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
長期以來,教師大都對作業的功能和價值缺乏充分認識,對作業設計不夠重視,很少考慮為什么要設計這項作業以及這項作業要達到什么目的、檢測哪些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布置作業比較隨意。“雙減”背景下,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必須對作業進行說明和論證,在給作業減“量”的同時,更要注意提高作業設計的“質”。教師要優化課內作業,發揮智育與德育效果;注重課內外作業的整合,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精神;創新課外作業,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同時,作業內容設計要科學,數量與難度要合理、分層,反饋要及時、具體。
筆者組織本校英語教師學習“雙減”政策,對高中英語作業設計和實施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多方面的探索實踐。
一、高中英語作業設計和實施上存在的問題
1. 懶惰的“統統一樣”
“統統一樣”缺少了“人情味”。“統統一樣”自然缺乏作業內容與難度設計的層次性與差異性。由于分層設計和檢查會勞心費神搭工夫,會占用課上課下寶貴的時間,很多教師習慣性地選擇“大鍋飯”式的作業,沒有“私人定制”,無法滿足“個性化體驗”,多數學生的作業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學生能力與水平無法獲得進一步提升,對作業的熱情和信心也被無情地抹殺了。
2. 分數的“多占多得”
“多多益善”缺少了“趣味”。由于客觀存在的以成績高低論英雄的考評機制,很多教師認為素養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成效的,需要的等待期太長,相比之下,還是多做多練能讓成績提升得更快一些,于是,大量的題庫就招呼上了。師生都浸泡在無邊無際的題海中,方向不明,疲憊不堪。練習題沒有經過充分地篩選、優化,直接被“拿來”,導致學生課下“高耗低效”。
3. 貧瘠的“情境創設”
沒有“情境創設”就缺少了“生活味”。部分教師只做到了課堂教學“情境化”,而忽視了作業亦應如此。沒有了真實的情境,學生看不到作業的實際價值,很難認真完成,進而導致其創新思維得不到培養,能力得不到遷移,興趣得不到激發,自我價值無從實現,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無法生成。
4. 逾期的“評價反饋”
“過期的”評價缺少了“滋味”。由于某些原因,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反饋會出現拖拉或走過場的情況。不及時的信號會直接發送給學生,導致他們對作業的懈怠、不認真。教師沒有及時批閱,就不能在第一時間獲取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的調整和修補,作業就失去了它的時效性和監測功能。
二、優化高中英語作業的設計與實施
1. 優化課內作業,發揮其智育與德育效果
現行外研社版英語教材每冊有六個單元,每兩個單元是一個大的主題語境,分別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和“人與自然”。在基于大概念的單元整體教學中,每個單元的文本又以話題形式貫穿與組合起來,倘若對單元進行必要的整合與優化,便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智育與德育的共同發展。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實施建議部分指出:“單元是承載主題意義的基本單位,……單元教學目標要以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宗旨,圍繞主題語境整體設計學習活動。教師要認真分析單元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學習需求,確定教學重點,統籌安排教學,在教學活動中拓展主題意義。”教師要從課程內容視角,研讀單元整體內容,提煉單元大小觀念并建立關聯,構建單元內容總體框架圖。教師要基于大觀念,在看似各自獨立的語篇內容之間建立聯系,共同指向單元大觀念的建構,形成相對完整的對該主題的認知、價值判斷和行為取向,為學生多方面融合發展繪制藍圖。
例如,外研社版英語教材必修一Unit 5 Into the wild和Unit 6 At one with nature,共同的主題語境為“人與自然”。Unit 5涉及的主題語境內容是人與動物的關系。本單元從介紹英國人飼養寵物的情況開始,依次展現了黑脈金斑蝶的遷徙、中國熊貓出訪荷蘭、與動物有關的英文習語、關于動物園圈養動物的辯論、一次驚心動魄的拍攝經歷、丹頂鶴的基本信息等語篇類型豐富的文章內容,幫助學生了解動物習性、特征等相關知識,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人與動物的關系,最終形成關愛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正確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Unit 6涉及的主題語境內容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本單元從介紹“水上城市”威尼斯面臨的問題開始,分別展現了龍脊梯田的開墾原因及運作原理、天然染料、特殊地理景觀、因紐特人的生活、英國人對花園的熱愛、英國的水果茶及花草茶文化,幫助學生了解人類生活與大自然的相關性—自然環境影響人類生活,人類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提供的生存環境并對自然環境進行適當改造。在學完這兩個單元之后,教師可以把這兩個單元的作業以對照關聯的方式發送給學生。
2. 注重課內外作業的整合,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精神
