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芬



實施高質量的學前教育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而體現教師專業能力的重要突破口是對幼兒的觀察與識別,即立于“兒童發展優先”的視角,看見幼兒的學習、捕捉幼兒發展的契機。筆者所在園所通過追蹤式“觀 ”的循環路徑、習題式“研”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研模式,促進教師觀察與識別能力的提升。
本文以中班幼兒選擇騎行區減速帶材料的探究故事為例,闡述教師從幼兒萌發的游戲想法(觀察),捕捉幼兒在游戲中的不斷嘗試和探索的行為表現(調整),分析幼兒發展內在需求(支持)的“習題式”研討行動,促進師幼雙維度的發展。
一、深入實踐剖析,直擊教研內核
1. 初研:觀察,捕捉幼兒的發展契機
騎行游戲開始,幼兒們拿欄桿、錐子擺設“公路”,不一會兒道路就初現雛形。幼兒們通過投票選承承當交警,其他幼兒騎上平衡車在“公路”上飛馳。這時承承說道:“紅燈紅燈!快停下來!”可是由于平衡車速度快,幼兒們沖過了紅燈。承承對當當說:“你的速度太快了,停下來呀!”“我們在比賽呢!我已經是最后一名了,滿滿他們比我還要快呢!”話音剛落,“砰”的一聲,咪萌和當當撞到了一起。當當跟咪萌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趕著跟滿滿比賽呢,速度有些快了!”
游戲結束后,教師針對交警提出的“闖紅燈”、車手們提出的“車速太快,剎都剎不住”問題展開了討論。
(1)“思”現場,“研”習題
教師并沒有帶著明確的目的,只是進行無刻意目的的觀察或是單純的興趣驅動觀察。教師的觀察大都基于安全保障與秩序維護的被動注意,觀察的角度過于片面與微觀;游戲中,教師沒有任何的介入和指導;游戲結束后,教師在環視掃描的情況下發現,幼兒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所得發現生活中馬路上會有減速帶,那么幼兒園中可以用相應的輔助材料進行減速,教師決定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由幼兒自己生發問題并解決問題。
習題式教研是理論和實踐案例相結合的教研模式,它通過日常中普遍的選擇、判斷、簡答、分析等題型,圍繞教研中心開展循序漸進的教研過程。
(2)“學”理論,“追”兒童
在本次教研中,教師通過“學”理論去“追”兒童游戲現場,基本掌握了觀察的方法:①我想怎么看—選擇觀察的方法。兒童游戲觀察常用三種具體方法:檢核表、評分量表及軼事記錄法,對其進行前期了解和運用。②我想看什么—明確游戲中想觀察的對象或者事件的目標。除偶發性事件外,剩余的常態性(帶有目標)觀察不是隨意定的,而是根據前一次幼兒的游戲來確定;每一次游戲結束后,教師應該在心中基本確定下一次游戲觀察的重點。③我借助什么工具記錄—選擇更加適合本次游戲的工具,文本、視頻、照片等。下一階段,什么樣的材料是合適的呢?減速帶有哪些特征?這一系列問題都考驗著教師后續游戲評價的能力,讓我們再度走進幼兒游戲現場。
2. 追研:識別,追蹤幼兒的游戲水平
在第二次騎行游戲結束后,幼兒們對幼兒園里可以當作減速帶的材料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與投票。
小恩說:“我覺得減速帶應該用重一點的東西進行代替,不然就會被我們踢飛的。”
安安說:“那我們拓展營里的長木條就可以啊!很重的我一個人都搬不動。”
小寶說:“建構區的長木條板子也行啊!”……? ?幼兒們對于減速帶這一事物有很多想法,想到了許多可以替代減速帶的材料。幼兒們自主選出最適合當減速帶的材料。
(1)“合”背后,“創”習題
本次觀察教師是有目的的,并在游戲開始17分鐘左右,發現了幼兒們的一些探索行為,重點關注幼兒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次我們以“幼兒”和“教師”兩個背點觀察和分析游戲中幼兒的能力發展和教師的幕后支持。
基于上次中班段的小教研,本次大教研根據前期對游戲的了解進行了習題的創生。
(2) “相”辯論,“懂”幼兒
