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 [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初等教育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0]
白先勇是20 世紀華文文學的著名作家,其創作涵蓋了小說、散文、戲劇、電影、評論等各種類別,尤其是其小說創作,代表了20 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臺灣小說創作的最好成績,一直以來對白先勇的研究也是華文文學關注的熱點和焦點。與此同時,白先勇晚年還致力于對中國傳統戲曲——昆曲之當代復興的推動,制作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玉簪記》《白羅衫》等,在對中國傳統文化推介這一塊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白先勇的小說創作一直為電影界青睞,自1979 年《玉卿嫂》和《游園驚夢》被改編成舞臺劇開始,在四十余年的時間里,其小說不斷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話劇、戲曲等各種樣式,體現出了小說文本的開放性魅力。白先勇小說高度的敘事性以及充滿視覺沖擊力的描述手法為影視改編提供了基礎,與此同時,改編也讓這些小說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在小說文本向影視作品轉換的過程中,也促成了導演及演員在拍攝和演藝方面的成長,如白景瑞執導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就曾獲邀參加“東京女性影展”;張毅執導的《玉卿嫂》曾獲二十一屆金馬獎提名,主演楊惠珊以此獲得第二十九屆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獎;謝衍憑借《花橋榮記》入圍第三十五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等。
白先勇在去美國之后的小說創作中更多展現的是華人在異質文化下的生存困境,他們一方面向往西方優越的物質文明,另一方面對西方文化中和祖國傳統文化相沖突的腐朽墮落現象表示憎惡和排斥,精神上的痛苦導致了這些人的離散性特質,這些書寫從某方面來講也契合了美國文學的離散性特質。
對于“美國文學”的界定與美國的歷史一樣復雜,沒有辦法做到準確定義。美利堅民族并非居住地的原居民,文化之間的相互沖突、碰撞與融合決定了自我與他者的二元對立的持續,這也影響著邊緣化的少數民族對自我身份的不斷探尋。也就是說,不同族裔組成的美國面臨著對于自己民族合法性與統一性的焦慮。20 世紀60 年代,隨著多元化運動、民權運動以及女權運動的推進,少數族裔作家開始意識到身份與話語、權利的統一關系,文學成了少數族裔訴說本民族故事與需求,構建民族身份的重要方式。從邊緣走向中心的少數族裔文學顛覆了白人男性主導的文學理念,作為“他者”的少數族裔文學開始走向美國文學的中心。少數族裔的身份認同以文學書寫的方式影響了美國文學乃至美國文化。
白先勇作為美國華裔作家中比較著名的一位,他的創作同樣離不開對于身份認同這個主題的呈現。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在他較為成功的作品中,許多作品被改編成了影視劇,如白景瑞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張毅的《玉卿嫂》、林清介的《孤戀花》、謝晉的《最后的貴族》、謝衍的《花橋榮記》等,本文將從宏觀上結合美國文化的離散特質及其美國華裔文學發展演變的過程,以白先勇小說《謫仙記》改編的電影《最后的貴族》為例探討白先勇小說影視化改編中的離散性主題。
美國國民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歷史上曾經歷過兩次移民潮。第一次是1820 年至1960 年間,這一時期主要是以英國和德國為代表的來自歐洲西北部的移民,主要是為了修建鐵路、礦山和開發西部地區。第二次是1870 年至1913 年,以英國、德國、波蘭、奧地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等地區的移民為主,以及日本與中國移民。19 世紀前,美洲的黑人多于白人;直到第二次移民潮之后,白人數量才開始超過黑人,美國由此轉變成現代的多民族國家。
