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梅 朱虹
【摘 要】幼兒園角色游戲區是兒童游戲的場所,也是兒童生活和學習的場所。兒童視角下角色游戲區的特征主要體現為主題基于兒童已有經驗、空間滿足兒童心理期待與材料符合兒童年齡特點。當前幼兒園角色游戲區的創設存在主題更新周期長、空間容納性較小、材料適宜性不足、忽視兒童自主權的問題。本文基于兒童視角,從及時深化游戲主題、合理劃分游戲空間、科學投放游戲材料、傾聽兒童內心聲音和重視兒童深度參與五方面提出幼兒園角色游戲區環境創設的優化路徑。
【關鍵詞】兒童視角 角色游戲區 環境創設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1]區域環境作為幼兒自主探索與游戲活動的空間依托與物理支持[2],能夠有效促進幼兒在認知、語言、情緒、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3]。幼兒園角色游戲區是幼兒園室內環境的產物,支撐著兒童的游戲、生活和學習。基于兒童視角審視幼兒園角色游戲區環境的創設對于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以及提升環境創設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幼兒園角色游戲區的價值
角色游戲區是兒童開展角色游戲的主要場所,也是兒童生活和學習的場所。兒童在場所中活動越充分,所獲得的體驗和刺激越豐富,場所這個環境的意義和價值就會被揭示得越充分、越深刻[4]。因此,厘清幼兒園角色游戲區的價值能夠為創設促進兒童充分活動的角色游戲區提供指導。
1. 角色游戲區是兒童游戲的場所
幼兒園的角色游戲區支持著兒童的角色游戲,是兒童開展角色游戲的主要場所。一方面,角色游戲區借助空間和材料滿足了兒童開展角色游戲物質上的需求;另一方面,角色游戲區為兒童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環境,兒童借助角色扮演可以逃避現實生活中的規則約束,使得不被允許的行為在游戲中被允許和接納,實現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愿望,從游戲中獲得快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2. 角色游戲區是兒童生活的場所
角色游戲是兒童夢想的世界,也是兒童內在的真實生活世界。一方面,兒童以角色游戲的形式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的生活,是兒童內在世界的生活化,角色游戲區提供了物質場所,兒童借助想象和模仿將從現實生活中獲得的經驗表現出來,在角色扮演中將自身與周圍事物的角色轉換為另一種他們認識的事物;另一方面,角色游戲的場景在當下和未來都可能會被重新呈現,角色游戲是兒童使用代替物并扮演角色再現現實生活的活動。
3. 角色游戲區是兒童學習的場所
角色游戲是兒童喜歡的游戲形式,既能橫向地促進兒童獲得更多知識與技能,又能縱向地助推兒童深度學習。兒童開展完整的角色游戲至少要經歷選擇主題、分配角色、扮演角色三個階段。在選擇主題與分配角色時,兒童需要主動與同伴商討共同確定,從中學習如何與人溝通交往;在扮演角色時,兒童模仿角色的語言和行為,理解社會對角色的要求與期待。從橫向看,兒童身體、語言、品德與社會性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可以通過角色游戲習得;從縱向看,兒童主動參與角色扮演,親身探索,通過聯想將新舊知識聯結從而掌握新的知識,是深度學習的過程[5]。總之,幼兒園角色游戲區為兒童開展角色游戲創造了便利條件,并以此為實現“寓學習于游戲,以游戲促學習”奠基。
二、兒童視角下幼兒園角色游戲區的特征
1. 主題基于兒童已有經驗
