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浩?殷峭峰?劉政?方楠
江蘇全省域推動城鄉結對互動課堂建設,依托信息化手段讓城鎮優質學校與鄉鎮區薄弱學校形成結對關系,實現共同優質均衡發展。
關鍵詞 義務教育 城鄉結對互動課堂 優質均衡
背景與現狀
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的基石,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是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必由之路。為促進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有效提升教育質量,推進網絡條件下的精準扶智,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和《關于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中均提到,以“三個課堂”的方式,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緩解教育數字鴻溝問題,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為貫徹落實國家的戰略部署,江蘇全省域推動城鄉結對互動課堂建設,旨在運用信息化手段讓城鎮優質學校與鄉鎮區薄弱學校形成結對關系,實現共同優質均衡發展。
幾年來,江蘇省通過廣泛調查,直面各地各期項目互聯互通困難、教師積極性難以持續調動等實際問題,實施多項舉措積極實現以城帶鄉、以強帶弱、共同發展、一體提升的目標。目前,基本覆蓋全省兩類學校和多數城鄉薄弱學校的教學、教研、巡課網絡已建成,還將進一步解決鄉村教師數字化應用水平提升、鄉村音體美教師結構性缺編等問題,促進城鄉教師交流,提振鄉村教育信心。
舉措與經驗
1.加強頂層設計,全省域同步推進
2019年,江蘇省按“省建省管”模式啟動城鄉結對互動課堂項目試點;經調查研究,確定了以縣域為主的建設模式以及配套技術實施和對接標準。2021年底,江蘇省教育廳出臺全省域推進文件——《江蘇省城鄉結對互動課堂建設和應用實施方案》,明確要通過城鄉結對互動課堂建設,實現城區優質學校與鄉村“兩類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間的備課、上課、研修、評價“四同步”,并在全國首先實現城鄉結對互動課堂的全省聯網,讓有需求、有愿望的城鄉學校可以快速結對、即時交流。
2.注重總結提煉,三種模式協同推進
結合各地實踐,江蘇省總結推廣三種模式:結對課堂、互動課堂和直播課堂。結對課堂適合已經事先建立固定幫扶關系的學校,通過主講、聽講教室設備聯動開課,提前批量導入本周、本月結對課程,開課前從教室設備上互動課堂客戶端進入即可。互動課堂適合學校間開展靈活互動教學、線上研修、學生遠程上課等多場景,與視頻會議底層對接,整體畫面流暢度,系統穩定性、可靠性都比較高。結對課堂、互動課堂教室建設好之后,課堂中可以調用白板、計時器等互動工具,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助力學校實現常態化互動開課。直播課堂是一種公開課形式,有權限的老師填寫課程相關信息后申請。通過審核后,直播課程可以被推流至平臺,不僅支持分享,還能進行互動評論。以上這些模式隨著江蘇城鄉結對互動課堂實踐不斷發展和完善,均可以通過標準開放接口實現,無需特定硬件支持,不會增加基層負擔。
3.強化督導考核,以民生實事扎實推進
江蘇省堅持以落實中央和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造方式推進互動課堂建設。2021年起,城鄉結對互動課堂建設落實情況納入教育現代化監測指標和薄改信息化經費分配依據。2022年,省政府將城鄉結對互動課堂列入南北幫扶實事目錄,并將承擔幫扶任務的經濟發達的蘇南也列入薄改經費補助范圍。2023年,江蘇省電化教育館帶領技術團隊,到各市逐一上門調研,宣講有關政策,了解存在困難,協調相關企業,實地解決技術問題。團隊把城鄉結對互動課堂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的主要情況,以及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耐心細致分析試點一二期項目和正式項目難以互通的原因,對相關方既堅持原則、曉以利害,又逐一排查,協調解決實際困難。
成效與展望
1.城鄉結對網絡幫扶落地有聲
根據教育部的指導意見和江蘇省“三個課堂”建設的總體部署,江蘇省完成的一期、二期試點項目建設主講、聽講、互動教室共計456個,基本覆蓋當時全省所有小規模學校。2021年起,按“縣建縣用、省市統籌”的原則,正式啟動107個縣區的城鄉結對互動課堂建設,全省共報送473所主講學校、736間主講教室以及920所聽講學校和1439間聽講學校,涉及51個薄改縣區。2021年底,省電化教育館在試點項目和前期調研基礎上啟動江蘇省城鄉結對互動課堂平臺升級改造項目,規劃構建管理全省3000所以上學校互動課堂教務、教學、教研、設備管理的開放式平臺。
