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國
〔內容提要〕沈陽市積極融入國家戰略和新發展格局,加快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建設,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目前,沈陽現代化都市圈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還存在著農村產業融合程度不夠、新型經營主體能力不強、金融服務缺乏機制創新、數字經濟推動作用不明顯、配套政策有待完善的問題。立足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建設,提出做好農村產業融合頂層設計、培育高質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強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效能、推進金融制度改革、增強農村產業融合資金保障、加快本土品牌打造、促進農村產業融合提質增效、積極引入信息技術、創新農村產業融合新業態、完善政策支持、夯實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基礎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現代化都市圈;產業融合
注:本文系關于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項招標項目暨2023年全省黨校(行政學院、社會主義學院)系統科研協作項目“沈陽面向高質量發展的農業產業升級路徑研究”(課題編號:LDXZ23005)的階段研究成果。
一、引言
農村產業融合是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而鄉村特色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之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支持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對農村產業融合的載體建設提出了明確方向。
沈陽市積極融入國家戰略和新發展格局,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進行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建設,以便更好地發揮城市組團的集聚輻射、產業協同和同城化效應。沈陽現代化都市圈以沈陽為中心,并包括鞍山、撫順、本溪、阜新、遼陽、鐵嶺、沈撫示范區,共7市1區,是高鐵1小時等時圈覆蓋范圍,更是遼寧乃至東北融入全球城市網絡的門戶區域、遼寧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全省共同富裕的創新引擎。
《沈陽市實施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明確提出,要做深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設沈陽都市圈鄉村旅游集散地,培育城市周邊休閑農業“打卡地”。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立足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建設,借助都市圈人才、技術和資金優勢,為推進都市圈內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二、沈陽現代化都市圈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有利條件
現代化都市圈是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出現的必然的空間現象,它對于都市圈中心城市、周邊城市以及農村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現代化都市圈的輻射和帶動作用,處于都市圈周邊的城鄉結合部以及農村地區,將被納入都市圈的整體發展規劃。都市圈的現代理念、現代技術、現代管理、現代金融、現代設施等諸多現代元素將注入農村,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動能。現代化都市圈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一)現代化都市圈的地理位置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區位優勢
沈陽現代化都市圈以沈陽為中心,區域內具有特殊的地緣關系,彼此之間水相系、山相連、人相親,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經濟地理單元。由于獨特的地理優勢,利用現代化都市圈的資金、人才和技術,在城市間的耕地、山地、水域、林地等農業生產空間,發展種養殖業、鄉村旅游、休閑農業、養老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等,可滿足都市圈人口的生活和休閑需求,將極大地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二)現代化都市圈的基礎設施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良好基礎
沈陽現代化都市圈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信息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普遍高于全省其他區域,生產總值占全省50%以上。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看,與中心城市距離的遠近將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周邊農業的發展。通過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建設,將進一步完善都市圈及周邊農村地區的道路、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三)現代化都市圈的消費能力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市場條件
沈陽現代化都市圈是我省人口的主要聚集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都市圈內人口占全省總人口接近60%,超大規模的人口基數提供了較強的消費能力和市場規模。同時,隨著城市圈內人口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轉變、休閑時間的增多、交通通信的發達、城市病的加劇、家庭跨區域移動水平的提高以及對田間生活的向往、都市圈周邊的鄉村旅游將呈現井噴式的發展,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市場保障。
(四)現代化都市圈的要素集散能力和創新能力為農村產業融合提供技術支撐
現代化都市圈建設將形成一批超千億、具有引領性的特色產業集群,具有超強的要素集散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初始階段,資本技術勞動力快速向中心城市流動,都市圈中心城市成為區域發展的增長極和創新中心。而進入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中后期,由于經濟增長的涓滴效應和擴散效應,中心城市的現代要素開始向周邊城市和農村區域轉移,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三、沈陽現代化都市圈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產業融合程度不夠
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各城市農村產業融合形式多樣,但總體融合層次偏低。以一產為主導的融合方式,特色農產品需要進一步挖掘和提升品質、品相、品牌和品位。以二產為主導的融合方式,農產品加工多停留的初級加工階段,涉及的精深加工較少。以三產為主導的融合方式,依托科技的先進生產力,開發科技應用和科技服務等功能的能力依然較弱;以文化創意為核心,文創農產品的生產以及文創功能模式的引入比較稀缺;以物流配送為核心,尚未形成規模化生產、銷售、服務網絡體系和完善的產業鏈體系。
(二)新型經營主體能力不強
作為現代化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沈陽,新型經營主體數量持續增長,對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部分農民合作社缺乏管理經驗,在財務、組織結構和農民培訓等方面均未發揮有效的作用,導致在實際操作中農民的參與度降低,影響農民合作社的良性發展。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雖然數量較多,但規模較小,抵御市場風險和獲取外界信息的能力依然較弱。在產業融合的過程中,農業是本體,農民是主體,農村是載體,而部分龍頭企業的資本進入農業產業后,將小農戶排斥在整個產業鏈的低端層面,致使小農戶無法分享產業鏈的增值收益,逐漸被邊緣化。
