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



〔摘? ? 要〕小學生在參與項目式學習中,通過有結構的驅動任務鏈,可以搭建成長的腳手架,助推4C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創造與創新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 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4C能力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9-0010-03
項目式學習起于真實問題的研究,如何在小學的項目式學習中培養學生的4C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創造與創新能力)?本文將以“江心雙塔”項目式學習的實踐為例,論述4C能力在小學項目式學習中的培養策略。
一、通過有結構的驅動任務鏈,搭建學生能力養成的腳手架
“江心雙塔”以溫州市重要的標志性資源之一——江心雙塔作為學生項目式學習的問題載體。不僅確保驅動問題的真實性,使其接近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還因為江心雙塔所包含的獨特的科學、藝術和人文內涵,更適合通過項目式學習深入挖掘。讓驅動任務的生成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圖1是圍繞江心雙塔搭建的驅動任務鏈。
“江心雙塔”項目以“江心雙塔什么樣”作為核心問題驅動,由“搭建江心雙塔模型(現在時)”“搭建‘清光緒之前江心東塔復原模型(過去時)”“保護和建設江心雙塔具體策略及模型(未來時)”等三個驅動任務鏈組成,不同階段的任務將注重培養學生不同的能力。在遞進式解決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以融合提升。對每一個單獨的學生個體來說,驅動任務鏈是線狀發展,是學生在項目式學習這棵大樹上探索、發現,直到找到屬于自己的那顆碩果;對整個驅動任務鏈而言,江心雙塔項目式學習又呈樹狀發展,每一個學生學習的單獨軌跡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終究會長成生機勃勃的學習之樹。
二、通過簡單復制任務,重點訓練交流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
“搭建江心雙塔模型(現在時)”旨在通過學生對建筑物的觀察和制作力所能及的模型這樣相對簡單的復制型工程任務,了解掌握項目式學習的基本技能和相關工具、材料的選擇及使用方法。這個過程我們是按照雙人合作或者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的,由于復制任務的難度相對較低,在活動過程中,可以更多地關注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這兩項能力也是完成后續驅動任務的必要基礎。
(一)讓學生傳授工具使用方法,創造交流契機
小A和小B通過3D打印筆復制江心東塔的框架模型。小A之前使用過3D打印筆,但不善言辭的小A如何教會小B使用刻意沒有保留說明書的3D打印筆,成為這個小團隊遇到的提升交流能力的第一個契機。交流的過程雖然是磕磕碰碰的,但學生之間的交流次數明顯增加(見表1),對教師的依賴度也相應減少,在相互影響的過程中,雙方的交流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二)讓學生相互完善圖紙設計,鼓勵多元交流
學生在嘗試使用輕泥制作江心雙塔模型時,針對自己對輕泥的觀察結果和任務的需要,對即將制作的模型進行設計。將設計好的圖紙張貼在討論墻上,然后觀摩其他學生的設計方案。除了鼓勵學生之間的語言交流,我們更倡議使用便利貼,將自己的建議和問題張貼到讓自己產生想法的設計方案上。其他學生可以用便利貼對某個學生提出的觀點繼續討論(見圖2)。這樣在同一時間和空間內,既可以讓不同的學生針對同一設計發表不同的觀點,也可以讓同一個學生針對不同設計提出不同觀點。所有的觀點為學生后續完善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參考信息。
(三)合作完成驅動任務,突出團隊協作要求
驅動任務要求合作完成,而且必須有明確的分工。使用3D打印筆制作江心雙塔框架模型時,設計、制作框架部件、組裝等過程都對學生的團隊分工與協作提出很高的要求。協作默契度越高,框架模型就越規整(見圖3)。只要明確分工協作的要求,學生之間的團隊協作能力,總是能在實踐中得到磨合提高。
搭建江心雙塔模型就如同項目式學習的種子和根系,重點讓學生自主按一定比例制作江心雙塔模型,體驗如何解決問題,更關鍵的是提高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三、通過有限條件驅動任務,重點訓練批判性思維能力