角色游戲是兒童以“角色扮演”為主要表征手段,自主地表現和表達自己對現實生活和環境的認識與體驗、想法和愿望的一種象征性游戲活動[6]。角色游戲的開展以兒童的已有生活經驗為基礎,兒童對角色游戲感興趣并扮演其中的角色是實現角色游戲價值的必要條件。角色游戲區作為兒童在幼兒園開展角色游戲的主要場所,主題與兒童的已有經驗契合符合兒童對角色游戲區的期待。首先,在選擇游戲主題時,兒童更傾向于熟知的主題,如娃娃家、超市、醫院等。基于已有經驗,兒童能輕松扮演主題中的角色,以“扮演”為表征方式實現已有經驗的可視化,并在認知層面實現已有經驗的精加工與新經驗的增長。其次,在開展角色游戲時,兒童不局限于單一的主題,他們在與同伴的交往互動中及教師的指導下能實現從一個主題向另一個主題的遷移。這種多主題聯結的角色游戲行為的產生以兒童的已有經驗為支撐,并在此基礎上與新經驗建立聯結,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
2. 空間滿足兒童心理期待
兒童期待的幼兒園角色游戲區布置主要體現在空間劃分、空間裝飾和空間獨立三方面。首先,兒童對角色游戲區空間劃分的需求存在性別差異[7]。男孩更喜歡寬松的空間環境,以便于在開展角色游戲時施展大動作;而女孩更喜歡相對緊密的空間環境,以期獲取游戲時所需的安全感。這種空間結構上的差異源于兒童對角色游戲內容的選擇。其次,兒童對角色游戲區空間裝飾的需求遵循其所處年齡段的審美特點。色彩明亮鮮艷、富有積極情感的環境更能激發兒童游戲的興趣,產生愉悅的游戲體驗。最后,兒童期待的角色游戲區是相對獨立的,兒童喜歡有明顯的物體將角色游戲區與其他游戲區分開但同時又相互關聯,既滿足游戲時不被打擾的沉浸式體驗感,又拓展了游戲內容和活動范圍。
3. 材料符合兒童年齡特點
兒童可以通過操作物體獲得發展,而順利開展游戲是兒童在游戲中獲得發展的前提。適宜的材料能夠為兒童開展角色游戲提供抓手。材料的安全性、豐富性、新穎性、結構性都是影響兒童參與角色游戲的關鍵因素。首先,兒童具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在選擇游戲材料時會選擇較為安全的材料,在操作具有危險因素的材料時會格外小心。其次,兒童具有探究的欲望,豐富而有層次的材料能夠激發兒童游戲的興趣,多樣化的材料可以促使兒童主動地參與游戲,進行探究。再次,從兒童美感發展的特點來看,色彩鮮艷的材料對兒童的吸引力更強,如紅色的假發、藍色的帽子等。最后,兒童更喜歡結構性低的材料。兒童在面對低結構材料時,能夠依據個人認知水平與需要,實現一物多用,享受游戲帶來的愉悅。
三、兒童視角下幼兒園角色游戲區環境創設存在的問題
1. 角色游戲區的主題更新周期長
受教師對兒童已有生活經驗理解不全面、不深刻的影響,幼兒園角色游戲區的主題呈現單一且膚淺的現象,教師在創設角色游戲環境時主要局限于娃娃家、超市和醫院等主題,對主題的深化與兒童經驗的遷移欠缺考慮,僅停留于“角色扮演”本身層面而未達到兒童經驗重組與體系化的深度學習的新高度,角色游戲區支持兒童學習的價值不能充分彰顯。契合兒童已有經驗并在最近發展區內高于其已有經驗的角色游戲區主題才能引發兒童的游戲興趣,兒童身心發展迅速,經驗不斷增長,角色游戲區長期不變的主題和材料會使兒童對角色游戲區的興趣逐漸減弱,加劇兒童疏離角色游戲區的可能性。
2. 角色游戲區的空間容納性較小
在角色游戲區的空間布局上,兒童更傾向于寬松自由的游戲空間,這會讓兒童在游戲時有松弛感,獲得與同伴共同參與角色扮演的快樂。幼兒園區域游戲的空間一般都在室內,教師在空間劃分時過于重視空間的邊界感。由于整個區域的劃分要兼顧角色區、建構區以及美工區等,教師一般會利用柜子將活動室的空閑位置劃分成不同的區域供兒童游戲,因而幼兒園角色游戲區的空間一般較小。較小的游戲空間可容納的兒童數量有限,兒童游戲的意愿度和體驗感也隨之受到影響。空間過于狹小、擁擠會讓兒童感到受限制,導致因游戲帶來的愉悅感和游戲中同伴互動交往的快樂感也被限制。
3. 角色游戲區的材料適宜性不足
材料是兒童角色游戲的物質條件之一,材料的數量、結構性和層次性等因素都會影響兒童角色游戲的質量。在游戲材料的數量上,有的教師在角色區投放的材料過少,限制了兒童角色游戲的主題,也限制了兒童進行以物代物的轉化,不利于兒童在角色游戲中充分發掘各方面的潛能;有的教師為了美觀,在角色游戲區投放過多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兒童的注意力,影響兒童游戲的專注度。在材料的結構性上,有的教師投放的材料結構性太強,材料的玩法太少,而低結構的材料更受兒童青睞。在材料的層次性上,教師容易將一個主題所需的所有材料一次性投放在角色游戲區而不加以適時引導,導致材料未能充分發揮作用。
4. 角色游戲區創設忽視兒童自主權
