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燦騰·廣汽乘用車有限公司
汽車消費按傳統屬于大宗消費,汽車的使用壽命正常也能達到十年以上數十萬公里的里程。但是,今天正處于汽車工業飛速發展的時代,智能代、電氣化是當今汽車發展的趨勢,推動汽車產品快速更新迭代,智能輔助駕駛、車機系統像手機系統一樣快速更新升級,更快、更智能的需求又推動硬件(芯片、傳感器等)不斷更新提供性能支持。所以,在某種層面上,汽車正在向快速消費品轉變,汽車傳統的機械屬性弱化,電子屬性不斷加強。
快速的更新換代催生激烈的市場競爭,最近幾年汽車換代的周期一般是五年,整車開發的周期一般是36 個月以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汽車換代周期三年也不足為奇,那相應的整車開發周期也會大幅縮短,未來24 個月的周期可能會成為常態化。
沖壓作為整車傳統四大工藝之一,新車型模具的開發周期是最長的,是整車開發的關鍵路徑之一。在新的行業需求條件下,必將逐漸縮短開發周期。本文將對如何縮短汽車沖壓模具開發周期展開探討。
沖壓模具開發過程,一般劃分為設計、制造、調試等三個階段。設計階段包含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早期的同步工程(SE),與造型開發、車身開發同步推進,基于質量、成本、日程(一般稱QCD)綜合最優原則,分析產品的工藝性,提出產品改善問題點;第二部分為產品樣車數據發布后的模具工藝和結構設計。設計完成后進入制造階段,首先進行模具鑄造,鑄件完成后根據圖紙進行加工和裝配,裝配完成上機動作排除干涉后交付調試。模具調試一般分為廠外調試(模具供應商處)和廠內調試(主機廠廠內)。廠外調試主要完成模具研配以及零件品質全面提升工作;廠內調試主要是生產線匹配,整車問題解決,生產問題(刃口碎屑、卡廢料等)解決。
高品質是設計出來的,不是制造出來的,設計是整個產品開發鏈條中最重要的一環。沖壓模具的開發涉及2 個方面,產品層面的同步工程以及模具自身的工藝結構設計。
方案1:某車型發動機蓋外板(圖1)在產品開發階段未充分識別到剛性不足風險,進入量產車試制階段后,在主生產試制時發現零件搬運極易產生變形報廢(圖2)。做成總成后,剛性也不足,按壓相比以往車型明顯較易下塌。

圖1 某車型發動機蓋外板
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產品的造型曲率較小(圖3 為該發蓋的曲率半徑,曲率半徑大,相應曲率較小),最終的解決方案是工藝、產品設計部門聯合對產品造型進行設計調整,增加產品曲率。完成后對模具全工序型面重新機加工,加強產品剛性。整個剛性課題整改的時長歷時2 個多月,對模具的品培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圖3 曲率半徑分析
方案2:某車型前地板(圖4)的翻邊為90°,工藝設計沖壓方向也是90°,未預設置回彈角(一般設定3°)。試模階段翻邊出現明顯的回彈(回彈量1mm 以上,基準0.5mm 以內),采取的對策是將翻邊間隙做小0.15 ~0.2mm,單機試沖無異常,翻邊回彈也得到很好的控制,精度符合要求。回到母線批量連動生產,只生產30 臺左右,翻邊開始拉傷拉裂(圖5),大批量生產無法維持。

圖4 地板翻邊90°

圖5 地板翻邊拉傷
該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工藝設定上未設置回彈角度,零件的回彈無法完全消除。另外,該零件使用的板材是裸板,材質較脆,抗拉傷性較差,加劇了該問題。最后的解決方案是更改拉延工藝,翻邊面拉延預成形,最后將回彈量控制在0.8mm 以內,不影響整車焊接。模具回母線后,僅僅拉傷課題的解決,就耗時約2 個月,最后更改拉延模具,對于地板類簡單零件,代價很大。
通過以上案例看出,產品設計、模具設計的質量對后期產品制造的品質有相當大的決定作用,對調試周期的長短也有顯著的影響。設計工作并不是以完成節點來評價,而是以最終產品的品質和量產的耐久性來評價。工藝與產品需要有良好的合作與互動,產品設計要考慮工藝與制造的客觀現實條件和一般規律,工藝設計需要注重案例積累、過往不良問題檢證和標準體系的建立和維護,定期總結更新。對于新產品特征和新工藝的使用,要有儲備方案,在問題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啟用。車型結束后要盡快形成課題的書面總結資料,更新標準文件。圖紙評審邀請車間和現場調試、維保經驗豐富的同事參與,貼近生產制造現場。
