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婧
在開展幼兒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基于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特點設計教育教學活動,以更好地滿足幼兒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同時,教師需要深化學前教育改革,從本質上提高幼兒園的教育質量,以保障各類活動的高效開展。基于此,筆者對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進行了具體的分析,以期優化教育教學活動設計,促進幼兒之間的互動和交流,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助力。
一、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概述
(一)教學活動
幼兒園教學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教師計劃、設計并組織實施的專門活動,是教師正式指導的活動。在幼兒園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應充分重視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以參與者、輔助者的身份開展活動,不能主導或決定幼兒的活動行為。同時,由于幼兒的身心發展不成熟,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幼兒更好地開展活動,教師應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開展活動,并結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內容,以靈活的活動組織形式對幼兒進行全面的教育。
(二)生活活動
生活活動是幼兒在園活動的關鍵組成部分,包括入園、進餐、午睡、盥洗、如廁、離園等。這些活動與幼兒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幫助幼兒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因此,教師需要基于幼兒的實際情況和相關的培養要求,精心設計生活活動,以達到最佳的培養效果,幫助幼兒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為幼兒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三)游戲活動
游戲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教師以游戲的形式組織開展各項活動,可以激發幼兒的興趣,促使幼兒積極參與其中并主動學習,從而使幼兒動作技能、語言能力、創造力、想象力等方面獲得發展。在游戲中,幼兒能夠釋放天性,自由地感知人與環境的關系,進而實現身心健康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游戲都有助于幼兒的成長,教師需要引導幼兒在游戲過程中作出恰當選擇,以充分發揮游戲的教育價值。
二、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一)教學活動的設計
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的,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為幼兒設計適合他們的教學活動。例如,在組織幼兒認識圖形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教學活動:先將幼兒分成不同的小組,再給他們分發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等不同形狀的卡片,引導幼兒近距離觀察,最后讓幼兒說出各個圖形的特點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加深幼兒對每種圖形的印象,增強教學活動的效果。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應結合幼兒園中的現有器材、教學場地,根據幼兒的興趣特點和認知水平,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各樣的趣味游戲活動,并合理劃分游戲區域,以充分發揮游戲的教育價值,讓幼兒獲得更好的發展。
例如,在健康領域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幼兒確定活動的范圍,讓幼兒自由選擇跳繩、鉆爬、走平衡木、拍球等活動。此外,教師還可以收集繩子、碎布、紙盒、罐頭瓶等生活材料,引導幼兒制作沙包、滾筒等游戲道具,并帶領幼兒開展相關的體育活動。
又如,教師可以借助《小馬過河》這一繪本組織語言類的教學活動,引導幼兒扮演繪本中的角色,合作演繹故事內容,以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傾聽能力,增強幼兒的合作意識。
再如,教師可以開展歌唱活動,引導幼兒學唱《小跳蛙》《小毛驢》《拔蘿卜》《小螺號》等兒歌,并配上合適的舞蹈動作,以鍛煉幼兒語言能力,提高他們身體的協調性。
此外,德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設計并開展貼近幼兒生活的德育活動。例如,教師可以“感恩父母”為主題開展德育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先詢問幼兒“在家時你們都會幫爸爸媽媽做什么事”,隨機選擇幾名幼兒回答,并為他們播放相關的動畫教育短片,展示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為幼兒做的事情。接著,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出“是誰每天給你們做好吃的”“你們生病時是誰送你們去醫院的”等問題,讓幼兒回憶父母為自己做的事情,感受父母對自己深沉的愛。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說出自己想對父母說的話,讓他們回家之后主動表達對父母的愛,并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二)生活活動的設計
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教師應基于幼兒的生活經驗優化生活活動的設計,在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引導幼兒,鼓勵幼兒嘗試自理自立,以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為幼兒后續的學習與生活奠定基礎。