《兒童權利公約》提出,兒童有權利對影響其本人的一切事項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并參與其中。兒童是游戲的主體,創設兒童需要的角色游戲區是教師環境創設勞動的最終落腳點,然而在創設角色游戲區時,有的教師立足成人視角,將美觀作為主要出發點,忽視兒童的意見和參與。首先,在選擇游戲主題時,教師以自身或他人的經驗為依據,缺乏與兒童溝通,忽視兒童的意見。其次,在制作與投放材料時,教師因兒童的動作不夠靈活,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而剝奪他們的參與權。最后,在更換或深化游戲主題時,教師以自身對兒童的片面觀察為依據而全程包辦,兒童環境創設的自主權被忽視。兒童被動地接受完全由教師創設的角色游戲區,主體地位被弱化甚至被代替,游戲動機未能充分激發,兒童也因此錯失了更多的游戲體驗和身心發展機會。
四、解決兒童視角下幼兒園角色游戲區環境創設問題的策略
1. 關注兒童經驗增長,及時深化游戲主題
兒童經驗的增長主要體現為身體、認知、語言、情感以及社會性等方面的逐漸發展。身體的發展使兒童在游戲中可以輕松地做出精細的動作,認知的發展使兒童的思維更加開闊,語言的發展使兒童與同伴順利地交流,情感的發展使兒童的游戲體驗更加豐富,社會性的發展使兒童更好地理解游戲的規則。基于以上經驗的發展,兒童在角色游戲中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主題是自己熟悉的,哪些材料可以實現以物代物,哪些行為符合角色期待。因此,教師要關注兒童經驗增長,并將此作為深化角色游戲區主題的現實依據。
兒童對角色游戲區主題感興趣是參與角色游戲的必要前提,而兒童的興趣與已有經驗相關聯。首先,教師在確定角色游戲主題時,應該與兒童的經驗與興趣契合。教師要善于觀察兒童,了解兒童的已有經驗,捕捉兒童的興趣點,根據兒童的經驗與興趣及時生成角色游戲主題。其次,隨著兒童經驗的增長,兒童的興趣容易隨之轉移,教師可以基于現有主題生發新的主題或者深化原有主題,在原有主題的基礎上增加新的游戲任務與游戲材料,維持兒童持續開展角色游戲的動機,引導兒童深度學習。例如,兒童對“超市”這一主題感興趣并積極地參與售貨員等角色扮演,隨著經驗的增長,兒童可能對“超市”這個大的主題興趣減弱,教師可以嘗試從“超市”這一大主題中分化出小主題,如“有趣的貨幣”“小小理貨員”等,以此引發兒童深度學習。
2. 滿足兒童游戲需求,合理劃分游戲空間
兒童是獨立的個體,對游戲環境有獨特的需求,角色游戲區作為支持兒童開展角色游戲的場所,要盡可能在空間上滿足兒童的需求。
在劃分室內游戲空間時,教師應同時考慮現有的空間大小與兒童的現實需求,盡可能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一方面,教師要對活動室的整體空間有全面的了解,明確活動室內不同位置適合的游戲類型,結合幼兒園已有資源和各個區域游戲的特點,從整體出發,充分利用室內空間與公共區域創設兒童喜歡的游戲區;另一方面,教師應考慮不同兒童對角色游戲區的需求,注重兒童的觀點與參與。角色游戲主題所需空間較大時,教師應盡量協調各種影響因素,以滿足兒童的需求,支持兒童的游戲意愿。如“超市”“餐廳”等游戲主題需要的空間較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區、后門及走廊擴大角色游戲區的空間;而“娃娃家”等游戲主題對空間需求較小,教師可以利用活動室拐角、搭建小帳篷等方式滿足兒童的需求。
3. 立足兒童發展水平,科學投放游戲材料
于冬青教授指出,幼兒園班級環境的價值往往通過兒童對材料的利用實現,材料的可利用程度也是評價環境的重要指標[8]。從某種意義來看,幼兒園角色游戲區游戲材料的投放反映著角色游戲區環境創設的質量。因此,角色游戲區的材料不僅要基于兒童現有發展水平,以喚醒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還應該考慮影響兒童游戲興趣的材料的結構性與豐富性等因素。
兒童視角下角色游戲區的材料應立足兒童的發展水平,兒童可以通過實踐與觀察的途徑,獲得發展并形成對事物的認識,從而熟練扮演角色游戲中的角色。首先,教師要根據兒童的期望與角色游戲主題的需求投放材料,注重兒童期望,與兒童共同參與材料的選擇和制作。其次,低結構的材料可以實現一物多用,兒童在角色游戲區借助低結構的材料可以實現多種角色的表征,發揮材料的最大價值。如掃把在兒童觀角色游戲中可以轉換為飛船、吉他等。最后,兒童的興趣易轉移,難以對一個主題的角色游戲長期保持興趣,教師要及時發現兒童在現有主題游戲中萌生的興趣點,豐富而有層次地投放材料,避免一次性將所有材料投放到角色游戲區。
