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藝夢
摘要:音樂劇,又稱歌舞劇,是一種現代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形式。以戲劇、音樂、舞蹈作為其構成的三大要素,來表現故事情節,抒發人物情感。音樂劇的舞臺表演本質,也決定了舞蹈對于音樂劇的內容呈現、情節展開以及情感表達具有關鍵作用。對于音樂劇中舞蹈表演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了解舞蹈在音樂劇中的作用與意義。
關鍵詞:音樂劇;舞蹈表演;作用
一、增強舞臺表現,渲染作品主題
表現性是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之一,以人體動作作為主要藝術手段,經過編創者的提煉、加工直接表現人物內心繁雜細膩的情感,反映社會生活。音樂劇中的舞蹈與音樂、戲劇共同服務于整部音樂劇作品,表現音樂劇中所需的人物性格、情感與戲劇情節、主題。音樂劇是音樂、舞蹈與戲劇三者的結合,如果沒有舞蹈,將會大大降低音樂劇藝術的綜合性與藝術性,從而變成戲劇音樂,失去音樂劇藝術的完整性,三者相互配合、相互補充才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音樂劇。在音樂劇中的舞蹈有獨舞、雙人舞、群舞等多種形式,舞蹈的出現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豐富了作品內容傳達,更好的展現了故事情節與渲染主題。
在突出強調作品主題方面,舞蹈語言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音樂劇《貓》中,一開場就是演員身著動物“貓”形象的服飾與妝容,鮮明體現作品想要表達的主題內容。從貓咪身上提煉出來的舞蹈動作,例如微蜷的爪子、搖擺的腦袋、輕盈的腳步、模仿貓咪的高傲氣質等,并通過爬行、旋轉、跳躍等動作表現貓咪們的狂歡,與作品的音樂歌詞與服飾妝容相配合,更深層次的渲染了作品第一幕想要表達的主題——《子夜的舞會使貓瘋狂》。
二、補充音樂形象,外化人物內心
音樂是在時間中流動的藝術,只存在于時間的流淌之中。它看不見、摸不到,不像舞蹈藝術一般可以直觀的被人們看到,因此,音樂形象常常會存在更多的留白,等待欣賞者將它填補。而音樂劇中舞蹈的出現,恰恰補充了音樂形象不可視的缺失,它可以通過人的肢體語言將劇中人物內心的情感進行直觀的表達,讓觀眾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表達的內容主題。
音樂劇《巴黎圣母院》改編自19世紀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同名著作。在舞蹈編排方面,編創者給予了舞者更多的自由,許多舞蹈段落中都可以看到舞者即興發揮的成份。同時編創者還在舞蹈中運用了許多道具,例如欄桿、棍棒、繩索、油桶、滑輪等,并且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向觀眾展示了強烈的戲劇沖突。《巴黎圣母院》采用了舞蹈和歌唱相分離的形式,舞蹈演員專心跳舞,完全不參與到演唱中。整個劇目的歌曲全部由七位主要演員演唱,在幾個大場面的段落中,舞蹈幾乎就是演出的全部。
當歌唱演員用聲音表達情感時,一旁的舞者就全情投入地用肢體表達復雜的感情糾葛。以《巴黎圣母院》第一幕第三部分《非法移民》段落為例,克洛潘演唱著一群非法移民在巴黎圣母院外聚集,尋找著棲身之地。舞蹈演員盡情投入,通過肢體語言外化歌詞,表現出無家可歸的憤恨與失望。
三、營造舞臺意境,共鳴人物情感
舞蹈在音樂劇中具有重要的表情作用。舞蹈在產生之初就與人們的情感生活緊密相連,它能充分表現用語言或其他藝術手段所難以傳達的豐富、細膩、強烈的情感和復雜的內在精神世界。在音樂劇中音樂、舞蹈、戲劇進行了很好的結合,可以通過符合情節的舞蹈段落表達人物角色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心理情感,舞蹈表演的抒情性與表現性也可以讓受眾更好地體會到人物角色的情感變化,從而引發共情。

音樂劇《巴黎圣母院》中,使用了大量的舞蹈段落,每一段舞蹈都配合著歌唱演員的演唱,進行了深情的肢體吟誦。許多高潮激烈的段落,還加入了技巧、雜技的成分,烘托舞臺氛圍,使作品具有了強大的張力與感染力。歌唱演員用具象性的歌詞語言言說故事,舞蹈演員用抽象性的肢體語言虛實結合,營造舞臺意境,抒發人物情感,最終使觀眾在心靈上引起共鳴。
結語
音樂劇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形式,包括了音樂、戲劇、舞蹈、道白等多種藝術,在許多音樂劇作品中,舞蹈都發揮著敘述情節、烘托氛圍、抒發情感的關鍵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劇逐漸成為越來越熱門的藝術形式之一,配合著音樂劇的發展,音樂劇中的舞蹈也隨之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音樂劇《貓》《巴黎圣母院》為例,探討了音樂劇中舞蹈表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