“少數民族的多數化”已經成為描述當時情景的最佳詞語,而美國的多民族化進程對美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美國內部的多民族間的文化沖突與融合是每一個美國人都需要面對的社會性問題,美國發展的歷史及其移民政策導致了美國民族的多樣化,并且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中,都保持著單一文化的霸權主義。以英國白人為代表的社會主流,與猶太裔、非洲裔、亞裔形成了自我與他者的二元對立,多元文化被看作邊緣文化。長時間以英美文學為參考標準的慣例,將大部分族裔文學排擠到了文學正史之外。文學地位的缺失也導致了少數族裔對自我身份認同的困惑,最終導致了多元文化交流的障礙。
少數族裔文學家意識到身份與權利、話語實際上是統一的。也就是說,少數族裔文學家只有通過文學的創作與批評,發出屬于自己的聲音才能確立自己在美國社會的地位與權利。如果說,20 世紀60 年代前僅僅是被主流邊緣化的個人的聲音的話,那么60 年代后的少數族裔作家在后現代主義思想的武裝下,可以為自己所在的族群發聲。
華裔文學是美國亞裔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亞裔文學可以追溯到19 世紀后半葉,特別是在“二戰”之后的60 年代,隨著民權運動的快速發展,亞裔開始追尋自己民族的屬性,并且嘗試重構本族裔的歷史。
早在19 世紀中期,亞裔就開始在美國定居,但是亞裔文學的興起卻要到一個世紀之后。金伊蓮曾經將亞裔文學定義為“中國、菲律賓、日本和韓國族裔的美國作家用英語創作的關于他們在美國的經歷的文學作品”①。這類人群作為非基督徒、非英裔、非白人的弱勢群體,美國人并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發聲機會與關注度。20 世紀后半葉,隨著多元文化運動在美國的興起,亞裔美國文學開始受到關注。亞裔文學中尤以華裔文學為代表。華人移居美國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在華人社會很早就創刊了以華人為閱讀群體的報紙,登載的內容包括新聞、歷史故事、見聞、傳記等內容,作品基本以漢語書寫。由于當時的移民勞工多數文化水平有限,文學以呼吁改善華人的社會地位與工作環境為主。由于語言與閱讀對象的差異,在美國并未引起什么反響。
中國人從移民開始之日起實際上就面臨著文化差異的困擾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認同問題,這一時期華裔作家的作品基本都涉及自我身份與文化認同的關系,主要分為三類:其一為認同美國主流價值,希望被美國社會接受的華人;其二為堅守中國傳統,努力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同時因身為中國人而驕傲的華人;其三為游離于兩者間的中間狀態,他們苦于自己的身份認同,因此選擇回避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問題。
白先勇在1962 年經歷了喪母之痛后,作別已到垂暮之年的父親白崇禧,獨自一人飛到美國留學。地域的變化、至親的離世、生活環境的改變等都讓白先勇措手不及,這也導致他創作上發生了極大的轉變。1964 年,白先勇在《現代文學》雜志發表了他到美國之后的第一篇小說《芝加哥之死》,由此開啟了他“紐約客”的系列創作,直至1975 年《紐約客》小說集出版。
美國移民的復雜性決定了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各異的不同族裔對其身份認同的復雜性。身份認同一直是西方文化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概念,其含義為人與特定文化的認同。無論是流浪千年的猶太人,還是被迫移民的非洲人,抑或是為了尋求發展機會的華裔,他們的文學主題基本圍繞兩個重點,即成長與身份構建。文學中的身份構建所反映的實際上是國家認同與族裔認同的關系。美國作為有幾百年移民歷史的國家,各種族裔聚集生活。生活的現實投射在文學中,成為少數族裔作家創作的源泉。雖然美國文化表現出明顯的離散性,但是文化間的地位并不相等。盎格魯的新教文化成為構建美國身份與國家認同的主流,白人文化的主導地位導致其他少數族裔文化被迫邊緣化。少數族裔群體投身美國社會被排斥的過程引起了群體內部對于本民族文化傳統與國家認同的探索。20 世紀60 年代美國新移民法頒布后,少數族裔的多數化愈加顯著。隨著文化多元主義的推進,美國的少數族裔開始覺醒,并開始通過文學的形式對個人價值、族裔傳統與國家認同間的矛盾進行探索。
少數族裔的文學家通過發掘本民族歷史、文化與文學來對抗以白人為中心的美國文學書寫方式,他們通過言說自己民族的文學來豐富美國文學。