課內外作業指的是跟本課文本內容相關的作業和拓展作業(后者包括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課內作業是本課內容的再現,課外作業則是本課內容的拓展延伸。所以,要在搭建好的具體任務下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設定好激勵機制,讓學生主動將自己的能力進行有機拓展。例如,外研社版英語教材必修一Unit 6 Understanding ideas中Longji Rice Terraces 一課,跟本課文本內容相關的作業是 “Why do the local people still keep their traditional way of growing rice”,課下的拓展作業是預習“The life styles of Zhuang and Yao ethnic groups”, 復習作業是“In what other ways do people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Give examples”。學生需要獨立思考,查閱資料,相互討論,形成成果,集體展示,教師給予評價。如此,課前、課中與課后的作業整合,從邏輯關聯和布置形式上都加大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張力。
3. 創新課外作業,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
課外作業既要延續課內內容,不跑偏,又要讓學生有新鮮的、特別的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從本課內容的關聯性、延伸性上出發,照顧到“學情”。這樣,課外作業才會有意義,能夠鞏固和提高課堂教學成效,甚至超越預期,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例如,在上完外研社版英語教材選擇性必修一Unit 2 Onwards and upwards的Starting out后,教師可根據文本內容特點及學生已具備的能力,設計“寫給你的一首英語小詩”的課外作業。讓每一個學生根據個人的實際英語水平和喜好,創作自己得意的英文小詩。這樣的作業,不但給了每一個學生表達自己感情的機會,同時也增添了學生在自己能力范圍內用英語做事的可能性。教師的評價要多元化、多角度,給每一個學生搭設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進而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
三、優化高中英語作業的建議
1. “量體裁衣”才是最合適的
作業內容與要求應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針對學生存在的各種差異,精心設計出有區別的作業,如基礎、提高、創新三種不同等級類型的作業。這樣,學生可以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實現自我的縱向提升。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向好和成長的權利,成為自身學習的管理者,成為作業的主人。因材施教的同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分層布置作業的必要性,讓學生不要產生壓力和情緒。優化是一個過程,每個人都要一步一步往上走,努力遇見更好的自己。
2. “精挑細選”才是最好的
教材中的文本內容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教師結合課堂所學內容,鏈接課外聽、說、讀、寫等有效資源。在“互聯網+”這個紛繁復雜的大環境下,教師要“精挑細選”能更有效服務于學生的語料和技術手段。學生的寶貴時間不容被“不假思索”地隨意剝奪。教師更不能把學生逼成去完成茫茫題海的“苦行僧”,題目的“多多益善”不一定奏效。所以,教師既要緊緊抓住網絡大數據帶來的機遇,又要迎接實踐中遇到的各種挑戰,吃透課程標準和教材,選擇適合自己學生的作業任務,以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3. “有情有境”才是最真的
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學會用英語去解決實際問題。英語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的學習方式,讓課堂與社會生活接軌,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教師除了課堂教學要注意情境創設之外,布置作業也應創設合理的情境,尊重時代性、實用性、真實性和交際性。教師只有把握好情境創設的“效”與“度”,才能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發展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把提升核心素養落到實處。
4. “及時反饋”才是最佳的
作業是教學評價方式,可以促進英語學習,改善英語教學,完善課程設計,監控學業質量。作業是教學環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和反饋評價及時到位,對出現問題的補救和下一步教學內容及方式的調整才能及時到位。教師要不吝嗇對學生的褒獎,及時肯定他們的努力付出,使他們體會到被關注的溫度和不斷向好的熱度。不斷地參與、不斷地提升、不斷地收獲都會讓他們樂于挑戰和再攀新高。同時,反饋也可多元化,如師生互動反饋、生生互動反饋和自我反饋等,這樣的反饋對教學能起到更積極、正面的反撥作用,也能促進英語課程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總之,“雙減”背景下的教師更要腳踏實地、仰望星空,課堂上下都做心中有“人”的教育教學。除了教師的高效課堂,作業也要注重形式、數量、難度與趣味性,以真正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作者單位:北京市房山區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