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福

從教師到校長,對周韋華英而言,不僅是身份的轉換,更是心態的轉變。在新鄉市鳳泉區耿黃中心小學這方天地里,她用以身作則的人格魅力,成功贏得一眾師生、家長的信賴,并以“三行”教育為依托,凝聚人心,帶領學校迎來日新月異的變化。
榜樣傳承,毅然前行
在耿黃中心小學,老師們都把周韋華英當成前行的榜樣,站上講臺時專心教學,走向賽場時大放異彩。周韋華英始終堅信,榜樣的力量是可以傳承的,這從她的成長軌跡中,便可窺見一二。
2009年,周韋華英出任鳳泉區尚介小學校長,但在這之前,她根本沒想過要去親手管理一所學校。“我很喜歡課堂的氛圍,只想一心把書教好,站穩講臺。”所以,即使此前已經擔任了三年副校長,可重擔來臨的時候,她還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更準確地說,她害怕帶不好一所學校。
此時,老校長馮元琴給了她莫大的支持和鼓勵。“是她教會我科學管理,教會我以豁達、信任、包容的心態去對待身邊的每一位同事。”周韋華英說道。接過校長重擔以后,她仍舊時時向馮元琴校長請教,而馮校長,也總是給予她悉心教導和耐心鼓勵,讓她很快找準了方向,自信地走向管理崗位。
周韋華英介紹,她擔任校長以來,繼續用好學校此前制度化加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推動學校不斷向前發展。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她提出并推動了績效工資改革。改革方案剛公布,大部分教師便提出反對意見,校園里頓時出現了許多難以預料的不穩定狀態。彼時,周韋華英很清楚,改革既然已經提出,且對學校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那就一定要推行下去。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安撫反對群體。此時,她想到了老校長馮元琴,并多次上門請教。得到了老校長的支持、鼓勵和引導,她的底氣足了不少。回到學校,她再一次走進反對群體,和他們促膝長談、反復溝通。最后終于說服了大家,將改革順利進行下去。
績效工資改革完成后,尚介小學的制度進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大家感受到了周韋華英身上的魅力,自此,大家擰成一股繩,在學校發展的各個關鍵節點,發揮出強大的能量。
2017年春天,按照上級部門要求,尚介小學和耿黃第一小學合并,成立耿黃中心小學,打造出一校兩區的辦學規模。彼時,兩校合并、校址搬遷等事務已經讓周韋華英應接不暇,不巧的是,兩個月后,學校將迎接河南省義務教育均衡驗收檢查。兩校合并不融合、新校區設施不完備,面對驗收檢查,單是硬件一項,耿黃中心小學就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月份合并,三月份要檢查,當時感覺有三座大山壓在我的心頭。”周韋華英表示。合并初期,學校新校區只有幾幢教學樓,沒有圍墻,操場上也是一片荒蕪,沒有一點學校的樣貌。加之兩所學校的人事、財務等事務沒有統一,一切都是亂糟糟的。
好在這一次,周韋華英已經有了多年的管理經驗,身后也有一支強大的隊伍。她很快厘清思路,以網格化分工的方式,每個班子成員劃分一塊任務,帶領數名教師,各有分工、相互配合,大干快干起來。短短兩個月時間,不但校園面貌迎來改變,教學、人事等也都塵埃落定,進入有序發展之中。而義務教育均衡驗收,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我們學校能有今天的樣子,真的要感謝整個團隊,關鍵時刻,沒有一個掉鏈子。”如今回憶過往,周韋華英仍深感欣慰。
凝聚人心,攜手同行
晚上七點多,耿黃中心小學安靜的校園里突然傳出誦讀聲,打聽后才明白,原來是老師們利用空閑時間進行排練,備戰第二天的演講比賽。周韋華英表示,在耿黃中心小學,這樣的場景已然成為常態。每次遇到賽事,白天上課沒空,老師們就利用晚上的空閑時間,聚在一起相互磨課、評課。
“我們借年級組之力,借領頭人之智,找到了教師的生長點和發展點,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目前學校呈現出青年教師學習積極,老教師傾力幫扶,一片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周韋華英說道。她坦言,讓教師享受教育幸福,最主要的還是要強化他們的專業技能,減少他們工作中的困惑和煩惱。
所以,在該校,有亮相課——摸底診斷,以課代訓,實現專業引領;有常態課——依據“個人主備、集體研討、個人修改、個人授課”的集體備課流程,推動教師專業技能基本達標;有研討課——每學期一次,分組賽課,集中研磨,再次促進專業技能提升;有提升課——青藍結對,手把手幫扶,實現教學相長。還有課題研究,為教學注入源頭活水。