2.前期規劃任務基本完成
目前城鄉結對課堂在全省總量上已超過2021年初制定的目標,實現了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硬件和網絡的動態覆蓋,并已惠及多數城鄉薄弱學校。省平臺已經完成了包括互動課程表、資源中心、在線聽評課、公開課、同步評價等模塊在內的平臺的建設,支持全省各縣(市、區)自有不限品牌設備平臺的課表和資源同步至省平臺,同時完成省級對市、區(縣)、校設備的納管。
3.高質量完成區縣對接省平臺工作
2023年2月初,江蘇啟動了針對城鄉結對互動課堂的地市及區縣工作的調研活動。經過一個月的調研和同步實施,通過設備注冊、平臺對接、設備對接方式,確保全省學校可在省平臺開互動課,直播課,并且進行線上教研,線上聽評課以及資源共享。
4.鄉村教育出現一些可喜變化
一是實現教學優質資源共享。常州溧陽城鄉結對基礎上的雙師課堂,革新了教研方式和送培方式;2022年下半年常態化以后,區域美術整體教研組團隊的業務能力明顯提高。二是實現教師資源有效整合。泰州市姜堰區在常態化活動基礎上,形成了城鄉一體化線上交流教研站,緩解了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三是推動教育援疆援藏和區域內幫扶工作。揚州市出臺市級城鄉指導意見,和新疆新源、陜西榆林、青海和西藏結成了82個結對組,結對鞏固率100%,3萬余名教師參與,50余萬中西部學生受益。無錫市初期開展了和宿遷的南北結對幫扶,以集團化辦學的區域內學校聯合活動為主,在音體美課程上實現交流。
通過義務教育監測、薄改信息化經費精細化測算、榮譽證書發放等方式,推動各地完成規劃內任務。市縣如有積極性將地方上自建的結對互動課堂接入省平臺,也予以支持鼓勵。
因此,區縣對接省平臺將是一項長期持續的工作。在做好硬件工作基礎上,需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用好政策推動優質資源共享和教師專業成長。以縣域為主積極推進結對互動課堂的規模推廣與應用,同時結合省委省政府南北結對幫扶要求,積極利用城鄉結對互動課堂省平臺實現南北結對開課。一方面可以充分運用南北幫扶等相關政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緩解蘇北地區教師結構性缺少問題;另一方面還可以帶動教師開展“互聯網+”環境下教育教學的探索,實現教師專業技術提升。
二是推動全省城鄉結對互動課堂的標準化建設。江蘇省電化教育館正在進行城鄉結對互動音樂課堂的實驗工作,通過實踐和調研,制訂城鄉結對互動課堂的各類標準,完善和制訂 江蘇省城鄉結對互動教室建設標準,研究并制訂城鄉結對課堂的常態運行機制;積極推動教育專網建設和IPV6覆蓋,推動城鄉結對互動課堂的全省按需覆蓋,利于運用數字化技術開展智能研修,促進教育部主導的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
三是推動城鄉結對互動課堂常態化應用。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由于城鄉結對互動課堂主要由電教部門建設,常態上課還是需要地方教研部門的配合以及推動使用。相關教育局領導的常態巡課機制尚未建立,互動上課的老師激勵機制也未明確。目前城鄉結對互動課堂主要依托網絡名師工作室的教研老師在部分區域進行常態開課,后期還需要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策指導,探索并制訂相關的教師獎勵機制,完善優質互動課曬課、優秀案例征集,積分制度等各類運行機制,推動跨區域、區縣內部以及集團校內部互動上課。
今后,江蘇將審視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需要,應用好城鄉結對平臺的互動、教研以及相關功能,更大程度縮小城鄉、校際的差距,積極探索與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的有效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網絡優勢,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用信息化的手段助力教育均衡發展。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雙減”背景下江蘇家校社育人機制研究(B/2022/01/50);江蘇省期刊協會資助課題:教育傳媒助力“雙減”政策落實研究(2022JSQKA02)。】
(厲浩,副館長,研究員級高工;殷峭峰,資源研發部主任,高工;劉政,資源研發部副主任,工程師。江蘇省電化教育館。方楠,副總經理,江蘇騰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周淼? 郵箱:chinadisedu@zxxx.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