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農村中小學深化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教育活動中,需要堅持黨團隊一體化的全鏈條思路,讓學生在加強黨性鍛煉、發揚革命傳統、弘揚愛國主義和傳承民族精神的過程中,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黨的歷史和時代作用,在學習特色紅色課程、參加校內外實踐和線上線下學習時,堅定理想信念,成長為新時代的有志青年。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紅色教育;黨團隊一體化;教育路徑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廣西少先隊工作專項課題“構建黨團隊一體化傳承紅色基因全鏈條路徑方式研究”(課題編號:2022ZJY2338)。
作者簡介:王帶鑫(1973—),男,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隆林中學。
在“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要以紅色教育為中心,讓學生在理論、實踐學習中繼承、發揚紅色基因。基于教育工作特點,遵循黨建、團建、隊建一體化全鏈條路徑,聚焦偉大建黨精神,讓農村中小學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學知識、練本領。
一、農村中小學要傳承的紅色基因
(一)黨性基因
紅色基因的核心是黨性基因,也是黨保持純潔性與先進性的根本,是農村中小學開展黨團隊一體化德育的理論底蘊和價值內涵。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保證黨性基因的傳承和教育形式多元、多樣,盡量與中小學生的生活和既往學習經驗緊密聯系,讓學生產生聯動體驗。例如,圍繞南寧兵變、百色起義、湘江戰役等革命歷史事件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邀請共青團、少工委等工作人員為學生講解,剖析其中所體現的共產黨人的覺悟。學生通過革命歷史事件感受革命英雄的壯志豪情,再對比當今的幸福生活,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紅色政權的來之不易。
(二)革命傳統基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長的每一段歷程中,都因為有中國共產黨的指引和領導,才使得中華民族完成了華麗的轉變。黨團隊一體化的紅色基因教育路徑中,要讓中小學生從歷史的角度看到革命傳統基因傳承的究竟是怎樣的精神,其在新時代又有哪些升華,從而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比如廣西的革命歷史事件和農民運動,無疑都是中國革命發展歷史上的輝煌一筆,記錄著廣西人民英勇向前的偉大事跡。在紅色基因傳承實踐中,教師就可以圍繞某一人物和時間節點,和學生共同繪制革命路線圖,將革命精神實質與時代發展聯系在一起。
(三)愛國主義基因
愛國主義基因是無數革命戰士愛國主義思想的切實體現,所以在黨團隊一體化的紅色基因教育路徑中,還需要著重進行愛國主義基因的解讀、宣傳和教育,增強農村中小學生的國家認同。比如走進百色起義紀念館、博白縣革命烈士紀念館、龍州起義紀念館,讓學生認真聆聽革命烈士的真實故事,了解館藏背后的英雄事跡,看到每一件革命歷史事件背后人民的主觀能動性,將國家、民族的繁榮興盛與每一位革命先輩為祖國而奮斗的真實行動聯系在一起,給學生帶來更為直觀、形象的刺激。
(四)民族精神基因
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的磨礪,有著深厚的文化和精神積淀,這種積淀也是團結廣大人民群眾不斷進行民族抗爭的根本,是紅色基因的力量來源。所以在農村中小學黨團隊一體化的紅色基因教育路徑中,教師要讓學生從學習身邊的人、事、物,上升到對民族精神基因的傳承。尤其是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要讓學生看到民族精神及其時代價值,在開放、包容的教育教學環境中,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培養民族意識與情懷。
二、黨團隊一體化傳承紅色基因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可行性
黨團隊一體化,本質是符合青少年成長規律的教育、教學、培養組織形式,可以讓學生先經歷少先隊的政治啟蒙,對何為政治性有基本的認知,在此過程中堅定為國家富強而奮斗的理想。到了青少年時期,學生追隨著共青團的腳步,初步明確了為黨奮斗的正確成長路線,以加入黨組織為崇高的愿望,不斷地學習與進取。而黨團隊所呈現的一致化政治邏輯,在歷史演進中形成的連帶性、遞進性人才引導機制,又可以使得中小學的紅色基因傳承有不間斷的思想、組織、隊伍保障。