小說《謫仙記》是白先勇1965 年在美國創作的一篇小說,圍繞著四個從中國去美國的好朋友的人生經歷展開,突出表現了富家女李彤個人命運的變幻,在小說中,以李彤為代表的這批離開祖國的“紐約客”身體和精神的漂泊無依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小說屬于非常典型的離散敘事,有著作者很強的個人印記。白先勇曾經提到過:“《謫仙記》與以前那些留學生小說已迥然不同——它不再以對文化的思考為中心,而是以命運的揭示為旨歸。”②電影《最后的貴族》是著名導演謝晉在1989 年的作品,改編自白先勇的小說《謫仙記》,這是其小說集《紐約客》中的一篇,相較于小說文本,電影在改編上更加突出了人物出國后的身份認同困境。
李彤作為一個富家女,去國之時毫無任何身份認同危機,比如電影中碼頭送別一幕,四個好友不約而同著大紅色旗袍離開,這首先就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沖擊,紅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是喜氣興旺的意味,這樣的著裝顯然也表現了她們離開祖國時的興奮心情。李彤在碼頭上和朋友照了照片,并以中國自稱,顯然對于學業和愛情她都志在必得。而在父母意外離世之后,醫院中的李彤除了容顏憔悴之外,更是更換了服裝,彼時的她著一身黑色大衣,和朋友陳寅在醫院散步,眼神空洞無光。同樣的,當她選擇和朋友不辭而別時,依然是著一件黑色大衣,這樣的畫面很顯然已經為觀眾呈現出一個失去精神依靠的李彤。
電影在拍攝過程中,使用鏡頭變化的方法來達到一種全知視覺的效果,這相較于小說的內視角敘述有很大的不同。電影開始,觀眾看到了李彤富麗堂皇的家,看到她宛若公主一般被慶賀生日,社會名流齊聚一堂,唱歌、跳舞、喝酒、享用美食。后來,李彤在美國接到父母罹難的電報,電影同樣采用了特寫鏡頭和俯仰鏡頭來表現李彤內心巨大的震驚和崩潰。影視劇本是這樣寫的:“樓梯臺階盤旋著,陡峭傾斜……又是幾聲巨響,沉船的撞擊,電報在黑暗中翻滾著沉落‘海底。’”③在李彤的朋友黃慧芬和陳寅、張嘉行和王醫生共同舉行的婚禮上,消失很久的李彤忽然盛裝出席,每個在場的人都百感交集,有激動的,有愧疚的,有欣慰的,更有如李彤一般來告別的。電影中的李彤濃妝艷抹,珠光寶氣,渾身都在發光,那個曾經的富家公主似乎又回來了,她喝烈酒、抽雪茄、跳恰恰、談賭馬……但很顯然,此時電影畫面中的李彤已經和電影開始在家舉行生日聚會時的小壽星李彤有了天壤之別,她的眼神是空洞的,雖然滿面笑容,但心底已是寒冰徹骨。當婚禮上所有人為她的舞蹈喝彩,當她又成了聚光燈下那個眾人關注的焦點時,也許只有這瞬間的喧鬧才能掩蓋其內心莫大的寂寞和痛苦。同時,電影給了舞會上李彤頭上的發飾一個特寫——一只碩大的閃光蜘蛛,筆者認為這是導演想要表現的另一層意思,此時的李彤就像這只蜘蛛一樣,拼命想要織起生命之網,但過度用力只能更加顯示出其強弩之末的悲哀。這就是影視改編之于小說文字展現的特異之處,觀眾從演員的表演中能夠產生直觀的視覺感受,失去雙親之后的李彤已經喪失了精神支柱,她選擇不辭而別就是一種身份認同焦慮的外化表現。在朋友婚禮上,她選擇盛裝出席,更是為了和過去的自己徹底告別,她將和曾經那個活潑外向的自己告別,向富家女這個身份告別,自此走上身份迷失的游子之路。
美國文學中的華裔文學經歷了漫長的演變發展過程,華裔作家的文學書寫基本都以成長與身份構建為核心主題,而族群傳統與國民身份間的矛盾是華裔身份認同困惑的根本原因,華裔作家不僅用文學構建了自身身份,而且對美國文學與文化產生了影響。社會與文化處于變動之中,而生活在多元社會的不同階級、不同性別的華裔作家的作品自然更加變化多端。白先勇在去美國之后的文化書寫從沒有停步,而他作品中表現出的對于身份認同的追尋和探求也從沒有止步。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追尋除了文字之外的視聽享受,于是對于小說的影視改編也成為一種對于文學的新的闡釋方式。白先勇對于其小說的影視化改編付出了很多心力,在《最后的貴族》拍攝過程中,他參與了對原著的解析、演員的遴選,甚至對影片名稱以及背景音樂的選擇,他都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這種改編讓小說煥發了第二次生命,也提供了一種對于文本深入理解的新媒介,或許我們可以在對于白先勇小說的影視改編中窺看其創作中的深層思考。
①夏宗鳳:《二戰后美國少數族裔成長小說發展概述》,《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2月第32卷第1期,第106頁。
② 劉俊:《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250頁。
③白先勇、謝晉:《最后的貴族——從小說到電影》,上海百家出版社1993年版,第145—1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