“搭建‘清光緒之前江心東塔復原模型(過去時)”,是江心雙塔STEAM項目承上啟下的主干。由于沒有江心東塔在被破壞前的原始圖片,它屬于有限條件驅動任務,也就是要在一定的已有基礎(或是限制條件)中解決問題。這個驅動任務需要學生不能在空想中簡單制作,而是在尊重江心東塔歷史、殘存實物的基礎上,完成復原模型。簡單地說,就是他們復原的模型要有一定的根據。
(一)對有限條件驅動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合理性的討論
面對這個驅動任務,學生可能會去復原完整的塔的模型,也可能只是復原一個建筑構件,還可能是復原塔的某種功能。人文歷史、宗教藝術、民俗、傳統建筑、材料等因素會卷入學生的項目式學習之中。復原成果是否合理,取決于他們根據學習過程中收集到的多維信息,相互質疑、相互完善的過程。
C學生準備選擇溫州南白象塔作為江心東塔重建的參考對象。D學生和E學生根據收集到的資料質疑:南白象塔建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而江心東塔始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一說建于宋開寶二年(969年),元至正、明萬歷、清乾隆間多次重修。兩座塔之間最短的時間差距都有146年。而根據學生收集到的古塔信息(見圖4),溫州地區不同時期的古塔在造型和結構上,還是存在明顯差異的。所以復原江心東塔,除了要參考相近年代的古塔造型結構,還需要觀察江心東塔殘存塔身的結構才合理。
(二)通過對驅動任務成果是否進行實際應用討論
面對一個完整精美的東塔模型和面臨種種保護難題的現實中的殘破東塔,是應該修復,還是保持原狀?是應該選擇抹去屈辱,還是尊重歷史?學生對是否將驅動任務的成果應用到江心東塔的修繕展開的思考和討論,讓他們經歷了理性思辨的過程。有學生認為,自己的復原成果,不能確定符合歷史上江心東塔的原型;有的學生認為,文物還是比較脆弱的,修繕的過程,可能就是破壞過程,可以將江心東塔的復原模型用作更多人了解江心東塔的一種參考;還有學生認為,可以學習雷峰塔的保護經驗,將自己的復原成果放在東塔外面,把現有的江心東塔殘存的塔體保護在內部。
通過對驅動任務成果是否進行實際應用的討論,將融入更多對歷史、哲學、文保等方面內容、形式的思辨,讓有利于項目式學習的種子成長為茁壯的幼苗。這幼苗茁壯在哪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批判性能力將得到極大激發。同時,他們的歷史觀、價值觀和環保意識等可能受到積極影響;對溫州地標性建筑和歷史有客觀的認識,讓傳統文化得以傳承。這些美好的愿景是學生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油然而生的,而不是依靠灌輸的。
四、通過保護、推廣與發展的驅動任務,重點訓練創新和創造能力
“保護和建設江心雙塔具體策略及模型(未來時)”,是江心雙塔項目學習樹狀結構的枝、葉、花和果實。如果說前面兩個驅動任務是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在必要的時候給予一定的幫助,略帶有從扶到放的教學策略,那么由學生在主題范圍內自主細化選題,或者是由他們根據之前掌握的學習方法及技能,自由選擇工程問題進行的學習過程,讓每一個學生朝著自己感興趣的方向輻射,在應用過程中,進一步強化所學的解決問題的理念、技能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全面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
比如,就如何向游人推廣江心雙塔,有學生提出二維碼解說+的應用。通過二維碼這種最簡單,也是對古塔周邊環境影響最小的媒介物,與學生的解說錄音相連接,增加從不同角度的解讀,給游人更多和古塔相關的音頻信息。又如,有學生提出,可以嘗試調制隔離酸雨,抑制植物生長的透明溶劑,將之涂抹到塔身,減少酸雨和植物對古塔的侵蝕。再如,在通過江心雙塔的關鍵道路上設置人體感應設備,能實時統計古塔周圍的參觀游玩人數,如若人數過多,能夠通過短信或視頻顯示裝置,向后續游人發布預警,更有利于文物的保護。
小學生在參與項目式學習過程中,通過有結構的驅動任務鏈,可以搭建成長的腳手架,助推他們溝通、團隊協作、批判性思維、創造與創新等能力的提升,從而實現陶行知先生所寄望的“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
參考文獻
[1]管雪沨,吳俊杰,劉向永.Scratch教學:走向深化發展[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3):4.
[2]葉天萍.STEAM課程的五大教學策略[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6(7):72-74.
[3]陳瑩.STEAM玩的就是學科“跨界”[J].創新時代,2016(8):10-12.
[4]張紅霞,郁波.國際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歷史與現狀[J].比較教育研究.2003(8):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