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鋒
在斯苗兒老師的推薦下,讀了北京師范大學郭華教授的《教學的模樣》。看到標題的一刻,我就在思考,我的“教學的模樣”是什么樣的?有教師的展示和講解、師生和生生的互動參與、教師引導下學生的實踐和體驗、探索研究后的反饋和評價?發現很難用幾句話描述清楚,這也讓我好奇郭華教授用三百多頁描述的教學的模樣究竟是什么樣。讀完整本,似有所悟,卻也不深刻,整理出來以分享和探討。
帶著問題閱讀,腦海里不斷浮現新的問題,我記錄了幾個關鍵問題:教學的要素有哪些?教學的本質是什么?教研的意義在哪里?隨著閱讀,三個問題的答案也慢慢清晰起來。
一、教學的要素
在《教學的模樣》這本書里,我感覺自己找到了三個核心要素—學生、教學內容(知識)和教師。每一篇文章都在不斷闡述這三者的地位、作用和它們之間的關系。這不正是教師平時教學中需要思考的嗎?
學生一定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對內容接受有選擇權”,是對學習內容的“轉化”,學習是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想象、表達、制作、交流等過程,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能量,形成自己的經驗,轉化為個體的認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就意味著,對學生而言,學習必定是主動的、帶著思考的、有體驗的,是“動腦動手動心”、獲得身心全面生長的過程。因此在備課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真正的起點在哪里,已經具備了哪些經驗。
知識是“構成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是課程、學校有所選擇的,“以教材為載體的、符號化的、系統的人類已有認識成果”“也被視作間接經驗”。符號化的知識可能是靜態的、枯燥的,背后隱藏的聯系和道理是知識的實質,作者把它稱為“理”。教學過程就是要關注這個“理”,也就是關注知識的本質。我們對教學知識點的研究,就要把握教學知識的本質。以前常說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這是新課程教學改革針對“知識的傳遞者”而言的,在現代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傳遞者”的身份不再那么重要,但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幫助者的作用仍舊不可輕視。
沒有學生,教學不會發生;“沒有知識就沒有教學”;沒有教師的“教”,學習也只是“自學”,而“自學所遇困難之多、所用時間之久,遠超教學”,教師“引導和幫助”會讓“學習”少走彎路,學得更好。學生、教學內容(知識)、教師三者在“學習”過程中缺一不可,更不可分割,是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核心要素。
二、教學的本質
教學就是通過三者的聯系實現的,是“通過師生相互作用”“實現學生與知識的實質性互動,將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系列中”。可以這么理解:教學就是教師幫助學生主動和知識建立聯系,獲得新知識和成長的過程。如果教學是學生主動與知識聯系,并將知識轉化的過程,那么教師就要引導學生主動聯系知識,幫助學生實現“轉化”;如果知識是一種符號,那么教師就要通過設計的學習活動,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本質),去“講理”;如果知識是一種經驗,那么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體驗中獲得發展。
“人類知識的終點是學生學習的起點”,作者提到“兩次倒轉”清楚地闡明了知識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教師需要甄別哪些是約定俗成的“規定”,哪些才是“理”,需要再轉回去重新體驗。比如,“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數學內容中,面積單位是“規定”,而面積概念是需要建構的,面積計算方法是一種經驗,是需要體驗的。
教學是培養人的活動,知識是培養人的工具,人和知識互為工具的理念讓我對它們的關系有了新的認識:人需要知識獲得成長,而知識也需要人這個工具繼續傳遞、繼承和創新。我們的教學既要通過知識培養人,又要讓學生這個具有創造力的人在個人成長和知識傳承中有新的創造。
三、教研的意義
現在許多教師會對學生進行前測并進行分析,對教學內容的編排和結構進行分析,再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制訂教學目標,選擇學習活動材料,設計教學活動過程,最終呈現在課堂上。教研也離不開這三個核心要素,一線教師把握學生的起點和知識結構,已經有了一定的方向,很多時候借助專家引領可以更準確地把握。那么,教師是否能把前測分析、教材研究的結果運用于自己的教學設計呢?平時的課堂上能否落實呢?教研成果和課堂的結合,這恐怕是現在教研要落實的,也是教研的最終意義所在。
郭華教授在書中介紹了許多教學方法,無論是“兩次倒轉”,還是“深度學習”,抑或是俞正強老師的“種子課”,都是基于三個核心要素的有效結合而展開的。這說明,學生、教學內容(知識)和教師的深度融合,最終還是要體現在課堂上。斯苗兒老師帶領數學教師“改課”,就是把教研聚集在“課”上,把所有教師都卷進來,學生學情分析、教學內容分析、單元整合重構、教學設計、細節打磨,每一位教師都經歷完整的研討活動,對學生與知識的聯系都會有自己的思考和把握,更好地承擔起“引導者和幫助者”的身份。
《教學的模樣》圍繞著學生、教學內容(知識)和教師,從不同的角度闡明三者的關系,“三分歸元”,一篇篇文章絲絲入扣,帶著我們探悟教學之“道”。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東塘中心小學教師、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