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一.中專層次的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
“專業舞蹈教育鏈”筆者較為感興趣的一個代名詞。有學者將舞蹈專業教育教學體系以“專業舞蹈教育鏈”來分析,從而更為顯著區分舞蹈教育鏈條感鏈接的緊密性。以 1954 年北京舞蹈學校的成立為標志,我國專業舞蹈教育正式起步。20 世紀 50 年代末至 80年代我國各省、市、自治區相繼建立了舞蹈學校,如:廣東舞蹈學校、上海市舞蹈學校、四川省舞蹈學校、沈陽音樂學院附屬舞蹈學校等。隨著舞蹈中等職業學校的成立,舞蹈教育教學系統逐步規范化,教材逐步科學化,形式逐步多樣化。中專層次舞蹈教育的培養目標以培養基礎能力為前提,奠定中等職業階段的基礎,為更好地與專科與本科層次進行遞進,做好充分的準備。
中等職業教育堅持“德藝雙馨、厚實基礎”為人才培養的基本出發點,通過以專業技術課與公共基礎課協同帶動,培養出‘就業有能力,升學有基礎,理論有準備,文化有素養的舞蹈中等職業人才。[]中專——專科或本科的梯次關系,無疑將中專教學的置于中流砥柱的地位。一個舞蹈演員或教員或編導是否能在今后藝術之路得到較好地發展,與中專教學培養目標的基礎模塊有著直接聯系。因此,中專教學作為從事舞蹈專業人員的敲門磚,作為接觸專業舞蹈與非專業舞蹈的初探階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舞蹈類中等職業教育階段,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課程設置在圍繞基礎教學內容相對統一之上,略有差異。如筆者所在學校沈陽市藝術學校目前開設課程——課時量較為均衡,偏重于對基本功技術技巧的課程訓練。即便是不同的課程設置略有差異,但在其教育核心上仍秉承培養有能力、好人品的德才兼備的舞蹈藝術人才。因此,不同課程的設置為舞蹈綜合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充足的養分,讓以基礎能力為總體培養方向之余,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藝術方針貫徹于中等職業教育教學中。
二.中專教學體系中基本功訓練與舞感培養特色的應用現狀
1.教學體系中基本功訓練的核心意義
舞蹈中專教學體系中基本功訓練課的設置大多以芭蕾舞基訓、古典舞基訓為核心,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略有差異。以東北地區中專舞蹈學校為例,其大部分學校中專低年級采用芭蕾舞教材為基礎,初步解決軟開度的訓練以及“開、繃、直、立”的標準和要求。在基礎階段統一學生水平后在中級別教材中則介入了古典舞教材。這個階段,在軟開度、能力素質、“開、繃、直、立”等方面解決后,教師在教學中逐步將重心轉移至技術技巧的開范、鞏固與連接方面。在技術技巧的逐步學習中,可以更好地穩固學生基礎能力,提升學生技術技巧的知識掌握能力以及對舞蹈美感的逐步認知。在高級別階段,在進一步提高技術技巧掌握能力后,更好地融合舞感的運用,使得技術與舞感合二為一。
中專階段的基本功核心訓練意義在于:①如何更好地為過渡到高等學校水平的做好基礎建設②如何更好地將基本功技術技能從初識——了解——掌握——運用的過渡③如何穩固基本功基礎水平的平衡④如何在基礎水平的程度進行強化。
2.教學體系中舞感培養的核心意義
中專教學體系的培養目標除了基本能力的穩固扎實以外,還要增加舞蹈美感的培養。學生在能夠較好地掌握基本功各方面訓練內容以外,要區別于體育、體操等標準化、規范化的藝術門類,它們之間的區別便在于“舞感”的存在。舞蹈學生并不是“匠人”,并不是一味地將所學的教學內容逐一用肢體硬性描述出來,而是應該以肢體為媒介,結合舞感最終呈現出如魚得水、游刃有余的境界。
