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其他諸多因素的影響,小學家訪被賦予了不少新的內涵。當下,開展家訪更是意義重大,形式更為多樣。要將開展家訪工作落實落細落好,教師須家訪前“胸有成竹”、家訪時“靠船下篙”、家訪后“反饋提升”,學校應多措并舉充分發揮積極的主導作用。
【關鍵詞】家校合作 協同育人 小學家訪
2023年1月13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出臺的《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育人意見》)指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事關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說明了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
《育人意見》特別指出:“要認真落實家訪制度,學校領導要帶頭開展家訪,班主任每學年對每名學生至少開展1次家訪,鼓勵科任教師有針對性開展家訪?!比珖行W校無論地處城市還是鄉村,規模宏大還是微小,都應將開展家訪落實落好,為完善學校積極主導、家庭主動盡責、社會有效支持的協同育人機制,進一步形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作出應有的貢獻。但小學家訪存在一些實際 問題。
一、小學家訪的實然困境
1. 學校重視不夠
部分學校對開展家訪的重要意義缺乏深刻認識,或者考慮到教師出行安全、擔心極個別教師趁機“夾帶私貨”影響學校聲譽等,往往在會議上要求、動員教師開展家訪,但實際上并沒有真正予以高度重視,主要表現為:缺少推進教師開展家訪的培訓、管理和保障制度;未能通過多種形式營造積極開展家訪的濃厚氛圍,制訂的家訪制度主要用于應付檢查,形同虛設;學校行政人員未能成為開展家訪的榜樣,檢查教師開展家訪情況以查閱家訪記錄、有無拍照“留痕”為主。
2. 教師的認知度和積極性不夠高
一些教師認為召開家長會、學生放學時與家長溝通,或者與家長電話、視頻溝通過,就算完成了家訪任務,對家訪的價值與目標缺乏認識。同時,教師工作負擔過重,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開展實地家訪。另外,學校未能像狠抓課堂教學質量一樣落實家訪制度,對家訪的內容、流程、評價等缺乏剛性要求,開展家訪易被當成“軟任務”。
3. 一些家長不夠配合
大多數家長都是歡迎教師深入家庭訪問的,但也有一些家長對教師開展家訪缺乏正確認識,對家訪存在某些誤會,認為家長只要讓孩子快樂就行,自己也不懂教育,就婉言謝絕或者直接回避。還有一些家庭,存在成員之間關系緊張,或家長情緒不穩定,在與人相處、溝通的過程中常有過激言語的問題,這類家長往往也不太歡迎教師入戶家訪。
二、小學家訪的基本內涵
家訪是家庭訪問的簡稱?!冬F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的釋義是“因工作需要到人家里訪問(多指教師到學生家里訪問)”。在中小學和幼兒園,家訪是家庭教育指導最常見的方式,即以班主任、科任教師為主的家訪主體進入學生家庭調查訪問,深入了解、清楚掌握學生在家表現、生活環境以及家庭教育狀況等,以采取針對性較強的教育教學舉措,實現教育教學效果的最大化。這是傳統意義上的家訪,也是絕大多數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領導、學校行政人員、教師以及家長業已形成的共識。
小學家訪有別于幼兒園和中學,主要表現在家訪主體所關注的重點有所不同上。一般說來,幼兒園家訪重在關注幼兒的行為習慣、自理能力、生活環境、有趣故事等,中學家訪重在關注學生的作息安排、特長發展、人生理想、待人接物以及家長對孩子的期望等,而小學家訪則重在關注學生的習慣養成、作業時長、課外閱讀、興趣愛好及其父母的教育理念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受學校聯盟、教師輪崗以及教師、學生家長對居住環境的多元選擇等諸多因素影響,小學家訪被賦予了不少新的內涵,如家訪的形式不是非到學生家庭不可,既可以線下家訪,也可以線上家訪;家訪不再是家訪主體的單邊活動,還須考慮學生、家長自主選擇家訪的時間、地點和形式;家訪主體還包括學校行政人員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相關工作人員、負責同志等。本文所述的家訪主體,僅指學生所在班級的科任教師(包括班主任)。
三、小學家訪的重要意義
1. 開展小學家訪是深入了解學生、家庭的需要
教育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必須了解、熟悉學生。無論多么優秀的教師,都不可能對學生的個性、習慣、愛好和興趣等有全面了解。一些學生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學校和家庭的表現往往多有不同,在某些方面的表現甚至截然相反。因此,教師要比較全面、清楚地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就必須高度重視并積極開展家訪。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無疑是潛移默化、巨大深遠、不可輕視的。教師通過開展家訪,一方面應了解、掌握學生在家里的學習、生活環境,采取合適的教育教學方法;另一方面須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2. 開展小學家訪是切實融洽家校、師生關系的需要
其一,開展家訪有益于融洽家校關系。開展家訪的主體大部分為學生所在班級的班主任、科任教師。他們雖然是各個班級的教師,但代表的是學校形象,能夠讓家長具體地感知學校的教育理念、質量、品牌和特色。這樣,家長與學校之間就可以形成彼此信任、和諧穩定的教育關系,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就容易相向而行、相互補充和相得益彰。
