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婷婷 鞠洪娟 (山東省威海臨港實驗學校)
威海臨港實驗學校位于威海臨港區中心城區,于2018 年9 月正式建成,是一所公辦九年一貫制學校。學校現有39 個教學班,在校生1800 人,教職工102 人。作為臨港區重點打造的窗口學校,從建校開始,我們就以創特色學校、辦優質教育、建精致校園為辦學方向,以培養會學善做、自信樂群、擁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時代新人為育人目標,在“家國情懷 德行天下”校訓的引領下,根植愛國主義教育底色,確立了“融教育”作為學校的辦學特色。基于這一特色,我們提煉出“融教育 行致遠”的核心理念,全校上下呈現出了“求真務實 團結進取”的校風、“仁愛通慧 春風化雨”的教風和“敏而好學 自強不息”的學風。學校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同時,以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耕課程,創新課堂,管理育人,全方位進行教育教學和管理的融合創新,有力促進了新建學校的迅速發展和辦學品牌的日趨成熟。
當前,學校教育中普遍存在“五育”失衡和“片面育人”的現象,要走出這一困境,就要進行全面育人與個性發展的有效融合,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和提升。作為臨港區的窗口學校,學校工作任務重、壓力大、活動多,每年大量教師從多個學校調入學校,激增的教師隊伍亟須以共同的價值觀和文化建設進行引領,教師隊伍建設需要凝聚、需要融合。臨港區地處城鄉接合處,區域內農村較多,教師的理論素養普遍較低,只知埋頭苦干,缺少提升,缺乏實效,亟須將科學的課程觀和育人觀進行建設和融通,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書·學三》:“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后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強調把多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合而得到全面的透徹的理解。明代宋濂在《白云稿序》中說:“經乃圣人所定,實猶天然日月星辰之昭布,山川草木之森列,莫不系焉,覆焉,皆一氣周流而融通之。”可見,古人非常重視融合通達。20 世紀初,國外興起通識教育,目前又提出STEAM 教育,都是為了讓學生適應復雜的客觀世界,將知識進行融合、貫通,全面提升學生的品格和能力。建校初期,學校就緊緊抓住融教育這一辦學特色進行優質校園的打造。
201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提出“要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2022 年,教育部出臺新版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設置“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強化學科間的相互聯系,增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2023 年,山東省教育廳《關于實施全環境立德樹人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意見》的出臺和實施,明確提出要凝聚、融合全環境立德樹人工作合力。
我們要培養的是會學善用、自信樂群、擁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時代新人,要充分把學校的這一特色理念與學校管理、課程開發、教育教學、各類活動等工作有機融合,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真正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威海臨港實驗學校基于自身定位和發展需要,打造出“融教育 行致遠”的特色品牌,具有深刻且現實的思想內涵。
從“融”的甲骨文寫法看,很像三條縷縷的輕煙飄上空中,與空氣混合。《說文解字》對“融”的解釋為:冬去春來,大地回暖,蟲蛇從冬眠中復蘇,恢復生機。由此不難看出,“融”就是要有開闊的視野、博大的胸襟、謙遜的態度、悲憫的情懷,充滿向上的力量,力爭與社會、自然、群體融為一體。宋代朱熹在《朱子語類》中首次使用“融會貫通”一詞,取“融合”之意;“融”也引申有“通達、流通;和煦、暖和”的意思。此外,“融”有“和”之意,“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孟子、荀子、孔子、老子的思想體系中,均蘊含了“融之道”。