中專教學體系中對于舞感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但是基于多方面因素,如課時總量、教學特色、教材選取等等方面的影響,在目前中專教學中舞感培養的現狀并不統一。如東北地區大體教學特色鮮明,以“能力型、技巧好”為代表。那么在基礎技術技巧的開范——練習——復合等方面做了絕大部分功課。在培養技術技巧人才的目標上,我們更加明確地在古典舞技術技巧或者芭蕾舞技術能力等方面有所傾向。而區別于東北地區教學特色,在廣州、上海等地的中等職業院校中,以“會跳舞,舞感好”為代表。在課程設置方面大同小異,都開設舞蹈基本功、民族民間舞等課程,但在訓練的比重中,更重視對學生身體感覺、舞蹈美感、舞蹈情感等方面的傳授。彈指一揮間,舉手投足間等等這種細節的訓練是我們贊美的,值得我們去關注的焦點。因此,在穩固教學特色的基礎之上,結合不同地區不同優勢為我所用,才能更好地推動學生全面發展,能力舞感并存的社會需要,才能更好地推動中專舞蹈教學的教學前沿與趨勢。
三.中專編創體系中基本功訓練與舞感培養特色的應用現狀
1.編創體系下基本功訓練的功能性分析(以舞蹈《國韻春華》為例)
教學與舞蹈還是結構化的兩個個體,雖然密不可分,意義和需求卻大不相同。在中專舞蹈教學體系中,基本功秉承著培養軟度、素質、能力并存的基本功技術人才;在編創體系中,關注的不僅僅技術的直接應用,而更關注技術的如何應用和技術應用的多元化方向。舞蹈編導是開放性思維,在舞蹈選材上保持既同化又異化的整體性。同化指的是:對作品屬性的歸屬認知。異化指的是:在同化的基礎之上又要區別于他者編創的雷同性,而應具有獨具特色的特點,更具有合理的構思和較強的創造力。舞蹈基本功訓練的功能性則體現在舞蹈作品中的應用上。編導在創編過程中,合理應用、逐步美化、飽含實意更深入人心。
以筆者所編創的《國韻春華》為例,在編創過程中巧妙地將古典芭蕾的技術技巧融合戲曲舞蹈的身韻與招式,在技術藝術化,藝術技術性的標準中,找到了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交融。舞蹈劇目中,足尖的運用,打破了傳統芭蕾舞蹈的經典之作;折扇的運用,打破了傳統戲曲舞蹈的渾圓曲弧、含蓄穩定;筆者大膽地將西方古典芭蕾的技術技巧與東方戲曲舞蹈的手、眼、身、法相結合,使得舞蹈技術更具技術風格性,技術藝術性,技術情感性。
2.編創體系下舞感培養的功能性分析(以舞蹈《國韻春華》為例)
舞感主要是指舞蹈演員在進行舞蹈動作的表演時,將自身的專業化素養充分展現給觀眾,從而產生的較為特殊的舞蹈表現力。舞蹈是舞蹈知覺的動向傳遞媒介,通過肢體的感知,傳遞編導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意圖。這種舞感的培養更暗涵了學生專業化素養的深層內涵。專業素養的形成:①指演員肢體靈活自如,既具有較強地爆發力、較好地控制力以及技術技巧的掌握能力。②指演員有更多的社會參與感,在社會不同人物形象中有更多地觀察與體驗。③指演員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音樂素養等綜合的知識儲備。只有通過藝術化素養的滲透,舞感的培養才能提升至重要地位,舞感培養的結果才能清晰體現。
筆者在編創《國韻春華》作品時,正是將藝術化素養的內容滲透于每個演員。無論是芭蕾舞技術技巧的技術特點、規范屬性、統一標準,還是戲曲舞蹈的使用路線、節奏變化、重點剖析;無論是西方芭蕾的人物形象、特點屬性、服飾妝容等,還是戲曲舞蹈的道具用途、頭飾選用、神態旨意等;無論是是西方芭蕾歷史的文化概念,還是戲曲舞蹈蘊藏的東方文化等全部整合傳遞給了舞蹈演員們,使得舞蹈演員在表現作品時,不再是空洞的動作呈現,生硬的微笑呈現,而是憑借對作品內涵的了解,演員藝術化修養的沉淀用肢體展現出了此部作品的舞感,讓觀者更能代入舞蹈作品中去,進行身份認同,從而以作品的多元化演繹,提升了演員舞蹈舞感的培養。
四.關于中專基本功訓練與舞感培養關系未來發展的路徑探索
1.保留扎實基礎,強化美感體驗