(二)必要性
傳承紅色基因,是《中共中央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少先隊工作的意見》,以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教育方針,是確保學生在成長道路中有正確取向、有良好道德、有組織觀念的必要途徑。為確保教育方針落地,則必須要走黨團隊一體化的全鏈條路徑,因為紅色教育本就是少先隊、共青團、黨委工作的內在要求,是體現其工作價值的根本。將原有工作與教育教學銜接在一起,不僅能夠豐富工作的載體,更能夠擴充教育的容量。
三、農村中小學黨團隊一體化傳承紅色基因的全鏈條路徑
(一)開發特色紅色課程
在黨委、團委、黨支部、團支部、少先隊組織工作者的共同支持下,學校要積極開發立足于區域教學條件的特色紅色課程,發揮紅色基因的教育價值,讓學生在物質的、非物質的多樣課程中接受系統的、全面的紅色教育。
特色紅色課程包括情境感染類、活動體驗類、精神再現類等課程,旨在讓學生在重現的情境、重走的路線、重講的故事中汲取紅色基因的養分。比如情境感染類的課程,教師要以重現革命情景為主線,利用參觀、展覽,讓學生走進紀念場館、陵園、遺址,直接感受不同的革命歷史,看到革命年代的艱苦生活,引導學生遵循歷史痕跡,將看到的、聽到的,變為思考到的、學習到的。為強化學生的感受,尤其是讓小學生將直觀印象升級為抽象認知,學校應積極協調各方資源,邀請有較好歷史講解能力、語言組織能力的黨委或團委工作人員,配合教師進行輔助講解與延伸,側重于歷史與現實的交叉融合。必要時,可以由黨委協調,邀請紅色教育方面的社會專家、學者,確保學生聽得懂、記得牢[1]。
而活動體驗類的課程,可以重走革命路為主,由共青團、少先隊等組織發起活動,重走曾經的抗戰之路,切實讓學生感受到抗戰時期戰爭條件之艱苦、生活條件之艱辛。面對困難,學生在挑戰困難的過程中,更能切實理解革命戰士的理想信念,也更容易被其堅定的革命選擇所觸動。在設計路線時,少先隊輔導員、團支部干部可與學校、教師溝通,了解班級學生的身體素質,使路線對學生來說既有一定的難度,又不會讓學生產生過多的疲憊感。路線要盡量串聯起一兩個革命文化地點,形成追憶紅色歷史的學習、成長氛圍。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輔導人員要巧妙融入革命戰士的日常生活故事,引發學生的共鳴和感受[2]。
(二)引導學科教育滲透
中小學生的主要學習內容是各學科課程,發揮好這些課程的既有教育作用,融入紅色基因,打造“雙師型”課堂,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接受紅色教育引導,更全面地理解革命傳統和民族精神。
比如,小學語文教材中就編入了許多與革命歷史相關的素材,在講解《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等文章時,教師可以通過“邀請一位新朋友”的方式,與黨團隊一體化建設小組的成員共同完成講解式的教學活動。教師先利用視頻導入文章,然后向學生提問:“大家猜一猜這是哪一段歷史時期,這一歷史事件將會如何發展?”在學生給出答案之后,教師再拋磚引玉:“這一歷史事件是否真如大家預料的那樣?現在我們邀請一位老師,給我們講一段生動的革命故事。”輔導教師再從事件背景、革命環境、革命形勢切入文章中涉及的人物、故事。同時,多媒體上可隨之展示真實的歷史圖片資料,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接觸歷史,引發心中的共鳴,強化情感認同[3]。
又如,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圍繞某一革命主題的歌曲進行延伸,組織紅色歌曲學唱活動。教師可以先播放與歌曲相關的影視作品,展示文獻資料,再和學生一起讀歌詞,逐字逐句解析歌詞所呈現的畫面,讓學生與歌曲達成情感聯系。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準備革命時期的服裝,讓學生為歌曲伴舞。學生將會帶入自己對歌曲的理解,滿懷理想信念地完成演出活動。
(三)建設校內外實踐基地
紅色基因是在革命歷史中形成、積淀的,學生的思想意識也需要通過實踐行動進行升華,所以要在黨團隊的指導下建設校內外實踐基地,充分實現教育融合,打通教育鏈條。
校內實踐基地可以是有形的或無形的。無形是指以活動形式為延展,比如組織團旗、隊旗的交接活動,學生代表身著紅裝,完成與其他隊員、團員的授旗、交旗。通過鋪墊的學習內容、嚴肅的活動氛圍,提升學生的紅色學習主體責任感與意識。有形則是指以特定的活動場所為媒介,打造主題紅色學習環境,比如開辟校園“四史”學習陣地,邀請黨委工作人員、黨史研究人員進校園,對學生進行主題教育和培訓,用學生能夠聽得懂的話,講好黨的精神、黨的優良傳統,以及入黨對于個體的意義。也可以建立專門的革命主題閱讀室,邀請團支部、少先隊組織的工作人員帶領團員、少先隊員共同閱讀刊物、報紙等,學習課外資料,了解革命知識。再通過“我來講故事”“我是小小宣傳員”活動,分享知識[4]。
