種穩扎穩打的過程富裕,是一個不斷進階的過程(周琪,2023)。文豐安(2023)認為,效率與公平之間的關系問題直接關系共同富裕事業的成效,共同富裕強調的是每個人的富裕,在可持續發展條件下體現更大的社會公平,是共同富裕最好的體現。李軍軍和李建平(2022)認為,共同富裕在不同歷史條件和社會制度條件下有不同的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是在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情況下,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防止收入分配兩極化,實現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田瑤等(2022)從總體富裕和共享富裕兩方面測度共同富裕??偠灾餐辉J切枰从昃I繆、長遠規劃的過程,是全民創造、全民共享的全面富裕。
第二,對實現共同富裕的效應研究。從供給和需求角度來看,共同富裕在強調供給側的同時,也關注需求側和收入端,側重通過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保證“共同”和“公平”,從而更好地釋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潛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董志也、王勇,2022)。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在共同富裕之路上取得的理論成果、實踐成就都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展息息相關,是中國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力量的生動體現(趙凌云、楚武干,2022)。
2.2 關于數字普惠金融的研究
國內對于數字普惠金融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學術界對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數字普惠金融的測算指標、經濟效應和存在問題三點。
第一,關于數字普惠金融的測算指標研究。焦瑾璞等(2015)在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使用情況”及“服務質量”三個維度下,建立包含19個指標的普惠金融指標體系,首次對我國普惠金融發展情況進行實證分析。在近幾年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文獻中,大多數學者使用“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該指數體系是郭峰等(2020)從數字金融覆蓋廣度、使用深度和普惠數字金融數字化程度三個維度構造數字普惠金融指標體系,用螞蟻集團海量大數據進行編制得到的。
第二,關于數字普惠金融的經濟效應研究。數字普惠金融以“長尾人群”為服務對象,在便利居民生活、提升整體福利水平等方面起到前所未有的推動作用(姜松、周鑫悅,2021)。數字普惠金融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力,也為數字普惠金融的良性發展奠定了基礎(張希穎等,2022)。數字普惠金融突破空間限制,向貧困地區與貧困人口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從而減輕家庭的貧困狀況(Shiller,2013)。數字普惠金融能夠促進農村和小微企業創業來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李麥收、李凱旋,2023)。數字普惠金融能夠發揮包容增長、控制成本等數字優勢,穩步擴大普惠金融的覆蓋范圍,提高金融的配置效率(Dabla-Norris et al.,2021)。
第三,對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瓶頸研究。在一些領域,如網絡信貸和智能投顧,野蠻生長、龐氏騙局的現象較為普遍(黃益平、黃卓,2018)。征信體系不健全,信息難以有效整合,無法避免平臺上的大規模違約和逾期付款行為(邱兆祥、向曉建,2018)。數字技術端會帶來移動端的安全風險、新興技術運用風險和系統安全風險;服務提供方及合作方的問題和風險;消費者及投資方的問題和風險(吳善東,2019)。
2.3 關于數字普惠金融對共同富裕影響的研究
數字普惠金融對推動共同富裕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格根塔娜(2022)通過實證分析,提出數字普惠金融指數顯著提高居民幸福感,對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共同富裕具有促進意義。數字普惠金融能夠同步促進各地區的經濟增長,但對于市場化水平越高的地區,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越大,且其對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大于東部地區(余江龍等,2022)。
分維度來看,數字普惠金融的覆蓋廣度和使用深度能夠有效促進共同富裕,其中包容性的促進效果更為明顯(劉心怡等,2022)。數字普惠金融的覆蓋廣度、使用深度和數字支持三個分指標均能顯著降低家庭的貧困發生率,攻克實現共同富裕的難題(張志元、李肸,2022)。數字普惠金融的數字屬性和普惠屬性對共同富裕具有促進作用,推動共同富裕的效果取決于金融產品與數字技術的融合情況及各城市發展的現實情況(張新月等,2022)。