除了技能提升,精神鼓勵也必不可少。每年學校都要評選出一批“最美教師”“模范班主任”“師德楷模”,用榮譽彰顯教師的付出。每年的運動會,教師群體也是主角,通過一項項充滿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活動,讓老師們放松身心。
“我們學校能走到今天,最重要的就是人心,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創造了諸多奇跡。”周韋華英的一句話,道出了學校教職工團隊的相處氛圍。在這樣的團隊里,教師們干勁十足,為學校的發展貢獻著力量。當然,其中自然離不開周韋華英的以身作則。不論何時,老師們總是能夠看到她忙碌在一線的身影,面對難題時,心中自然多了份定力。
該校前不久剛舉辦的鳳泉區讀書活動,得到上級領導及各學校負責人的一致好評。贊譽的背后,是學校師生連續奮斗三晝夜的汗水。周韋華英介紹,直到活動正式開展的前三天,最終方案才確定下來。這也意味著,三天時間里,學校師生要按照方案要求準備一個大型的讀書節目,并在全區亮相,壓力可想而知。“為了這次活動的順利開展,700余名師生進行了數百次的動作演練。老師們精心策劃,細心琢磨,幾易其稿,一個動作一個動作指導、糾正。”周韋華英表示。三天的排練時間,所有師生相互配合、井然有序,雖然汗流浹背,但沒有一個人抱怨、推諉。
活動當天,整齊的方陣在綠色的草坪上,演繹著春天最動人的旋律。紅旗招展,像團團燃燒的火炬,點燃孩子們心中純真的希望。孩子們聲音洪亮,動作協調一致。鮮紅的扇子如同綻放的童子面,在陽光下歡笑、歌唱、飛舞,閃耀著奪目的光芒。
此項活動的成功舉辦,再次見證了耿黃中心小學教職工團隊強大的凝聚力。
“行”文化,引領學校發展
走進耿黃中心小學,教學樓一側的墻壁上,“我能行,一起行,自由行”幾個字格外醒目,周韋華英介紹,這正是學校當前的辦學理念:“三行”教育。
早在周韋華英擔任校長之前,原來的尚介小學便在老校長馮元琴的帶領下提出了“我能行”理念。周韋華英接任以來,看著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和推陳出新的課堂改革,就像看到一個個散落在各處的珍珠,“如果用一根線把這些‘珍珠串聯起來,那一定是一條漂亮的項鏈。”周韋華英表示。彼時,通過外出學習和內部討論,打造一套完整的文化體系的想法在她的心中逐漸萌芽。
通過總結日常活動、提煉工作脈絡,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行”文化最終應運而生。除了辦學理念,還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校訓,“風行,同行,遠行”的校風,“先行,導行,力行”的教風,“樂行,智行,惠行”的學風。一切圍繞“行”字展開,使“行”文化在學校各個層面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作為教育者,相信學生,相信老師,信任方能相互成就。”周韋華英說道。
“我能行”,凸顯的是一種自信。近三十年的教育實踐,尤其是擔任校長以來經歷的種種,讓周韋華英更加堅信:“本著辦法總比困難多的思想,樂觀地去對待每一項工作,事情就一定能做好。”所以,“我能行”是她自信的彰顯,更是她對師生的要求。無論日常教學還是參加各類比賽,她都要求師生多一些自信從容。
“一起行”,彰顯的是團隊的力量。無論是教師之間還是師生之間,乃至班級之間,周韋華英尤其看重團結的力量。用她的話來說,在學校曾經歷的困難時期,正是因為大家團結在一起,才順利戰勝難題,“一起行”的力量,推動著耿黃中心小學不斷向前邁進。
“自由行”,表現的是個體的個性。“在前行的基礎上,讓每個靈魂都得以釋放。”周韋華英解釋。
如今,在耿黃中心小學,“行”文化的力量滲透在活動、課程等多方面,是該校師生前行的不竭的動力源泉。
該校以“七彩陽光,活力童年”為核心,構建出具有陽光特質的陽光課程體系,在開齊開足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構建陽光生命力、陽光成長力、陽光創造力三種課程形態,開發了入學課程、畢業課程、入隊課程、經典誦讀課程、養成習慣課程、紅領巾宣講課程、心靈成長故事、紅色安全系列教育等必修課程,讓孩童在豐富多彩的課程中陶冶身心、茁壯成長。
“讓每一面墻壁說話,讓每一處景觀都能發揮育人功能”是耿黃中心小學打造校園文化的宗旨。該校通過“一帶兩田三苑四廊”的校園文化體系,達到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匯互融,審美與育人和諧統一。此外,該校還有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讓每個人都擁有健康體魄。層出不窮的誦讀活動,讓學生在品味書香中增長見聞,豐富成長足跡。
在周韋華英的引領帶動下,耿黃中心小學連續八年被評為“新鄉市教育教學先進單位”,2017年以來先后被評為“河南省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河南省數字校園標桿校”“河南省文明校園”等。“行”文化迸發出的力量,正推動耿黃中心小學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