校外實踐基地則需要黨委、團委工作人員同心協力,積極開發和對接社會資源,利用舊址舊跡、博物館、紀念館等,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紅色學習空間。比如在國家公祭日等有特殊歷史意義的節日,組織學生到當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加緬懷先烈的活動,有針對性地讓學生了解某一特殊的革命時期,讓學生銘記歷史,不忘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或者經過前期的充分調研,組織農村中小學研學旅行活動,比如隆林至百色的紅色旅游線路,就可以根據中小學生的學習安排進行調整,從隆林各族自治縣革命烈士陵園出發,途經百色起義紀念園,直至位于百色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部舊址。團委、少先隊和教師可以提前組織學生搜集資料,了解該段路線上發生了哪些革命故事、有哪些革命英烈,并在旅途中通過故事分享、共唱紅色歌曲等方式運用這些資料。在參觀完某處紀念館之后,教師可預留出休息和學習討論的時間,更好地利用契機,深化學生的革命情感。
(四)打通線上線下教育通路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網絡在紅色教育中也發揮出重要作用。
其一,教師可以創造性地開發一系列網絡課程,讓學生可以學習、使用到有趣的、有價值的紅色資源。比如在國慶節等特殊的教育時間段開展網絡教育,邀請社區黨支部成員、家長黨員、少先隊輔導員,共同在網絡上解讀某一紅色刊物、紅色文章,給學生答疑解惑。或者開發共青團、少先隊的網站,豐富其中的紅色教育板塊,成立網絡名師、名輔導員工作室,打造傳承紅色基因的精品課程,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選擇其中的某一部分進行自學與提高。
其二,教師要發揮新媒體的宣傳教育作用,開辟網絡紅色教育陣地。各級各類學校要與少工委、團支部、黨支部進行合作,打造微博、微信、視頻號教育矩陣,及時發布紅色教育課件、宣傳資料,發起線上話題討論活動。
(五)民族文化教育與紅色教育相互融合
民族文化教育與紅色教育相互融合是傳承紅色基因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們要讓民族文化與紅色文化深度融合。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地方民族文化,將地方民族文化與紅色文化有效整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比如筆者所在學校將紅色文化與隆林各族自治縣的苗族文化有效融合起來,把中小學生每天的早操和課間操改成全校師生一起邊聽紅色歌曲,一邊跳苗族蘆笙舞蹈,這樣可以讓師生共同受到紅色教育,又可以讓地方的苗族文化得到有效傳承,同時達到了鍛煉的目的。
四、構建黨團隊一體化傳承紅色基因全鏈條路徑的保障
發揮以上全鏈條路徑的作用,還需要有包括組織、人員、技術在內的完善保障機制。比如要建設紅色輔導員隊伍,選派優秀的黨員、團員、教師加入其中,通過其較高的政治覺悟、較好的職業理想和信念對中小學生的成長進行熏陶。同時,要完善黨建帶團建、隊建的基本工作機制,黨委要從實際出發,協調人才、項目、資金,加強與團委、團支部、少先隊的積極合作與聯系,為黨團隊一體化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確保紅色教育可以在大格局之下成為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結語
共建傳承紅色基因的教育大平臺,是確保中小學生素質成長的必要路徑,是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的關鍵方法。各級黨委、團委、少先隊、少工委要積極協作,在國家政策的指導、支持下,與學校、教師通力合作,打造更為系統的課內外、校內外紅色教育陣地,發揮自身的工作和專業優勢,擴大紅色基因的社會影響。
[參考文獻]
王獻甫.先鋒工程鑄魂育人? 學校“黨團隊一體化育人”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基礎教育論壇,2021(20):6-7.
鐘良.黨團隊“六個一體化”建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J].中國共青團,2020(6):71-73.
房炳云.傳承紅色基因,吹響新時代號角: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大興實驗學校黨團隊工作一體化育人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9):47-48,65.
黃曼君,馮碧燕.黨團隊一體化,打造傳承紅色基因全鏈條[J].中國德育,2022(2):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