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彪








“只有黨和國家才有這么好的政策,讓我們走出貧困,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我永遠都會銘記黨和國家的恩情。”在四川省阿壩州紅原縣邛溪鎮熱坤村夏季草場中牧民甲木柯對記者說,現在草原保護的獎補資金直接打到他們牧民的賬戶上,再加上放牧牦牛的收入和奶產品收購的收入,加起來一年全家能剩余七八萬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甲木柯的草場距離紅原縣城很近,孩子在縣城希望小學讀書,一家人快快樂樂的生活,笑容燦爛而 幸福。
多年來,紅原縣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嚴守生態紅線,全面監管和保護生態環境,打牢生態底色, 把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如今,一幅藍天白云、水清岸綠、生態和美的“高顏值”畫卷在草原大地鋪展開來。綠色,正成為紅原最亮麗的底色。
譜寫“兩山”理念的紅原新篇章
紅原縣是阿壩州唯一一個高寒純牧區縣,這里草原遼闊、水草豐茂,草質資源豐富,牧民們“逐水草而居,徒無常處”“草原就是牧民的家,牦牛是上蒼饋贈的禮物”。
夏日的紅原草原草長鶯飛、綠意盎然,藍天白云、惠風和暢,成群的牦牛與茵茵綠草和隨意綻放的各色鮮花構成了一幅絕美的草原風情畫。
唐日合作社負責人王青澤朗站在自家的草場上向記者說,我們合作社通過人工草地的建設,因地制宜的種植老芒麥、披堿草、燕麥等草種,在耕耙、播種、施肥、除雜、收儲和加工等全程推行機械化作業,草產品遠銷周邊縣市和川甘青等地。通過圈舍、糞污處理、疫病防控、舍飼養殖等措施,最終實現牦牛養殖的標準化。
已經成立13年的唐日合作社最初只從事酸奶加工,2014年與唐日村達成合作以租賃方式經營,每年31萬租賃費。該合作社是紅原縣首批成立和重點扶持的合作社,同時也被評為省級示范合作社。
“合作社圍繞重點生態功能區主體定位,通過建基地,搞加工,創品牌,推科技,抓服務,畜牧科技集成示范,不斷提升經濟效益,充分體現聯農帶農新、助農增收快的特點。” 王青澤朗說,合作社提供養殖設施和集體草場,牧戶提供適齡健康牦牛的機制實現三方合作。唐日合作社這種創新的“龍頭企業+合作社+農(牧)戶”的“抱團發展”模式,不僅有效規避了市場風險,同時把個體優勢轉化成了規模優勢,把資源優勢轉化成了產業優勢,進而形成品牌、贏得市場。最后按照企業、合作社、牧戶,3:4:3的比例進行收益分配。
唐日合作社現有草場6080畝,其中天然放牧草場2000畝,人工飼草基地4080畝,全社共有社員121戶。2022年實現總收入60余萬元,輻射帶動本地農牧戶1300戶。通過唐日合作社的示范帶動,大力推動了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有效銜接,助推草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紅原縣乃至整個川西北牧區提供了先進的紅原模式。
“在唐日合作社的輻射帶動下,紅原縣內衍生出了查爾瑪、阿木、麥洼等多個具有發展潛力和競爭優勢的合作社。”紅原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張帆說。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紅原縣位于黃河上游,黃河水系占全縣流域面積的79%。紅原縣上下深知自身的優勢就是生態,就是草原。如何利用好生態,推進高質量發展是紅原縣委縣政府始終努力思考的問題,他們多方聯絡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
紅原縣安曲鎮下哈拉瑪村,是典型的高山草甸,緊鄰月亮灣風景區。近年來,下哈拉瑪村圍繞草原生態旅游發展露營、攝影和牧家樂業態,將旅游功能與科技特色、環境特色和文化品位有機結合,促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從紅原縣城到這個寧靜的村莊,車程不到20分鐘,草原風光就盡收眼底。廣袤的大草原、蜿蜒的嘎曲河、靜美的月亮灣……一幅幅夢幻般的場景隨著車窗進入視野。
紅原縣安曲鎮下哈拉瑪村駐村工作隊隊員吳夏原告訴記者,下哈拉瑪村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原則進行規劃發展,正在從傳統畜牧業村莊向現代生態旅游村莊轉型升級,在這里可以感受到現代牧區一幅幅美麗而又生動的圖案和安靜、祥和的幸福氣息。
“我們房車露營地的房間已經全部預定出去了,價格也非常理想。”下哈拉瑪村房車宿營地負責人對記者說,它們是一家集餐飲、住宿、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自駕房車營地,由于毗鄰月亮灣景區,夏季旅游旺季可以說一房難求。
作為阿壩州海拔最高、唯一的純牧業縣,紅原縣生態保護成效顯著,“綠水青山”所帶來的經濟社會效益日趨凸顯。
