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博 馮仰珍 李 晨
(張家口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堅定不移地推動“雙碳”工作落地落實,是國家的重要戰略部署和規劃。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到2035年要實現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碳排放達到峰值后穩步下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等基本目標[1]。《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2]《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3]等文件于2022年相繼頒布,提出“引導青少年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實現學生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及行為習慣的系統養成與發展”。作為較高層次的受教育者,大學生接觸社會信息的數量、頻次與程度往往較高,對于低碳行為的理念也更容易接受。大學生應該成為低碳行為新風尚最積極、最活躍的倡導者和引領者,而不僅僅是低碳行為的主要參與主體。基于此,對張家口市大學生的低碳行為及其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研究,不僅可以充分了解張家口市大學生對于低碳行為的認知以及態度,也可以為其他高校進一步提升大學生低碳行為的行動自覺性,針對性地開展低碳行為的教育、引導、宣傳、踐行等活動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低碳行為是指在生活和工作中采用一系列的環保、節能措施,減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以降低對氣候變化的危害。低碳行為包括但不限于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能源浪費、循環利用資源、拒絕一次性物品的使用、進行垃圾分類、出行乘公共交通工具、步行或騎自行車代替駕駛、購買綠色產品等行為。積極踐行低碳行為,可以為改善環境、節省能源、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本研究所使用的數據均來自2023年對張家口市三所高校(張家口學院、河北北方學院、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在校大學生的隨機抽樣調查。本次調查利用問卷星發放問卷798份,回收問卷672份,其中有效問卷645份,有效率為95.98%。采用計算Cronbach’s alpha系數和KMO檢驗對問卷的有效度進行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信度為0.868,效度為0.850,符合相關要求。

表1 Cronbach’s alpha系數及KMO檢驗
以大學生是否踐行低碳行為為因變量,其賦值為“是=1,否=0”,大學生個人特征、對低碳行為的態度、周圍人對低碳行為的態度以及所在學校對低碳行為的支持度等因素作為自變量,各變量相關賦值如表2所示。

表2 變量定義
為消除各變量之間的共線性,首先對張家口市大學生低碳行為影響因素利用SPSS 26.0對樣本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以主成分F1、F2、F3、F4、F5、F6作為新的變量(特征值均大于1),建立張家口市大學生低碳行為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模型為:
成分得分系數矩陣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成分得分系數矩陣
由表4可知,主成分中F3、F5、F6顯著性p值大于0.05,表明F3、F5、F6對大學生低碳行為的影響并不顯著。

表4 基于主成分改進的大學生低碳行為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剔除主成分F3、F5、F6,重新建立模型為:
重新利用SPSS 26.0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得到最終Logistic回歸模型為:

表5 基于主成分改進的大學生低碳行為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剔除變量后)
又根據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可以得知:
則由此可得,大學生低碳行為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函數為:
從各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正負情況和絕對值來看,學校是否開設過綠色低碳類的通識教育類課程或公共選修類課程(X10)、對低碳行為的了解程度(X6)、學校是否開展過綠色低碳類的活動(X11)、周圍的人對低碳行為的態度(X8)、認為低碳行為是否會降低生活質量(X7)、認為自身能夠踐行低碳行為的程度(X9)等因素,對張家口市大學生低碳行為的影響比較大。其中,大學期間學校是否開設過綠色低碳類的通識教育類課程或公共選修類課程對大學生低碳行為影響最大,并呈正相關。
從各影響因素對大學生低碳行為的作用機理看:(1)大學生個人特征(性別、政治面貌、年級、專業及每月生活費)對其是否踐行低碳行為均有影響。在性別方面,實踐低碳行為的男生比例略高于女生。在政治面貌,黨員踐行低碳行為的比例較之群眾、共青團員、預備黨員較低。在年級方面,大三、大四學生踐行低碳行為的比例較之大一、大二學生更低,原因在于黨員學生的年級往往較高,多出現在大三、大四,而隨著大學生年級的增高,考研、就業等所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學生更多精力投入到個人職業能力和專業能力提升上,從而忽視了對低碳行為的踐行。在專業方面,理科類的學生踐行低碳行為的比例較之文科類學生更高,原因在于理科類學生在專業課程知識學習上,往往比文科類學生涉及更多的數據分析和計算,對于碳足跡以及碳排放有更加理性和清晰的認識,其個人踐行低碳行為的理念會更強。(2)大學生對低碳行為的態度是他們是否踐行低碳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從大學生個人態度而言,大學生對低碳行為了解程度越高、認為低碳行為對生活質量影響程度越小,大學生就越認同低碳行為的理念,也就更容易身體力行地實踐低碳行為。從周圍人對低碳行為的態度來說,對低碳行為持認同的態度,自身就容易自發地踐行低碳行為,同時也愿意帶動周圍朋友積極投身低碳行為中,進而促進大學生群體踐行低碳行為。(3)大學生所在學校對低碳行為的支持度對其是否踐行低碳行為影響顯著。大學期間開設綠色低碳相關課程及組織開展相關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交流和實踐平臺,使其充分了解低碳行為,并在活動中更好地通過實踐認識低碳的意義、增強低碳理念,從而自覺地在以后的生活中實踐低碳行為,所以學生對于低碳行為的實踐程度也會更高。
2.1.1 強化低碳行為學習
大學生應以問題為導向,開啟主動學習之路,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知識平臺查詢并閱讀相關書籍或參考文獻,積極了解低碳理念的發展、低碳行為的類別以及碳達峰碳中和等相關知識,豐富自身低碳知識儲備,形成綜合性知識圖譜。
2.1.2 提升低碳行為意識
大學生要積極關注目前生態環境問題的狀況,深刻了解實施低碳行為的重要性與影響力。一方面要增強對低碳行為的認知,主動地去實踐;另一方面也要培養低碳行為的責任感,積極向周圍的人宣傳低碳知識,逐步引導帶動更多人參與到踐行低碳行為中。
2.1.3 積極參與低碳活動
一方面,可通過線下參與,從身邊資源入手,加深對低碳生活的理解;另一方面,可通過線上方式,對政府、企業、學校、社會公益組織等網絡平臺發布的低碳活動,結合自身興趣條件,了解其活動事項及流程,積極報名,讓環保理念在活動中落地生根。
2.2.1 加強大學生低碳行為的教育教學
通過問卷訪談可知,仍有很多學生所在學校并未開設低碳通識教育類課程或公益講座等,學校可以此入手,積極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統籌線上線下教育資源,將綠色低碳發展有關內容有機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程。引導大學生通過宣講、報告會、座談會等多種形式,結合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開展學習討論,把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宣傳到點子上、課堂上、思想上。與此同時也可利用網絡新媒體的優勢,充分發揮高校思政類公眾號的示范引領作用,在大學生群體中廣泛開展“雙碳”教育和宣傳。
2.2.2 將綠色低碳理念積極融入校園建設
一方面,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積極開展涵蓋節約用電、節約用水的校園能耗調研,建立全方位的校園能源管理工作體系。另一方面,大學生在餐食上的碳足跡占比最高,高校也可以此入手,暢通學校食堂的調研與反饋機制,充分了解學生的餐飲需求愛好,優化大學生在餐食方面的服務與流程,通過推出大、中、小份飯菜等個性化選擇,提供打包服務等定制化手段,減少本不應發生的浪費現象,引導大學生踐行低碳行為。
2.2.3 豐富大學生低碳活動的方式內容
高校可充分發揮組織機制優勢,積極豐富大學生低碳教育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創造全校低碳的環境與氛圍。例如可充分利用全國低碳日、世界地球日等主題宣傳節點,組織主題講座、知識競賽、征文比賽等多種形式教育活動[4],持續開展節水電、節糧、垃圾分類、校園綠化等校內實踐競賽,積極組織大學生開展研學走訪、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校外實踐活動,幫助大學生進一步了解低碳理念,增強大學生踐行低碳行為的內生動力。
2.3.1 重視低碳行為宣傳
由問卷數據得知,70%的學生對低碳行為了解有限。因此,為提高大學生群體對低碳行為的認知,政府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宣傳內容上,要宣傳低碳行為是什么,怎么做,讓低碳行為不只成為口號,還要切實行動起來。宣傳方式上,可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等渠道,通過報紙、電視、短視頻、公眾號等多種形式,積極拓寬學生認知渠道,普及低碳理念,引導宣傳低碳行為。
2.3.2 積極完善服務低碳的相關體系
一方面可加大投入,積極打造和拓展低碳服務供應鏈,鼓勵企業開展綠色采購、制造工藝、包裝設計及產品運輸,實現產品全周期的綠色環保,為大學生低碳行為奠定良好基礎[5];另一方面要大力開展改革試點,通過智能AI技術與低碳產業互融合作、低碳文創產品流量IP帶動其低碳產品發展等措施,積極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營造濃厚的大學生低碳行為社會環境。
2.3.3 完善組織機構建設
一方面,政府應積極完善綠色標準、綠色認證體系和統計監測體系,加強高校低碳效益評價組織機制建設,將低碳實踐率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等各種針對低碳行為的政策。另一方面,加強法規支持,通過激勵策略促進人們踐行低碳行為,如建立節能減排激勵機制、稅費減免政策、低碳信用積分等,積極激勵大學生踐行低碳行為。
本次調研以問卷形式對張家口市三所高校大學生的低碳行為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并從個人、學校、政府三個層面提出促進大學生低碳行為的相關建議。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生低碳行為的提升并不僅僅從大學生個人的角度,更應該將其放在社會發展、公民責任感培養的角度,積極發揮多方優勢、凝聚教育合力,進一步激發大學生踐行低碳行為的內在活力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