從影響路徑分析來看,城鎮居民消費增長在數字普惠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發揮了顯著的中介效應,而農村居民消費增長的中介效應不顯著;但在消費升級方面,城鄉居民消費升級均在數字普惠金融對共同富裕的促進過程中發揮顯著的中介效應,且農村消費升級的中介效應相對更大(王瑛等,2023)。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提高創新能力間接提升共同富裕水平(徐維祥等,2022)。數字普惠金融能夠改善傳統金融的排斥,通過金融資源的流動,在實現經濟快速發展、區域平衡發展、居民機會平等及收入分配格局優化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路徑(田瑤等,2022)。
綜上,現有文獻主要研究數字普惠金融對共同富裕的效應及某個主體或某個維度的作用路徑,對共同富裕的衡量多為建立指標體系,缺乏多個角度綜合的研究。本文研究了數字普惠金融對共同富裕的直接和間接影響機制,將居民幸福感作為共同富裕的衡量標準,利用我國31個省份2013—2020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數字普惠金融對共同富裕的中介效應,得到了中東西三個地區的異質性分析結論,并提出對策和建議。和其他文獻相比,共同富裕的衡量指標較為創新,且從居民、企業、金融機構三大主體進行中介效應的研究。
3 理論機制與研究假設
3.1 數字普惠金融對共同富裕的直接影響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在推進共同富裕過程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數字普惠金融在覆蓋廣度、服務深度和數字化應用程度上較傳統金融有著明顯的優勢,從“普”和“惠”就能看出數字金融的共享性、廣泛性和便利性,有利于加快推動發展成果共享,這也與“共同”相對應。一方面,從企業角度來看,借助數字普惠金融,金融機構能夠增加金融產品的種類與供給,提升金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效降低企業成本,提高生產能力,使企業從多方面獲益。另一方面,從居民角度來看,數字普惠金融促進創新、帶動創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同時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低收入家庭的經濟狀況(易行健、周利,2018),增加金融支持,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減輕生活壓力,特別是經濟壓力。綠色數字金融的加入,能夠通過綠色金融產品支持互聯網活動,促進綠色經濟的發展,通過數字金融模式緩解環境問題,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宇超逸等,2020),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推動共同富裕進程?;诖?,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1:數字普惠金融能夠促進共同富裕。
3.2 數字普惠金融對共同富裕的作用路徑
3.2.1 數字普惠金融、居民消費水平與共同富裕
數字普惠金融能夠通過提升居民消費水平、促進消費升級讓居民享受共同富裕的發展成果。首先,數字普惠金融帶動了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能夠拓寬收入來源,為刺激消費提供資金支持,而中低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與高收入者相比較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區域消費水平差異較大的局面,借助數字普惠金融的廣泛性和便利性,有利于不同收入階層的居民共享數字普惠金融帶來的福利。其次,發展數字普惠金融能夠從整體上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高質量產品供給,從而刺激消費(尹應凱、陳乃青,2022)。同時,數字普惠金融通過增加居民收入能夠刺激居民的教育消費、娛樂消費、醫療保健的支出等其他享受型消費的增加,釋放消費活力,促進消費升級,使消費結構偏向多元化發展(余勍、董雪芹,2022),進而通過縮小消費差距、擴大消費總量、促進消費轉型提高居民幸福感,有利于更快實現共同富裕。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2:數字普惠金融通過促進居民消費推動共同富裕。
3.2.2 數字普惠金融、創新水平與共同富裕
創新是引領發展與財富增加的第一動力,企業是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能夠緩解金融服務供給方與企業間及企業內部的信息不對稱性,提高企業的融資效率(喻平、豆俊霞,2020)。數字普惠金融通過大數據系統、云計算等技術為企業及資金供給方提供精準信息,幫助企業更快融入資金,從而增加創新投入、促進技術創新、加快研發新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更加便捷的支付方式、更快速的資源獲得途徑帶來金融成本的下降,數字普惠金融通過為企業提供更便捷、更低成本的金融服務,助力“萬眾創新”(楊玉文、張云霞,2023),使企業能夠將節省的成本投入生產中,增加創新資本,提高創新效率。同時,數字普惠金融向綠色產業溢入,有利于綠色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綠色創新效率,加速多元化綠色金融產品服務產出(余得生、張雨,2022),實現綠色產業創新發展。因此,數字普惠金融刺激企業加大創新產出,有利于經濟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實現?;诖耍疚奶岢鲆韵卵芯考僭O:
H3: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提升企業創新水平推動共同富裕。
3.2.3 數字普惠金融、融資約束與共同富裕
數字普惠金融能夠有效降低各類金融市場主體的準入門檻,打破傳統金融的局限,拓寬金融服務廣度,提高各融資主體的融資效率(楊玉文、張云霞,2023)。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能夠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記錄企業的交易行為,為網絡信貸及投資等金融業務提供評估企業信譽狀況的有效信息,預測違約概率,打破信息壁壘,使一些在傳統金融服務業中無法獲得充足貸款或受歧視的小微企業獲得資金支持,從而緩解融資困難的局面。另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打破了傳統金融服務機構的地理位置約束,能夠讓金融機構借助網上服務使更多客戶受益,擴大金融機構服務覆蓋范圍,更加公平地分配金融資源,有利于欠發達地區或金融產品配置效率低的地區增加信貸可得性,助力共同富裕?;诖耍疚奶岢鲆韵卵芯考僭O:
H4:數字普惠金融通過緩解融資約束推動共同富裕。
4 模型構建與變量選取
4.1 模型構建
4.1.1 基準模型:數字普惠金融與共同富裕
基于前文假設1,建立基準模型,檢驗數字普惠金融是否對共同富裕具有促進作用,實證模型如下:
其中,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表示國民幸福指數;表示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的對數;表示控制變量的水平,包括政府干預水平、人力資本工業化水平和城鎮化水平;是省份固定效應;是時間固定效應;是隨機擾動項。
4.1.2 作用機制模型
為進一步檢驗數字普惠金融對共同富裕的作用路徑,本文分別構建以居民消費水平、企業創新水平和融資約束水平為中介變量的中介效應模型:
其中,是中介變量,分別表示居民消費水平、企業創新水平和融資約束水平;若顯著,則表示對應變量存在中介效應。
4.2 變量選取
(1)被解釋變量:共同富裕。國民幸福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議題,本文用居民幸福指數(GNH)衡量共同富裕程度,居民幸福指數的本質是居民收入差距,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共同富裕的實現程度,計算公式如下:
(5)
其中,表示居民幸福指數;表示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基尼系數;表示失業率;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代表通貨膨脹率。
(2)核心解釋變量:數字普惠金融指數(lnDfi)。本文對北大數字普惠金融指數進行取對數處理,使用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是由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與螞蟻金服集團共同編制的,包括數字金融覆蓋廣度、數字金融使用深度和普惠金融數字化程度三個維度下的33個指標,也是目前學術界廣泛使用的數字普惠金融衡量方法。
(3)中介變量:居民消費水平(lnPay)、企業創新水平(lnInn)和融資約束(Cap)。居民消費水平用零售總額的對數表示;企業創新水平用規模以上企業的有效專利數的對數表示;融資約束用存貸比表示。
(4)控制變量:政府干預(gov)、人力資本(mpo)、工業化水平(ind)和城鎮化率(urb)。政府干預用財政支出取對數表示,人力資本用教育程度,即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與當地總人口的比例進行計算;工業化水平用工業企業數量取對數表示;城鎮化水平用城鎮化率表示。
4.3 數據說明
本文中數字普惠金融來自《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其余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選取2013—2020年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作為樣本(見表1)。
5 實證結果與分析
5.1 基本模型結果
基本模型的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通過Hausman檢驗,本文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國民幸福感是體現在多個方面的集合,收入差距極大反映了國民幸福感,故變量的相關系數為負值時,能夠提高國民幸福感,促進共同富裕。由表2模型(5)可以看出,在全國范圍內,數字普惠金融指數每增加1%,共同富裕指數提高0.0063%,且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表明核心解釋變量數字金融發展對我國共同富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模型(2)~(5)依次加入政府干預、人力資本、工業化水平和城鎮化水平四個控制變量。政府干預對共同富裕促進作用不強,可能是政府財政支出對經濟發展的邊際作用在不斷減小;人力資本對共同富裕具有明顯的正向促進作用,說明教育發展有利于社會素質不斷提高,國民幸福感不斷提高;工業化水平對共同富裕促進作用不顯著,隨著工業水平的改善,生活質量提高,國民滿足感不再只是依賴數量,更重要的是結構,加快工業轉型;城鎮化率能夠明顯促進共同富裕,發展新型城鎮化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5.2 作用機制分析