紅原縣政府負責人表示,紅原通過全力推動畜牧產業轉型、綠色工業提質、文旅產業融合、草原碳匯試點、民族團結進步,突出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并重”,牧區、牧業、牧民“三牧兼顧”,一產、二產、三產“三產聯動”,不斷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了縣域經濟茁壯發展,202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76億元。
紅色草原續華章
2022年8月,為傳承草原地區紅色基因、助推草原資源保護修復,促進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融合發展,國家文物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確定并公布了第一批“紅色草原”名單。紅原大草原榜上有名,成為首批12家“紅色草原”之一。
紅原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經過的地方,1960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而紅原這個名字更是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意為紅軍長征走過的大草原。從建縣到如今,63年的時光,紅原這一片土地經歷了從落后到進步、從封閉到開放、從蕭條到繁榮、從貧窮到富裕的發展變遷。
“這是黨的民族區域政策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是國家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踐的成功縮影,是紅原干部群眾‘揚長征精神、鑄紅原輝煌’價值追求的生動展現。”紅原縣委相關負責人說,目前,紅原縣正緊緊抓住成為首批12家“紅色草原”的契機,大力推動紅色旅游,在這片“紅色草原”上續寫錦繡華章。
“走進紅色草原,傳承紅色基因,回望革命歷史,欣賞草原美景,保護草原生態,推動鄉村振興,實現綠色發展。”走進當年紅軍走過的大草原日干喬草原,一群前來研學的中學生正在朗讀倡議書。他們對記者說,這次研學活動老師特別強調要感受當年紅軍長征經過這片草原期間的艱難困苦,要切身體會當年紅軍留下的“金色的魚鉤”和“七根火柴”等感人至深的故事,學習紅軍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我們要在這里回顧紅軍過草地的歷史,感受長征精神的偉大,堅定未來報效祖國的決心”一位來自成都的小學生對記者說。
紅原是全國2800多個縣中唯一因紅軍長征走過而得名的縣。近年來,紅原縣委縣政府依托紅色基因和草原生態不斷推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促進牧區人民增收致富。
“我們從2016年起,連續優質高效舉辦5屆雅克音樂季,成為四川省‘四季音樂節’的標桿,‘紅色草原、江河之源、牦牛家園、自駕樂園’的旅游名片做靚叫響,文旅融合產業發展勢頭迅猛。”紅原縣政府相關負責 人說。
“紅原大草原碧海連天、天藍云白、牧歌悠揚,生態文化多姿多彩,處處皆是美景。豐厚的歷史文化、波瀾壯闊的紅色文化、浩瀚神秘的宗教文化、多元包容的門戶文化充滿了活力。”一位來自廣東的自駕游游客對記者說。
文旅融合發展造成景區旅游火爆的景象,不僅為紅原縣域經濟帶來活力,更為當地群眾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俄么塘花海景區開發初期就以“牧民土地資源入股”方式租賃草場,至今已陸續向牧民群眾發放相關補助資金1001萬元。投運后,景區提供了百余個就業崗位,解決了牧民群眾就業問題。
“由于我們發展了生態旅游,吃牧家飯、住牧家帳篷、享牧家樂、觀星空等已經成為游客的首選項目,村民收入大幅提高,村集體收入也水漲船高超過了100萬,這為村莊的后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下哈拉瑪村黨支部書記拿波對記者說。
依托紅色資源和生態資源,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這是紅原縣各族黨員干部群眾多年以來的共識。生態優、環境美,為當地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也讓當地畜牧業因“綠色”更具競爭力。目前,紅原縣已成功打造紅原大草原夏季雅克音樂季,保護性開發亞克夏山紅軍烈士墓、日干喬大沼澤、刷經寺革命烈士陵園等12項紅色遺址,建設長征干部學院分院日干喬教學點,建成上規模牧家樂18家,家庭旅游示范戶170余家。
“至今紅原境內高聳的雪山、廣闊的草地上仍深深烙印著紅軍不畏艱險、英勇奮斗的光輝足跡。我們紅原縣委縣政府一定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紅原建設成為民族和睦、社會和諧、宗教和順、生活和美的高原明珠。”中共紅原縣委書記楊文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