作為決定上層建筑的底層地基,我們需要保留扎實的基本功基礎,在筆者目前的課堂教學中保留技術技巧與能力訓練的優勢,使舞蹈技術技巧充分體現中專舞蹈教學高、精、尖的藝術水平。對于目前東北地區教學特色而言,技術技巧在基本功訓練中地位非凡。一個學生技術技巧是否優秀,是衡量評判水平的首要標準。在中專低年級階段竭盡全力解決軟開度、能力素質等部分之后,在中年級更好地進行技術技巧的開范——復合。這個技術技巧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漫長而坎坷,不可急于求成。在軟開度、能力素質、技術技巧均得到較好發展后,我們應該汲取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區教學特色,在高年級階段大力強化舞蹈美感的體驗。我們的教學特色決定了我們的授課傾向,但我們不能閉門造車,井底觀天。我們應與時俱進,取長補短,進一步提升我們所薄弱的部分。將舞蹈美感的訓練加入到課堂教學中去,縱向軸細到神韻的方位、方向、方式等等,粗到肢體的張力、幅度、空間等等;橫向軸延展的多學科的共同作用,例如:民族民間課堂對學生身體與神態的訓練作用;古典芭蕾代表性對于學生角色塑造的性格把握;劇目課不同作品對于學生情感與文化的透射等等。我們提倡在“技術中融舞感,在舞感中意技術”,讓更多舞出身體感覺,展現能力技術,意在傳情達意的綜合舞蹈人才走出校園,服務于社會。
2.平衡課時總量,擅于內容多變
對于中專舞蹈課時量的設置,是老一輩舞蹈教育工作者不斷研究與探索,經過了一次次舞蹈改革后留下的珍貴財富。我們的教學平衡是在珍貴財富的奠基下,根據社會的發展,舞蹈藝術的需求轉變而不斷完善與改良后而設置的。因此,這一套中專舞蹈教學體系具有科學性、規范性和可行性,我們為之驕傲和自豪,我們也沿用目前的課時總量培養出了一代代優秀舞蹈人才,活躍于目前的舞蹈藝術世界。對于目前舞蹈教學課時總量的平衡上,我們設置的課時符合我校教學特色定義下的舞蹈培養目標,若探討技術與舞感相互融合、相互統一的目標,作為舞蹈教師的我們應在原課時總量下擅于舞蹈授課內容的多變性。這里的多變性涵蓋兩個方面:①指集體課授課內容的統一多變性,如對于現在的課程內容稍做調整,在提前或已完成某個階段的教學任務后,可涉入戲曲舞蹈神態的訓練與民族民間舞特定民族的舞蹈變現力訓練。②指個人個性化的因材施教。學生水平在大多數平衡教學任務是否完成后,針對能夠較快或較好地完成已知內容后,涉入內容的延展與提升。如在以完成組合訓練后,進一步增加技術的雙向進階與難度的層次遞進。如此以來,在保證原本課程順利進行下,有的放矢地巧妙運用內容多變性,從而達到技術與舞感相融合的綜合水平提升。
3.拓寬編創思路,挖掘獨到見解
許多舞蹈工作者和筆者一樣具備著雙重身份,即舞蹈教師與舞蹈編導的雙重身份。在這樣的雙重身份中,不僅考驗舞蹈教學工作者的教學質量,而且還考驗舞蹈編創角色下的深度創造。作為舞蹈編創者的身份時,筆者認為技術是舞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集合了舞蹈身體肌肉、關節、腦力、骨骼等等多種協作同時達到運動鏈頂端的高度集中,才能以肢體釋放出灑脫而高難的技術技巧。那么技術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近幾年網絡媒介平臺下《舞蹈風暴》《舞林大會》《舞林爭霸》《起舞吧!齊霸》等等風靡于世。更多人通過電視網絡平臺了解了舞蹈人的精彩之處,了解了舞蹈人的披荊斬棘的舞蹈藝術之路,更了解了舞者的藝術精神。在優秀舞者層出不窮中,我們發展舞蹈的技術都是流暢于作品之中,不刻意、不累贅、不生硬、不拼貼,那種恰到好處的融合感是引起我們舞蹈編導所關注的。除了技術以外,舞蹈感覺的流露《媚》等作品詮釋的淋漓盡致,震撼人心。妖嬈而不做作的舞感與神態不得不說將欣賞者內心抓的牢固而心甘情愿。這種編創手法的運用讓筆者理解為:在編創作品中要逐步拓寬編創思路,不拘泥于同種編舞技法的框架下,使得舞蹈作品的編創雷同而刻板。挖掘獨到見解是舞蹈編創者的必經之路,只有一個作品呈現出編導的靈魂,攜帶相應符號才能更好地被人接受,反之,與抄襲別無區別。因此,探討舞蹈編創大環境下,博學多識,汲取技術與舞感融合的獨到之處的優勢優點,有利于激發未來編創的靈感和作品的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