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華北地區遭遇由超預期特大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提醒人們極端天氣有常態化趨勢,人們應對此做好更充分的準備,通過打造韌性城市來更好地防災和減災。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規劃和建設,更新提升城市排水管網等基礎設施運行能力,與河道排澇工程有效銜接,保障城市骨干排水通道暢通。
實踐和事實證明,韌性城市的打造,不能就城市論城市,要放到一個大的系統中去統籌,要有全局觀,要從全流域出發去考慮問題。北京市委書記尹力日前指出,要著眼河流與流域、上游與下游、山區與平原、市域與周邊地區的關系,科學規劃防洪排澇體系,統籌抓好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水平提升,著力提升城市對重大風險災害的抵御和恢復能力。要加緊編制韌性城市空間專項規劃,強化城市韌性在各領域各行業的剛性約束。
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也充分強調了流域思維和統籌思維。會議強調指出,要突出防御重點,流域性大洪水始終是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江河流域的防洪調度工作謀劃好、落實好,全面做好預案、隊伍、物資和蓄滯洪區啟用準備,保障大江大河安全度汛;要細化落實中小河流洪水、中小水庫度汛、山洪和地質災害、城鄉內澇等薄弱環節防洪保安措施,把各類風險隱患消除在成災之前。
此次北京及周邊地區防洪抗洪的成功實踐,充分表明了對災害進行有效監測預警的重要性,未來考慮到極端天氣的多發,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監測和預警能力和水平。
尹力指出,要加強數據平臺建設,強化數據收集規整、融合計算、智能處理,綜合運用數字孿生等新技術,進一步完善突發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功能,建立城市洪澇風險模擬預警系統,為應急處置、防災減災提供科學支撐。
業內普遍認為,為了提升預報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準確預報之外,對災害可能的影響范圍,還需要進一步明確。比如發布預警時,不應只泛泛說“紅色預警”,而是要提醒群眾此次的降水會淹到多高,哪個區域受影響最大等等。
準確預報是精準防災的前提,而從預報到成功的應急處置,需要順暢的信息分發、傳達、響應和動員機制。此次抗洪救災實踐表明,這方面還有相應的提升空間。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指出,要精準預警響應,進一步加強氣象預警與災害預報的聯動,突出臨災預警,做好點對點精準預報和滾動更新,強化預警指向性,落實直達基層防汛責任人的臨災預警“叫應”機制,加強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落實應急預案行動措施,把握工作主動權。
天氣變化和汛情演變瞬息萬變,有效的防災減災,最終要靠扎實的應急救援能力建設。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指出,要抓緊補短板、強弱項,進一步提升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要進一步建強各級應急指揮部體系,完善調度指揮、會商研判、業務保障等設施設備和系統,確保上下貫通、一體應對。要加強國家區域應急救援中心能力建設,立足執行急難險重任務,突出區域性重大自然災害救援需求,盡快形成區域救援實戰能力。要加快完善流域特別是北方地區主要江河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強化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和運行管理,整體提升防御能力。要著力提升基層防災避險能力,完善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加強和規范基層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為防災重點區域和高風險鄉鎮、村組配備必要裝備,提升基層自救互救能力。
當前各地的災后重建工作正在有序展開。重建過程既是生態修復和物質重建過程,也是社會重建過程。和抗洪救災一樣,這項工作也要有全局和系統思維,要通盤考量,要考慮自然環境,也要考慮社會系統效應,統籌好包括城鄉關系和大中小城市關系在內的各種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做好災后重建的成本分擔和利益協調工作。以災后重建為契機,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區域基礎設施和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建設。如此,才能真正實現打造韌性城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