融,即容、融。容:海納百川,有教無類,有容乃大;融:融合貫通,融匯和諧,共融共進,是指育人方式。融教育,就是要做有溫度的教育,讓教育具有“和諧”的基調,能夠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溫暖人心,面向未來。
甲骨文中“行”的寫法像一個縱橫交錯的十字路口。《說文解字》里說:“行,人之步趨也”。由此,行便有了行走之意。“行走”的概念再擴大,“行”又引申出“行動、行為”之意。《晏子春秋》有言:“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達到目的。自古以來,我們就明白行之重要,更深知大道至簡,而知易行難。“行”也有德行之意,是施之于行為而表現在外的品行。
行,是行走,是行動,是德行,是務實的作風,是做事的態度,是“知行合一”外在表現。“行”既是生活中的大道縱橫,也是我們踏出的每一步,它告訴我們,想清楚該往哪里走后,就要勇敢邁步前進。
《誡子書》中曾經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致遠,即凝神致力于遠大理想。后人將“致遠”含義進一步引申為遠大的理想、事業上的抱負、追求卓越等。一場甲午海戰讓劉公島深深刻進了每一個中國人的記憶里。戰爭中由鄧世昌親自指揮、航速最快的一艘戰艦就被命名為“致遠”號,特指乘風破浪、勢不可擋,奔向遠方的意思,也有“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意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厚重的愛國主義底色為“融教育”品牌注入豐厚的人文根脈和民族情懷。
致遠,是理想、是方向、是愿景,是指向學生一生成長必需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關鍵能力和基礎知識,是育人的目標。于個人來說,致遠是未來和遠方;于國家、于民族來說,致遠凝聚的更是一份家國情懷。
不管是對品牌的內涵解讀,還是對實踐路徑的理性分析,我們都認為“融教育”這一辦學特色緊跟時代育人要求,切合學校發展實際,所以我們堅定地將學校特色核心理念確定為:融教育 行致遠,也以此形成了學校的特色品牌核心價值體系。
“融融”和“杏杏”是孩子們自行創作、命名和發布的校園吉祥物,其靈感主要來自學校內部的文化環境。作為校園里數量最多的銀杏樹,四季之中最受孩子們喜歡,大家賞銀杏、話銀杏、誦銀杏、唱銀杏,小小的銀杏融進了每一個孩子的心靈深處,作為實驗人,他們榮(融)耀而幸(杏)運。
黨建工作是對學校全局工作的謀劃和發展,它是隊伍鍛造的指揮棒,是課程建設的催化劑,是學校各項事務的主抓手,我們將支部活動與學校特色辦學相融合,創立了“家國情 黨員行”黨建品牌,推進“三融三行”支部工作法,融崗位、責任、使命為一體,引領學校內涵式縱深發展。
文化管理是以人為中心的現代化管理,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教育管理的落腳點。高標準、快節奏的學校教育樣態對領導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我們構建扁平高效的管理模式,增強關系黏性,將學校每日標準化評價融入學校日常管理之中,高效復盤重點工作流程,統整工作會議內容,實現辦公、管理、執行的最優化。
對學校來講,要構建優秀的管理文化,應培育人本化的文化氛圍,我們凝練了“1809 建校文化”“信仰文化”“團隊成長文化”等,堅持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引領師生形成共同的價值追求,并愿意為這一追求形成師生的自覺行為,促進學校高品質發展。
課程是學生成長的跑道,是教師專業進步的階梯,是學校最重要的產品,“融教育”是有溫度的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秉承“全面發展 素養突出”的課程理念,以國家課程校本化、地方課程特色化、校本課程品牌化為主要實施原則,積極倡導“融合”理念,培育“融合”樣態,提升“融合”品質,以富有生命形態的課程賦予學校特有的教育形態。
評價是融教育建設的重要保障。面向每一個、成長每一個、發展每一個,使每個學生體驗到成長的快樂,設計提煉融少年評價指標,構建層級式融少年評價體系,“五育”融合,點亮生命,讓每個人都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即在立德樹人的共同原則之下,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回歸各自本質屬性,形成協同育人的格局。”學校作為育人的主體,我們堅持“讓孩子站在教育的正中央”,關注孩子的內在成長動力系統、孩子成長的原生家庭系統及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外在環境系統,著力構建“融古今”的理論體系、“融條塊”的組織體系、“融專兼”的人才體系和“融點面”的品牌體系,以文化建設和品牌活動為抓手,成立“十佳社家校共育項目”,提升家校共育的實效性和影響力。
隨著學校特色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融教育”已經成為學校的標志與品牌,它促進了學校的內涵發展、特色發展與和諧發展。