依據表3的結果,創新水平、消費水平和資金約束在1%顯著性水平上促進共同富裕發展,說明提升創新水平和消費水平、減少資金約束能夠大幅提高居民幸福感,進而促進共同富裕。創新機制方面,數字普惠金融能夠增加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給企業帶來聲譽效應,吸引投資者,同時技術創新投入能夠改善原有的生產技術,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王平、王凱,2022)。另外,技術進步帶來的“高科技”便利人們生活,使人民邁入智慧生活。消費機制方面,數字金融拓寬了居民獲取資金的渠道,有利于廣大社會群眾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從而促進消費能力提高,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融資約束機制方面,緩解資金約束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企業的資金需求,降低借貸門檻,提供差異性金融服務,提升國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國民幸福感。
5.3 異質性分析
考慮到地理位置不同會造成資源分布不均及市場環境不同導致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情況與發揮作用不同,可能會影響共同富裕的實現,數字普惠金融對提高居民幸福感存在區域異質性。表4顯示了東、西、中三大區域的異質性回歸結果,分地區來看,在東、西部地區,數字普惠金融對實現共同富裕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中部地區作用不明顯。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豐富的資源、技術儲備及較為成熟的市場環境,加快了數字金融的多樣性和個性化發展,對實現共同富裕的作用也更大;西部地區處于縮小差距的追趕階段,故數字普惠金融帶來的經濟效應能夠較大地發揮作用;中部地區處于中間水平,經濟水平和資源相對東部較低,相對西部較高,處于緩沖、過渡階段,因此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對共同富裕實現的促進作用相對較小。
5.4 穩健性分析
本文采用替換被解釋變量的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在穩健性檢驗中,本文將基本模型中的國民幸福感替換為泰爾指數做被解釋變量,泰爾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6)
其中,表示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農村人口;表示城鎮人口;表示總人口。
由表5可以看出,將被解釋變量替換為泰爾指數后,回歸結果與基本回歸的顯著性結果一致,由此認為回歸結果是穩健的。
6 結語
借鑒現有文獻,本文先理論分析了數字普惠金融對共同富裕的作用機理,再利用中國2013—2020年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構建實證模型,分析數字普惠金融對共同富裕的影響,并研究了其作用路徑。得到以下結論:第一,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能夠顯著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第二,企業的創新水平、居民的消費能力和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在數字普惠金融與共同富裕之間起中介作用,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居民消費能力、緩解企業融資約束均能促進共同富裕。第三,數字普惠金融對共同富裕的影響具有區域異質性,在東西部地區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在中部地區的促進作用相對較小。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第一,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數字化水平。一方面,可以加大網絡覆蓋面和數字平臺建設,促進金融機構釋放更多數字紅利,加快傳統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讓數字普惠金融造福更多人。另一方面,政府應吸納更多人才參與金融數字化發展,推動數字技術與信息同傳統金融深度融合,提高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質量。
第二,帶動居民和企業的參與意識,發揮消費和創新的中介效應。對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企業參與到金融數字化進程中,提高居民的金融素養和數字素養,挖掘消費潛力,從而帶動消費、擴大內需、促進創新、提質增效。
第三,優化數字普惠金融資源配置,推進區域數字普惠金融均衡發展。針對不同地區增加不同的金融資源,制定不同的策略,提供不同的數字化手段,全面促進中西部地區量的增加和東部地區質的提高。在中西部地區,增加金融機構的數量,完善數字化基礎設施,降低借貸門檻;在東部地區,拓寬金融機構業務的種類,為客戶提供差異化服務,逐步縮小各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差異,促進共同富裕的實現。
參考文獻
姜松,周鑫悅.數字普惠金融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J].金融論壇,2021(8):39-49.