其二,開展家訪有助于融洽師生關系。小學生年齡小,向師性強,絕大多數學生發自內心地尊重、信賴教師,對教師開展家訪也是熱烈歡迎的。在學生們看來,教師到自己家里來走走、看看、問問,或者通過家長了解自己在家里各方面的表現,是對自己的關心、關懷和關切,是一件能夠讓自己感到幸福與自豪的事情。
因此,小學家訪是連接學校和家庭之間的紐帶,是增進家校關系、師生關系的橋梁,可謂舉足輕重、不可或缺。
3. 開展小學家訪是有效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
開展家訪作為教師工作的必要內容,是提高學校、家庭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徑。學生切身體會到教師對自己的重視、呵護和期待,感受到春天般的溫暖、父母般的關愛,就會對教師產生信賴、愛戴的感情,對教師發出的號召積極響應,對教師布置的各項工作認真完成,并以“都完成了”“完成得好”為榮。教師發現了學生的不足之處、家長在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偏差,就可以及時調整教育策略,改善教育方法,確保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產生了親近教師的欲望,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就會逐漸拉近,師生之間就容易心心相印、情感共鳴、關系融洽,學生必然“愛屋及烏”,對教師所教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愿意學習、樂于學習了,家長又大力支持、積極配合,教師則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就會相向而行,雙邊活動就能夠充分高效。
四、小學家訪的主要形式
1. 按照對象的類別分
(1)常規家訪
常規家訪也稱普遍家訪,是對班級上大多數在學習、生活、行為和習慣等各方面處于正常狀態的學生家庭所進行的一般性家訪,時間大多比較固定,在開學后1~2個月內即可完成。對剛入學學生、新進班學生或剛接手新班級學生的家訪,旨在了解學生的生活環境、家庭背景等基本情況,也屬于常規家訪。
(2)重點家訪
重點家訪是對班級上少部分在學習、生活、行為、習慣等方面暫時處于非常態的學生家庭進行的訪問。與常規家訪相比,重點家訪花費的時間、耗費的精力要多一些,運用的方法須因人而異,要求對學生的了解更為全面、具體、準確,并想方設法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3)特別家訪
毋庸諱言,幾乎每一所小學、每一個班級,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幾位特殊學生,如學困生、控輟生、身體殘疾生、心理異常生,或者家庭情況復雜,如父母離異、經濟條件太好或太差等。對這些特殊學生或生活在情況復雜家庭的學生進行的家訪即為特別家訪。教師只有付出特別的關愛與行動,特別家訪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2. 按照家訪的目的分
(1)了解性家訪
了解性家訪是最常用的一種家訪形式。一是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情況,如完成作業的態度、速度和習慣,閱讀課外讀物的時長、數量,是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等;二是了解學生生活、學習的環境情況,如家長的職業與素養、教育子女的理念與方式、給孩子提供的學習條件等。
(2)通報性家訪
通報性家訪旨在爭取學生家長對學校工作、班務管理、學科教學的理解與支持。一是通報學校、班級的有關情況,如學校的辦學理念與成果,近期正在推進的工作與開展的活動,班風學風建設的舉措與經驗等;二是通報學生在學校、班隊活動以及學科學習等方面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種通報必須力戒“告狀”。
(3)共商性家訪
對常規教育難以取得明顯效果的特殊學生,以及經常對學校、教師的正常工作表示不理解、不支持甚至不配合的個別家長,極有必要采用共商性家訪,傾聽其真實想法,了解其急切訴求,共同商討教育學生的方法和措施,以形成共識與合力,讓教育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開展。
3. 按照采用的方式分
(1)線下家訪
線下家訪是與線上家訪相對而言的,是一種傳統的家訪形式,即教師利用放學后、休息日深入學生家庭中,走走看看問問,與家長進行面對面訪問。線下家訪最直接、最簡潔、最便利,因而受到廣大教師、學生和家長的普遍歡迎,曾經是學校大力倡導、社會普遍認可的家訪形式。然而,線下家訪需要教師犧牲更多的休息時間、耗費較多精力,還需要克服其他種種不利因素的干擾,如學生居住地距離學?;蚪處煹募冶容^遠、有些家長在外地打工等。
(2)線上家訪
線上家訪是隨著電話、網絡等高科技通信工具的興起應運而生的。教師可以通過撥打電話、使用線上可視化平臺,直接與家長溝通、交流。因其操作簡便,省時省力,又可以減少、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和可能出現的尷尬局面,已經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所采用。但與線下家訪相比,線上家訪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如不容易全面、深入地掌握學生在家閱讀、鍛煉、作息情況,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拉近與家長的心理距離。
以上是依據不同的標準對家訪形式進行的大致分類,此外還有宣傳性家訪、探望性家訪、幫扶性家訪等。至于選用哪一類或哪幾類家訪形式,是不是可以有機結合,或者創新形式,教師須根據客觀情況、家訪目的、學生及家長的狀況和主觀意愿等,作出靈活選擇。
五、小學家訪的六條原則
1. 育人性原則