“融教育”特色品牌的打造,塑造出學校的良好形象,家長和社會的好評如潮。學校多次利用元旦會演、六一展演、體育節、家長開放日等活動,邀請家長觀摩學生的風采展示和校本課程素養展評,家長們對學校的辦學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支持。國家級刊物《教育家》、威海電視臺、《威海教育》、《大眾網》等媒體都對學校開展的“融教育”及在品牌創建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典型事跡進行過多次報道。學校先后獲得“全國軟式棒壘球實驗學校”“威海市精致校園”“威海市先進教師黨支部”“威海市第三批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威海市師德建設先進集體”“威海市智慧校園”“2021 年度全市中小學校‘一校一品’黨建品牌示范校”“第三屆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優秀組織獎”“威海市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威海市文明校園”“山東省中華經典誦吟特色學校”“山東省綠色校園”“山東省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示范學校”“山東省第一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等榮譽稱號。
學校將課程、教學、評價以及師生發展融為一體,優化整合課程資源,在強化國家課程框架的基礎上,融合學校原有的魅力課程優勢和特色,不斷完善和優化,突出勞動教育、藝術教育、體育等課程的優勢,滿足各類學生不同的發展需求;建設多個校級項目學生社團和實踐工作坊;優秀經驗先后在市、區、各學校進行多次講座,舉行現場觀摩會24 次,獲得各級領導的一致好評。
學校承辦的“印記旗幟——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眾篆刻作品展”,是繼北京世紀壇、復旦大學之外,全國第三個會場,展覽開放以來,威海大眾網、大眾日報、齊魯網、今日臨港、閃電新聞等多家媒體多角度陸續推出相關宣傳報道數百篇,各界人士紛紛慕名而來,多家單位組織員工團體前來參觀,累計參觀人數5000 余人,接待參觀數量多達300 多場。
在融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建校五年,學生整體素養得到全面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學習力、思維能力、可持續發展后勁,習慣養成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榮獲省市級以上榮譽近百項。3 人榮獲教育部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一等獎,在山東省中華經典誦吟、山東省中小學藝術展演、山東省寒假讀好書、山東省“山青之星”青少年風采展示等活動中榮獲優異成績達36 人次,學生在市級經典誦讀大賽、讀書征文、威海市國學小名士比賽等活動中獲獎達到234 人次。
骨干教師數量比例迅速提升。目前,目前學校已有威海市優秀教師4 人,區級優秀教師及先進工作者25 人。僅去年,學校共有5 位教師榮獲威海市優質課一等獎,學校道德與法治團隊在威海市四名工程培養中成功入選名課程候選團隊,教師隊伍治學嚴謹、學識淵博、師德高尚。課堂教學技能迅速提高。3 位教師在山東省詩詞講解大賽中斬獲佳績,3 位教師榮獲教育部獎勵,先后有109 位教師在市區各級各類課堂展示和評選活動中榮獲優異成績。
學校特色建設是一項不斷改進,螺旋上升的過程。我們深知,在創辦特色學校、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過程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更要明確自身不足,尋求更大的發展,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學校將重點推進以下工作:
一是校園文化深層次融入。學校將緊緊圍繞學校特色,進一步打造“融而不同行而致遠”的校園文化,彰顯“融教育”特色。從環境、制度、精神等不同層面入手,使特色辦學理念擴展滲透到教學、管理的各個層面,深入每一個師生心靈深處。
二是課程體系全方位融通。我們將立足于“融教育”課程體系的完善和更新,不斷融合相關課程的內容,不斷創新已有課程的模式,不斷研發課程的廣度,以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滿足學生個性化、差異化、多元化發展的需求。
三是隊伍建設無縫隙融會。加強教師隊伍和家長隊伍的引領和培訓,實現家校合力協同育人的最優化,用務實,創新,靈動,開放的價值理念引領學校融教育持續發展,不斷開創“融教育”的新局面。
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