技術創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大的創新且制造階段無備用方案的,建議還是開試驗模具。小的創新,只要有儲備方案,應該大膽嘗試,推動產品力提升。一個工藝成熟的產品,投產周期短。一個銷量很好的產品,產品力很強。工藝性又好,產品力又高,這是永恒的課題。
本文將模具開始投入鑄造到回母線這段時期定義為廠外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涉及模具加工、裝配、研配、驗收、模具整改、零件整改等工作。對模具廠資源的需求量大。對于模具加工裝配環節而言,所需周期完全由模具廠擁有的加工設備數量和裝配工段的產能決定。諸如車門內外板一般8 個零件16 套模具,加工裝配的周期一般是75 ~90 天,如果項目的周期短,需要壓縮時間,在招標商務階段就要明確需求,模具廠在制造階段要短期集中投入更多資源應對。
研配階段的時間長短主要取決于研合量及壓機工時的投入。近年來,精細化模面補償技術的應用,通過零件變薄補償、壓機撓度補償、收縮補償等綜合手段,模具加工完成首次研合率均有較大提升,多次情況能達到70%以上的水平,縮短了調試的周期。
根據過往項目的經驗,由于壓機管理和維保方面的差距以及壓機規格方面的差異,多數模具廠家壓機精度相較主機廠家要差,導致模具回母線后的研合狀態、生產出零件的成形性、面品精度均發生較大的變化。深拉延零件回廠匹配壓機后,成形開裂與出件精度大幅度下滑是常見的問題。近幾次項目,對供應商設備的精度,包含滑塊平行度、垂直度、拉深墊頂桿高度一致性,頂桿重復頂出精度,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需達到母線設備的精度要求。對要使用的設備,派員進行現場精度測量,記錄設備精度問題,整改合格后才進行模具調試。同時,應注意拉深墊的頂桿布局要與母線設備一致,拉延模調試不要偏載安裝,否則壓邊圈的研合狀態回母線后會有明顯變化。執行供應商調試設備精度管理要求之后,模具回母線后的狀態基本與廠外階段一致,尤其深拉延件模具,大大減少了重新研合模具的工時。
隨著制造周期的不斷縮短,傳統模式下的多項目資源爭奪無法消除,依靠商務上短周期的要求也無法長久持續(行業內友商同樣有需求)。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筆者認為未來模具制造分工會進一步精細化和專業化。比如會有專業做高精度鑲塊的供應商,專業做高精度斜楔的供應商,專業做高精度加工的供應商等,模具供應商起整合作用,工作重心逐漸在設計和調試上,極度專業化的配套廠為模具廠服務。模具制造的精度大大提高,首次打件就能獲得較高的零件品質,模具本身的檢查驗收、研配的工作量顯著減少,制造周期較大幅縮短。
廠外模具調試策略方面,筆者認為應該先解決3類問題:一是拉延產生的整體性扭曲回彈(首輪出件確認);二是產品/工藝性面品課題識別,需要改產品尤其外觀造型的要盡快決策,課題不要遺留到模具回廠(首輪驗收前);三是確認有無重大的模具結構問題,尤其需要涉及結構大改的(首輪驗收前)。
零件達到支持整改的條件后,對零件進行掃描,然后評估零件的回彈情況,如果發生整體的扭曲回彈,就要考慮從拉延模面開始進行補償,進行其他的整改都是無意義的。筆者經歷過一個項目的背門內板,首次研合件掃描發現零件有明顯的扭曲回彈。通過全工序件掃描,已經確定拉延件存在回彈扭曲。首輪的方案是整形工序模面補償,但最終沒能把拉延產生的回彈補救回來,且零件的回彈狀態變得更加復雜。最終方案是拉延型面重新補償加工,回彈得到解決。但多消耗了1 個月的整改時間,所以拉延產生的整體性回彈,一般還是要在拉延根治,周期反而是最短的,出現此類問題要敏感,提前去判斷。
以上幾類重大問題被排除之后,以精度整改為主線,同時將面品、減薄率、模具驗收問題點穿插其中,分階段開展模具整改。在周期不夠的情況下,除了爭取更多的資源,加快整改進程之外,應對問題進行分類,建議廠內外差異小的問題(如精度類),涉及機加工的問題,優先應對。一般的面品類問題,可以遺留到母線再適配解決。
廠內調試階段,筆者經歷的項目,一般遵循以下步驟:參數匹配并實現整線自動化;廠內外差異對比并消除差異延續回廠前狀態;模具良品條件、零件品質課題穿插分階段推進;模具鍍鉻實施;量產前夕生產提速并做一輪模具點檢,剩余課題推進。
新車型模具調試由工藝和制造兩個領域的人員合作推進,主責為工藝領域,但使用的調試資源基本在制造領域。所以,車間也需要有明確的新車型職責,并有相應的激勵,才能驅使體制敏捷運轉。同時,由于車間的主任務是生產,在資源使用上會傾向于量產維持和保養,所以車間的新車型負責人需具備一定的職級,能協調全領域的部分資源為新車型服務。