例如,部分幼兒在吃飯時常會把湯灑出來,這不僅會影響進餐,還可能燙傷手臂,影響幼兒的健康。對此,教師需要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和調查,深入了解其原因,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措施,盡量避免這類問題的出現。
筆者發現,出現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幼兒的年齡普遍較小,他們在進食時容易出現手部不協調、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此外,部分家長對幼兒較為溺愛,使得幼兒獨立飲食的機會比較少,生活自理能力難以提高。對此,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設計并開展生活活動,如與幼兒進行談話,讓他們觀看圖片,引導他們思考灑湯的原因。教師也可以開展“娃娃家”游戲,借此讓幼兒了解在進餐時應如何做才能保證湯不灑出來,并為他們演示正確的動作,以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游戲活動的設計
幼兒園游戲活動的種類豐富多樣,筆者以親子活動為例,談談教師如何設計并開展游戲活動。在開展親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為家長提供教育指導,增強家長的教育能力,鼓勵家長為幼兒創設自由游戲和認知事物的環境,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發展。
例如,在開展有關傳統文化的親子活動時,教師可以打造家園互動平臺,借助家長座談會宣傳對幼兒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利用“傳統節日專欄”介紹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并以此為契機開展豐富多樣的親子游戲活動。教師還可以針對幼兒的實際狀況,利用“家庭直連通”“家園聯系欄”“家庭信箱”等形式,建立家園間交流信息的平臺。
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填寫調查表、自主登記、網絡交流等形式,鼓勵家長填寫在各種節日活動中可提供的資源。之后,教師可以梳理數據,甄選出有意義、有實效性的數據作為資源信息,分別融入不同節日活動的策劃當中,讓家長與幼兒一起參與活動,體驗濃厚的節日氛圍。
此外,幼兒園可以舉辦有關民俗文化的親子活動,鼓勵家長與幼兒一起感受民俗文化的內涵,讓家長見證幼兒在園的良好表現,以增進家長和幼兒之間的感情,拓寬幼兒的知識面。
(四)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法
開展活動評價
活動評價是教育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重視活動評價。結合自身的教育實踐,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開展活動評價。
1.觀察記錄評價。在評價幼兒教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觀察并記錄幼兒在活動中的具體表現,根據幼兒的發展目標開展科學合理的評價。當前,表現性評價是較為基礎的評價方式,在應用表現性評價時,教師需要使用觀察、記錄等方式,收集幼兒能做什么、如何做的相關資料,并在活動過程中了解每名幼兒的需求和能力。教師可以使用行為檢核的方式對幼兒進行觀察,即將觀察的項目預先列出來,然后根據幼兒的行為進行檢查,看其行為表現的等級,并在相關項目上做好標記。教師還可以通過照相、攝像、錄音等方式記錄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最為真實的情況,并對記錄下來的結果進行評價和分析。在評價環節中,教師需要使用描述性的語言評價幼兒的行為,讓幼兒正確認識并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獲得成長。
教師利用觀察記錄評價的方式,能夠在幼兒活動過程中發現幼兒在行為上存在的問題,并指導幼兒改正,這有助于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2.作品分析評價。在幼兒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合理使用作品分析評價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成長軌跡。在應用這一評價方法時,教師要基于主題探究活動,收集幼兒的作品,了解幼兒的學習情況。幼兒的作品包括幼兒的日記、畫作等,教師將它們收集起來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兒的整個變化過程,明白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弱點和長處。
在主題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幼兒設置制作美工作品的任務,并對其作品進行科學評價,以通過幼兒的作品了解與幼兒智能發展相關的信息,從而更好地推動幼兒的發展。教師還可以結合一些相關主題,為幼兒設計學習單,讓幼兒通過繪畫的方式強化對主題活動的理解,并就幼兒的繪畫作品展開評價,以更好地促進幼兒的成長。
3.個案研究評價。評價幼兒教育教學活動的方式還有個案研究法,這一方法有助于幼兒的成長和進步。在日常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某一時間段特別關注一些幼兒,記錄這些幼兒在這一時間段的活動表現和言行舉止,以反映出幼兒的智能特征及幼兒在學習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將個案研究的方式延伸至整體教育,對幼兒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以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結語
在現階段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應重視教學活動的設計,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在教學活動、生活活動和游戲活動中落實教育的本質要求,抓住教育契機。教師還應結合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評價,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對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評價,以推進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高效實施,幫助幼兒更好地成長。
(作者單位:大方縣恒大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