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正誼明道”思想是漢代董仲舒勸諫江都王劉非時說的話,正所謂“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大意是:“端正義理,不妄圖眼前利益;講究道德,不盤算非分功業。”
董仲舒“正誼明道”的思想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該思想對提高人性修養、培養棟梁人才、維護社會穩定等具有現實意義。《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2022版新課標”)將“文化自信”列為“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不能以生硬告知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機械灌輸,筆者以統編版教科書四年級《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在這一方面的嘗試和思考。
消除障礙,在“讀懂故事”中明晰“正誼明道”之形
統編版教科書的古文編排,以“小”字當頭,“趣”為基礎,因此選擇的都是篇幅相對短小的故事,不僅順應了學生基本的認知規律,同時又在故事的情節發展和人物的言行細節中傳遞了價值意蘊。因此,對文言性質的小古文,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消除認知障礙,讀懂故事情節,為參透故事中“正誼明道”的思想內涵奠定資源性基礎。
統編版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中《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節選自《世說新語》,主要講述了晉朝“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小時候的聰慧故事。教師一方面緊扣小古文的題材特點,充分利用編者提供的注釋,以帶入融通的方式,與文本的語言形成化學反應,推動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則是結合學生學習小古文積淀的原始經驗,采用聯系上下文的自主學習與理解,順勢感知文本的基本大意: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與小伙伴們外出游玩。有一次,他們看到了路邊有一棵李子樹,李子多得掛滿枝頭,其他小朋友都快速跑過去搶著摘李子吃,只有王戎一動不動。大家都問他不動的原因,王戎回答說:“在道路旁邊還有這么多李子,說明這些李子一定很苦。”大家摘下來一嘗,果然如此,都很佩服他。
教學至此,教師完成了對小古文的常規化教學,幫助學生打通了理解與感知的障礙,初步把握了小古文的主要內容。“正誼明道”的思想本質就在于遵守基本的社會制度和規則,與這篇小古文的故事聯系起來看,兩者之間的交融點就在王戎對現象的判斷以及最終放棄眼前利益這一做法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原本的故事情節中,提煉出基本的故事結構,引導學生初步思考:如果你是這群孩子中的一員,你會怎么做?
教師不要給這個故事的類型和本質進行定性,而是讓學生以其中某一角色的身份參與到課文中去,形成初步的認知體驗,從而初步接觸“正誼明道”,為后續深入學習、感知思想內涵奠定堅實的基礎。
對話人物,在“揣摩內心”中詮釋“正誼明道”之意
2022版新課標將文化自信作為語文課程學習的重要內容,其中“優秀的傳統文化”則成為落實文化自信的核心推手。由于小古文語言簡潔凝練,展現出非常鮮明的跳躍性,在表達過程中就會形成較為廣闊的留白,同時故事中人物所展現出來的外顯言行,其內在的意蘊作者也不會完全和盤托出,這就意味著要想真正讀懂故事、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探尋文本故事中所蘊藏的“正誼明道”的意蘊,就需要教師在學生整體性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緊扣能夠體現這一思想的價值點,設置與人物深入對話的通道,洞察人物的內心世界,借助人物的表現來詮釋“正誼明道”的思想。
這篇《王戎不取道旁李》的關鍵點就在于,王戎面對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誘惑”,并沒有失去理智和基本的道德底線,而是以“唯戎不動”堅守著自己的價值判斷和言行操守,但故事中的角色究竟是怎樣想的呢?僅僅憑借外顯層面的一個動作,無法真正洞察人物的內心世界,更無法觸及“正誼明道”的基本價值內涵。鑒于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將人物“不動”的這一行為,與“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的語言聯系起來,相機推理王戎從表層的現象,透視內在意蘊的思維過程。此時,教師不妨組織學生嘗試站立在王戎的視角,以第一人稱,將王戎內心的想法和推理過程展現出來。比如:寬闊的大路,來往的行人車輛眾多,生長在道旁的李子居然還能有這么多,這說明李子肯定是苦的,不好吃,否則一定被來往的行人都摘了吃光了。
統編版教科書中的小古文只講故事,不做任何評價,也不會將所謂的道理揭示出來,但這并不意味著編者編選這樣的文本,只是純粹讓學生了解故事,而是要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其中蘊藏的文化內涵、人生智慧、準則要求,自然、暢達地融入學生的認知體系之中。基于此,教師就采用了角色置換、采訪調查的方式,巧妙地轉換和呈現王戎的真實狀態,將其內心所思、所感、所想,與“正誼明道”形成內在鏈接,將這一思想的認知朝著更深處推進。
拓展關聯,在“明理導行”中傳承“正誼明道”之神
2022版新課標在“文化自信”部分提出:通過語文學習,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就明確了文化自信落實的有效路徑,要經歷從“熱愛”到“繼承”,直至最后“弘揚”的過程。因此,教師不僅要關注小古文的朗讀理解、感知洞察,同時要多維關聯學生的現實生活,找準小古文與學生真實狀態的鏈接點,既要在理解小古文內容和意蘊的基礎上,明確相應的道理,同時又需要引導學生在真實生活的狀態下,為學生理解“正誼明道”架設橋梁,為傳承“正誼明道”開辟通道。
為此,教師可以將這一版塊的教學設定為兩個關鍵性步驟:
其一是拓展。教師可以拓展補充另一篇“小兒不摘李”的故事——同樣節選自《世說新語》的小故事《許衡七歲講良知》:許衡七歲,嘗暑中過河陽,渴甚,道有梨,諸小兒爭取而啖之,衡獨危坐樹下自若。人問之,衡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此無主。曰: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教師鼓勵學生運用課中積累的方法先自主理解這篇小古文的大意,然后與課文進行統整對比:都是面對果實、面對完全可以拿到手的既得利益毫不猶豫放棄的故事,而王戎之“不動”與許衡之“獨坐”又有怎樣的不同呢?學生在對比聯系中就可以發現,一個在于會思,一個在于品德,由此而形成的拓展,則將學生的認知朝著“正誼明道”的本質又邁進了一大步。
其二則是關聯。對于小學生而言,很多教師設置的問題都相對生硬,無視學生內在的基本規律,往往會制約學生的開放性思維。比如讀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怎樣的道理?很多學生迫于提煉思維和言語組織意識的缺乏,常常詞不達意,教師就可以相繼設置這樣的生活場景:如果現在再次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么做呢?與課堂一開始的選擇有什么不同呢?教師故意避開了對“正誼明道”內涵的捕捉和提煉,而是讓學生在鮮活可感的情境中,調整自己的言行和舉動,在真實生活中將“正誼明道”的思想貫徹于學生的行為體系之中。
2022版新課標再次強調指出:“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諧統一。”語文教學要在夯實學生語用訓練、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中,相繼滲透人文元素,借助語文課程的文本范例和語言媒介,將“正誼明道”的思想內核融入教學內容,激活學生思維意識,把握“正誼明道”的思想,并把握這一思想的精神內核,在詮釋和傳承的過程中助力學生核心素養地全面提升。
“正誼明道”思想對學生的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引領作用。本文作者以學生日常學習的小古文為載體,在一個個小故事中融入“正誼明道”思想,不但強化了學生對古文的理解,還讓仁愛端正的美德感染了學生,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