在具體的分工上,綜合崗位、工作擅長以及新車型職責,工藝方面的人員在工作上傾向于整體項目的進度把控,整車問題的解決推進,沖壓領域與其他領域的溝通協作,重難點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案和推進。車間方面的人員在工作上傾向于模具研合類面品課題的解決,生產類問題(刀口鐵屑、卡廢料、毛刺等)的解決,模具良品條件的推進,與供應商交模人員現場協作解決問題。
根據項目廠內調試的周期,分配各階段的時間。對于短周期項目,各階段的時間勢必要壓縮,才能實現整體的縮短。
參數匹配和實現自動化環節,工作量基本明確,主要是人員和機時的合理安排和投入,其中在線制作端拾器的工時較多,如果主線的機時不夠,可以制作簡易支架,再利用工序件離線制做端拾器,可以較多地節約主線的調試工時。
廠內外差異分析對比是在同等沖壓參數的情況下(成形力、壓邊力等),對比各工序的研合率、拉延的材料流入量和零件的面品、精度、減薄率。通過對比和調整,恢復模具廠外的狀態,使之得以延續并因此節約整體的調試周期。為了對比的真實性,廠外各工序的研合件會打包帶回廠內,最終的精度件也會隨模檢具發回廠內,而不是僅僅依靠紙質的文件報告。完成參數匹配后,時間允許的話就能當班壓出各工序研合件,次日就可全工序對比(組織相關人員參與評審)。結合零件的品質狀態,即能快速形成結論,正常在10 天內即完成對比工作。但有些情形,并不能形成明確的對比結論(比如拉延著色狀態變化大,導致零件品質也發生較大差異),也要在20 天內形成決策,以當前狀態決策下一步行動,短周期要給每一步設定期限,周期一到就往下走,部分落后的工作后面要想辦法追回。
模具良品條件是模具能高效生產出合格零件的要素集。涉及壓痕、卡廢料、拉傷、零件開暗裂、頂料結構、旋轉斜楔機構異常防止等方面。良品條件檢證一般需持續2 ~3 月時間,直面如何維持量產穩定性的問題。零件面品、精度、減薄率課題,穿插其中同步解決。經過多個車型的經驗,良品條件由有鉗工經驗的人員推進,效果較好,具體措施方能較好落實到位,取得預期成效。相比傳統模具動靜檢的檢查方案,良品條件更有針對性,且工作是分攤到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去完成,模具調試工作并沒有因為模具的檢查而停滯。可以節省半個月以上的模具拆裝時間,同時收獲更好的調試效果。
模具鍍鉻和量產前的提速,由于鍍鉻需要一定的批量驗證,可以結合著開展。鍍鉻的目的也是提高量產穩定性(尤其是拉延模),減少停機工時,所以量產前要完成。一般的推進順序是拉延凸模、拉延凹模、拉延壓邊圈和翻邊鑲塊3 大步驟。能夠執行鍍鉻的條件是零件品質基本鎖定,且模具型面沒有缺陷(或缺陷得到解決)。模具鍍鉻的工作量很大,一般跨度達到3~4 個月時間,所以模具一回廠,就需要將此事提上日程,提前策劃。簡單的零件,只要一達到條件,就安排實施。這樣到量產前2 個月,就只剩下幾個難點的模具還沒有實施,只需要集中解決,可減輕此階段的壓力。在壓邊圈完成鍍鉻后,由于上下模均增加了鍍層,材料的流動狀態會發生一定變化,需進行較大批量的驗證,一般是120 件/批次以上的試生產。此次試生產可以同時進行連線提速,為量產做準備。
整體的大計劃是整個項目的行動方針,在執行過程中會分解為周計劃和每天具體執行的日計劃。根據階段的目標及當前的工作完成情況,每周一召開項目周會,寫出每個零件當周的工作內容并明確完成節點。比如解決具體的哪個精度問題,完成哪一工序的良品條件。每日根據周計劃安排當天具體工作,下班前總結,工作未完成且下一天無法挽回的,要加班應對,才能保證工作按時按量推進。
面向短周期的項目,大概率會出現日程極度緊張的零件,一般會是側圍,因為零件大、模具大則工作量最大。在量產前2 個月,要識別此類零件,對剩下的工作和周期進行重新計劃,細化到每一套模具,排出工作的優先級,死磕一定要在量產前完成的工作,時間實在不夠的,制定臨時應對措施后在量產后的品質效率提升階段再實施追回。面對短周期,即要全力以赴地按部就班(標準流程)來保證最終品質,也要面對現實進行及時靈活的調整(建議每過一個月就系統思考一次,目前在調試的零件有沒有風險),有策略地進行一定的取舍。
沖壓模具的短周期化開發是一種趨勢,要求在更短的時間內實現更高品質的量產。在此背景下,需要從設計、制造、調試各環節全面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主要的思路有兩點:提高設計品質,減少直至消除后續的返工;流程整合和優化,減少所需時間,不做重復工作。
本文只是結合筆者過往的2 個短周期車型項目經驗進行的一些探討,后續仍需通過更多的項目實踐積累技術和經驗,去探索短周期實現的方法,完善知識和流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