4. 傾聽兒童內心聲音,鼓勵兒童表達多樣化
傾聽兒童的心聲不僅是尊重兒童權利的需要,更是提高兒童生活質量的必然訴求[9]。教師通過與兒童的交流可以直接了解兒童的內心想法,繼而站在兒童的立場思考與解決問題。兒童發展的差異性表明同一年齡階段兒童的語言發展水平不在同一水平線,有的兒童善于用語言表達自己,有的兒童不善言辭,習慣采取其他方式表達自己。不善于用語言直接表達的兒童,其內心的想法更應該被教師關注。教師只有理解兒童的不同表征形式,才能立足兒童視角創設與反思角色游戲區。
教師作為兒童心聲的傾聽者,首先要對兒童的語言表達方式具有高度敏感性,對兒童的觀點做啟發性地回應,理解不善言辭的兒童在某種情境中行動背后表達的含義。其次,教師要鼓勵兒童用多種表征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口語表達的含義是有限的,繪畫、建構等亦是反映兒童內心想法的重要途徑。最后,教師還要引導兒童用語言表達作品中的內容,兒童作品中表達的情感和觀點通過語言能夠被教師深度理解。傾聽兒童的聲音,可以使兒童參與創設自己喜歡的角色游戲區環境,同時教師可以從兒童的想法中受到啟發,突破角色游戲區環境創設的思維定式。
5. 重視兒童深度參與,尊重兒童自主權
《兒童權利公約》使兒童作為權利主體擁有參與權的觀念在國際法層面得到了認可。兒童是權利的主體,是環境創設的主人。在創設角色游戲區環境時,教師要側重支持和引導,讓兒童參與環境創設的過程才是每個教師應有的理念。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提出要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眼睛、嘴、時間和空間。兒童參與環境的創設,一方面使得“六大解放”的實現成為可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教師的工作量,助推幼兒教師向研究型教師轉變。
兒童是有潛力的,需要教師充分挖掘。實現兒童參與角色區環境的創設,教師要弱化自己的權威,放手讓兒童做才是關鍵。教師應相信兒童有能力完成力所能及的事,給予兒童參與環境創設的機會。例如,兒童通過投票的方式參與主題的選定;通過“兒童會議”的方式參與材料的投放;通過繪畫、積木與手工的形式實現材料的制作;在角色扮演時教師可以參與兒童的游戲,引導兒童從現有的角色游戲轉向更深度的學習。
總之,幼兒園角色游戲區環境創設的主題選擇與深化、空間劃分與布置、材料制作與投放都應立足兒童,回歸兒童立場。教師作為兒童發展的啟發者、引導者與觀察者,更應立足兒童視角審視自己的角色定位,傾聽兒童的聲音,重視兒童的參與,充分尊重兒童,共同構建能夠支持兒童進行游戲、生活、學習等多重價值的角色游戲區。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9.
[2] 丁海東.幼兒園區域環境的游戲性缺失與回歸[J].學前教育研究,2019(12):77-80.
[3] 殷靜.幼兒園班級環境的非準備性[J].學前教育研究,2021(1):93-96.
[4] 王文喬.讓幼兒園環境創建散發場所精神[J].中國教育學刊,2020(8):88-92.
[5] 蔡迎旗,王翌.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教師支持策略研究——以角色游戲為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24(3):115-122.
[6] 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81.
[7] 張琪.基于兒童的視角對角色游戲區物質環境創設的研究[D].長春:吉林外國語大學,2022:23.
[8] 于冬青,管鈺嫦.以兒童發展為中心的班級物質環境創設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8):19-21.
[9] 王小英,陳歡.基于兒童視角的幼兒園物質環境質量評價[J].學前教育研究,2016(1):19-29.
(作者單位:寧夏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