開展家訪的主要目的、根本任務在于育人,其是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重要形式和必要抓手。因此,教師須始終堅持育人為本,緊緊圍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目標,切實加強家校溝通與聯系,努力實現協同育人效果最大化。
2. 激勵性原則
開展家訪必須堅持以正面鼓勵、積極引導為主。首先要多講學生在校的優良表現,然后實事求是地指出其不足之處。有些學生問題較多,但每次只需說出一二,并以提示、期待、建議等形式表達,讓學生和家長都樂于接受,切忌“上門告狀”。
3. 平等性原則
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家長,努力與其形成平等關系。為此,在與家長溝通、交流和分享的過程中,態度要誠懇,語氣要平和,要多傾聽家長的心聲,多關注家長表情,適時調整訪談內容。
4. 實效性原則
開展家訪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教學活動,也須講究實效、追求高質。為了不影響家長正常作息和日常生活,也為了自己有足夠的時間用于休息和工作,教師須強化效率意識、積極作為,如與家長寒暄后應盡快切入正題,突出重點、注意互動。
5. 常態性原則
在一些地區、一些學校,開展家訪似乎成了突擊行動,大多安排在上半學期開學兩周內,完成后也缺少后續的評估、利用。其實,開展家訪應該是教師的一項常規性工作,期初、期中和期末都可以進行。至于什么時候進行,次數多少,應根據實際需要而定。
6. 廉潔性原則
有些時候,少數家長為了表達對教師的感謝和敬意,可能會安排宴請或贈送禮品錢財、組織娛樂活動。遇到這些情況,教師應該婉言謝絕,堅持做到嚴以律己,堅守清正廉潔底線,堅決維護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
六、小學家訪的應然路徑
1. 家訪開始前,須“胸有成竹”
(1)積極參加學校培訓
為了扎實推進家訪工作的順利開展,學校應舉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專題培訓活動,教師尤其是新入職教師務必靜下心來認真學習,并與班級情況、學生特點相結合,對家訪的意義、形式、原則、內容以及注意事項等“了然于胸”。
(2)成立家訪工作指導小組
學校須成立家訪工作指導小組,指導各班成立優秀班主任或骨干教師任組長、所有科任教師為組員的家訪小組,認真組織交流各自所了解的學生表現,這樣,每名組員都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對每名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3)精心預設實施方案
各家訪小組長須綜合班級學生的個體情況、科任教師的需求、家長的意愿等,精心設計家訪方案。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上,要重點、特別關注特殊學生及家長,確?!耙簧环桨浮?,為“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打下堅實基礎。
2. 家訪過程中,須“靠船下篙”
(1)身臨其境,即時體驗
教師要站在家長的立場體驗其工作、生活,尤其是教育孩子的不易。如此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就容易自然、順暢。即使與家長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異,也應該理解家長的心情,態度溫和、語氣平和地與家長商討,提出家長容易接受的建議。
(2)察言觀色,適時調整
教師不能機械地搬用預設的家訪方案,還應留意觀察家長的反應,根據家長的談吐、語氣、表情等,適時調整家訪的內容、時間等。如家長接到了電話顯示出著急的表情,或者談及某話題神態不夠自然,教師就應盡快轉移話題或結束家訪。
(3)抓住要點,隨時記錄
家訪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較多,教師不必事無巨細“全程錄像”,應以最簡明的文字隨時記錄有價值的內容,有些時候只要抓住關鍵詞語即可。這是做好學生教育教學工作、加強家校聯系的基礎。
3. 家訪結束后,須“反饋提升”
(1)放大“閃光點”
開展家訪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挖掘、發現學生在學校未能彰顯出來的“閃光點”。教師整理家訪記錄時,要特別關注這些“閃光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多條渠道、各種形式予以放大,順利促進每一位學生得以全面、可持續發展。
(2)找出“不足處”
這里的“不足處”不僅指學生、家長的,也包括教師的。找到了“不足處”,教師首先要“自我革命”,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同時,在平時的教育教學、與家長交流溝通過程中,堅持因人而異地正面引導,并確保在任何場合都要保護好學生與家長的隱私。
(3)分享“金點子”
“金點子”指先進的理念、“科學的方法、合理的建議和可操作的策略”[1],以及教師總結的家訪經驗、形成的典型案例等。分享的途徑、形式比較多,如教師與學校管理者、其他教師、家長和學生分享,方式可以是微信推送、作專題講座,或者發表文章,等等。
做好家訪工作是促進家校協同育人的重要內容,也是一項復雜、繁重的系統工程。為了保證常態化、長效化地積極開展家訪工作,學校務必保持思想與行動的高度一致,通過進一步完善培訓、考核和激勵機制等多項舉措,扎實推進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的良性互動,不斷提升家校共育質量,順利形成家校共育新格局。當然,也要注意考慮教師的具體情況、城鄉的實際差距,謹防簡單粗暴地采取“一刀切”手段,堅決反對、徹底摒棄各種形式主義,從而切實減輕教師過重的工作負擔和心理壓力。
參考文獻
[1] 張建國.學?!扒嗨{工程”的窘境與突圍[J].教學與管理,2022(23):23-26.
(作者系江蘇省南京市赤壁路小學黨總支書記,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