周琪.新時代共同富裕的內涵、價值及實現路徑[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23(2):1-7.
文豐安.以中國式現代化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辯證關系與創新路徑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9):10-21.
李軍軍,李建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科學內涵、制度保障和分配改革[J].當代經濟研究,2022(10):35-42.
田瑤,趙青,郭立宏.數字普惠金融與共同富裕的實現:基于總體富裕與共享富裕的視角[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2,44(9):1-17.
董志也,王勇.新時代背景下共同富裕的特征闡釋與實現路徑:基于供給側和需求側的視角[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2,13(5): 23-42.
趙凌云,楚武干.習近平關于共同富裕重要論述的重大創新和現實意義[J].江漢論壇,2022(10):5-11.
焦瑾璞,黃亭亭,汪天都,等.中國普惠金融發展進程及實證研究[J].上海金融,2015(4):12-22.
郭峰,王靖一,王芳,等.測度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指數編制與空間特征[J].經濟學(季刊),2020,19(4):1401-1418.
張希穎,吳佳鈞,王藝環.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及對策[J].河北金融,2022(3):59-62.
Shiller R J.Reflections on Finance and the Good Socie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3,103(3): 402-405.
李麥收,李凱旋.數字普惠金融、小微企業創業與城鄉收入差距:黨的二十大共同富裕目標任務路徑探索[J].征信,2023,41(1):12-20+85.
Dabla-Norris E, Ji Y, Townsend R M, Unsal D F. Distinguishing Constraints on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Their Impact on GDP, TFP,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21,117(1):1-18.
黃益平,黃卓.中國的數字金融發展:現在與未來[J].經濟學(季刊),2018,17(4):1489-1502.
邱兆祥,向曉建.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8(1):5-9.
吳善東.數字普惠金融的風險問題、監管挑戰及發展建議[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1):66-69.
格根塔娜.幸福經濟學視角下的數字普惠金融:基于CGSS微觀經驗數據[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2,20(6):63-69.
余江龍,周建,崔敏.數字普惠金融與地區間共同富裕:理論邏輯和經驗證據[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2,44(10):1-15.
劉心怡,黃穎,黃思睿,等.數字普惠金融與共同富裕: 理論機制與經驗事實[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2,37(1):135-149.
張志元,李肸.共同富裕背景下數字普惠金融減貧有效性研究[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2(1):117-132+176.
張新月,師博,甄俊杰.高質量發展中數字普惠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機制研究[J].財經論叢,2022(9):47-58.
王瑛,楊航,張曉雯.數字普惠金融、居民消費與共同富裕[J].統計與決策2023,39(3):148-153.
徐維祥,孫啟偉,鄭金輝.數字普惠金融促進共同富裕的機制與路徑:基于區域創新的視角[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3):262-270.
易行健,周利.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是否顯著影響了居民消費:來自中國家庭的微觀證據[J].金融研究,2018(11):47-67.
宇超逸,王雪標,孫光林.數字金融與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內在機制與經驗證據[J].經濟問題探索,2020(7):1-14.
尹應凱,陳乃青.數字普惠金融、數字鴻溝與共同富裕:基于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9(6):13-31.
余勍,董雪芹.數字金融對消費升級的異質性影響:基于長江經濟帶的實證檢驗[J].商業經濟研究,2022(20):163-167.
喻平,豆俊霞.數字普惠金融、企業異質性與中小微企業創新[J].當代經濟管理,2020,42(12):79-87.
楊玉文,張云霞.數字普惠金融賦能共同富裕的機制與路徑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0(1):123-133.
余得生,張雨.環境規制、數字普惠金融與企業綠色創新[J].金融與經濟,2022(8):68-76.
王平,王凱.數字金融、技術創新與企業價值[J].統計與決策,2022,38(15):16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