這一次研討群體由中班段教師拓展到了園級大教研。了解情況后,教師們圍繞“你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想做些什么”進行習題式的問題研討。教師A認為,幼兒對材料的選擇和嘗試很感興趣,能夠在游戲中看到幼兒專注的表情。教師B認為,教師在本次游戲中能夠捕捉到幼兒“減速帶”這個觀察點很有價值,教師也能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和判斷,已經能看懂幼兒的游戲。教師C所在的組對教研活動進行了整體反思和梳理,形成完整性的“游戲故事”記錄。教師C在記錄的同時對觀察的內容進行了分析和總結,解讀幼兒背后的經驗與情感的轉變,不但提高了觀察與識別的專業性,而且加強了對幼兒發展的深度剖析能力。
幼兒的每一個行為細節都隱藏著發展的秘密,有的是共有的,有的則具有個別特征。理解他們的行為,并進行引導,需要教師科學地觀察、專業地解讀。
3. 深研:支持,發展教師的專業能力
為滿足幼兒在游戲中的挑戰欲望,教師在第二天戶外活動時開始了新的探索,對幼兒的行動進行記錄。
(1)“享”成果,“共” 參與
幼兒通過探索實驗發現不同的材料存在不同的問題。幼兒用不同的材料做減速帶,根據材料的特征進行了簡單的比較,最后發現,長木板最合適用來當減速帶,但是容易移動。
“支持”是觀察與識別的目的,是促進幼兒發展的關鍵。前期班級的三位教師結合幼兒的需求,以討論、投票、探索等支持幼兒的游戲發展,本次我們將幼兒請進教研現場,看看游戲中的自己,談談游戲后的感受,教師也通過該環節對幼兒的發展行為進行更全面、系統的觀察和指導,充分發動每一位教師從游戲中來,到游戲中去的培養意識。
(2)“憶”過程,“共”發展
教師A能夠根據觀察的情況,運用幼兒發展理論,分析與綜合幼兒當下的發展水平及行為特點。教師B所在的教師組能夠統計與分析觀察數據。教師C能夠運用專業知識,準確地解釋觀察數據。教師D(幼兒所在班級的教師)能夠通過觀察、評估,調整內容、方式等,支持和指導幼兒的發展與學習,最終能夠根據觀察實施效果,調整觀察策略。
三次教研活動下來,教師已形成“觀察—識別—支持”的觀察經典范式。
二、多元研討,提升教師觀察力
在幼兒游戲、教師教研中,教師經歷了三大轉向:從“促進幼兒發展”轉向“發現幼兒發展”,從“埋頭實踐”轉向“反思學習性實踐”,從“走近游戲現場”轉向“走進游戲內核”,促進了教師在游戲中觀察、識別、支持的三大能力點發展。
1. 促觀察力,準備捕捉幼兒游戲行為
觀察評估給教師的工作插上了翅膀,而教研是扇動它有效的方式之一。它讓教師從“看見兒童”到“看見兒童的發展”,實現自身專業能力的發展。教師雖然一開始未必擁有深厚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豐富的專業經驗,但應該擁有善于發現的眼睛和善于反思的頭腦;教師的觀察不再是著急干預和引導幼兒,而是靜下心來分析幼兒與材料的互動,發現幼兒身上的閃光點。愿意走近幼兒,和幼兒共同生活和游戲,教師也能在這一過程中享受工作的樂趣,收獲專業成長。
2. 促識別力,深入分析問題行為成因
對于本次游戲的三次跟進,教師的持續性觀察不僅僅是發現幼兒的“哇時刻”,更重要的是通過觀察了解幼兒的能力、經驗、興趣與需求;教師的觀察也不再只停留于“提建議”,而是能真正引發反思與改變現狀(支持發展)的愿望,進而嘗試把最具有可行性的建議付諸實踐,最終從看到幼兒的發展軌跡中助力教師的專業識別能力提升。
3. 促支持力,理論結合實踐支持幼兒
教研活動的深度參與不僅體現在教師行為上的加入,更體現在教師情感、思想層面的互動、交流上。對幼兒和幼兒的行為進行實踐與理論視角的雙重解構,最終在一次次的觀察、識別的過程中,捕捉契機、多元支持、智慧引領。
一所幼兒園教育質量的高低由教師專業素養的高低決定。因此,幼兒園必須調動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主動性,通過教研活動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這就需要幼兒園不斷創新教研活動形式,而“習題式”教研正是我們當下正在嘗試的新教研模式,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使其更有生命力、吸引力,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幼兒園的一日活動,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綠都南秀幼兒園)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