(三)金融服務缺乏機制創新
在沈陽現代化都市圈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金融支持的力度和方式還需進一步完善,新型經營主體擴大經營范圍,在融資領域依然存在諸多障礙。目前都市圈內大部分地區金融服務的模式和供給機制還比較單一,信息化服務方式未能大規模推廣,還依然停留在傳統的存款、匯款、貸款等基礎性工作。除了政策性銀行在農村沒有布點以外,農村本土金融的發展也較為緩慢,各投資類基金和民間資本主動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積極性不高,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保障。
(四)數字經濟推動作用不明顯
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深入發展,以5G網絡、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的新一代通信技術迅猛發展,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引擎。在數字農業方面,現代化都市圈內對于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的融合還停留在初級階段,未實現生產經營過程的全覆蓋。在農村電商方面,截至到2022年,根據阿里研究院公布的數據,遼寧省共有“淘寶村”21個,其中現代化都市圈內共有10個,鞍山市6個,而沈陽作為中心城市僅有2個,遠遠落后于江浙地區。
(五)配套政策有待完善
農村產業融合的快速發展,需要道路、通信、寬帶網絡等基礎設施的支撐。通過近些年的建設,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各農村硬化路長度有了很大的提升,通信設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很多村的硬化路僅僅通到村部,村與村之間、田間路面建設還有很大缺口,通信設施還沒有普及所有村落,這將嚴重制約農村產業發展所需要的物流體系和電商發展以及農業的數字化融入。同時,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擁有返鄉創業意愿的年輕人逐年增多,但由于缺乏產業配套用地,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四、沈陽現代化都市圈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以現代化都市圈為依托,做好農村產業融合頂層設計
現代化都市圈是進入新時代以來急劇興起的通勤高效、城鄉一體、共同發展的新區域。需要充分發揮現代化都市圈的區位優勢、基礎設施條件、城市消費能力、要素集散能力和創新能力,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賦能。以現代化都市圈的有利條件為依托,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推動力,對都市圈內的農村區域,因地制宜探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模式,進行合理規劃和頂層設計。政府要強化組織領導,壓實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引導作用,以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為契機,制定相關政策鼓勵都市圈人才、技術、資金向農村轉移。
(二)培育高質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強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效能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目前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內的農村經營主體主要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龍頭企業和小農戶,其中前五個都屬于新型經營主體,但第六個即小農戶占的比例最大。要深入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規范其健康良性發展,同時,要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的利益鏈接機制,尤其是引導龍頭企業資本合理發展,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資本和技術優勢,開展如優良育種、營銷加工等工作,使得小農戶在整個產業鏈條中充分受益。
(三)推進金融制度改革,增強農村產業融合資金保障
金融支持是農村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持。沈陽現代化都市圈要加大推進要素市場一體化,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在農村金融方面,一是政策性金融需進一步下沉,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郵儲銀行下沉業務網點,除了吸收農民儲蓄的基礎業務以外,加大支農貸款力度,尤其對農村產業融合的新型經營主體,確立評估機制,實施更加優惠的貸款政策。探索農村信用社改革方向,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更多資金支持。二是規范發展農村本土金融。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民間借貸是農民發展生產和平滑風險的重要方式,但對農村本土金融要合理引導和進一步規范,防止金融風險的發生。三是提高農業保險的覆蓋廣度和深度。農業具有天生的弱質性,極容易受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影響,需鼓勵農民積極參加保險,優化農業保險品種,提高農民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四)加快本土品牌打造,促進農村產業融合提質增效
沈陽現代化都市圈人口的消費已經進入品牌時代,需對周邊農業區域在區域公共品牌上給予政策支持,拓展市場,根據消費者的需要打造有機、綠色品牌,提升農產品的價值鏈。一是要以特產為品牌建設的重要突破口。特產因地域而生,具有獨一無二性和不可替代性,沈陽大米、沈陽寒富蘋果、小梁山西瓜、沈陽蛹蟲草、沈陽雜糧、遼育白牛等均是具有特產屬性的農業品牌。二是政府要加大行政干預和扶持,從農產品的加工技術研發、新品種的培育和展示、注冊商標的申請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幫扶。三是建立認證制度,加強品牌的知識產權保護。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對于市場上的假冒產品,要予以嚴懲。
(五)積極引入信息技術,創新農村產業融合新業態

數字經濟為農業農村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范式,為農業三產融合發展提供了互聯互動的平臺,提升了農業產業的整體價值。如沈陽現代化都市圈七市一區農業農村相關部門為推動農業電商發展,開展優質農產品與線上線下頭部企業精準對接活動,助力了沈陽現代化都市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數字經濟時代,一是在思想上要改變認識,充分意識到新一代信息技術正日益深入農業農村的各個環節和領域,深刻改變著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方式。二是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滲透和融合,創新性發展認養農業、休閑農業、農事體驗等鄉村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農村電商,培育“淘寶村”,促進農村產業鏈條的全方位發展。三是提高農村居民信息化應用水平,培養一批既懂信息技術又懂農業生產管理的復合型人才。
(六)完善政策支持,夯實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基礎
沈陽現代化都市圈的農地確權工作已經完成,國際級宅基地試點工作穩步推進,這有利于擴大農地的規模經營和閑置宅基地的利用效率。要保障和規范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用地政策,一是完成土地的確權頒證工作后,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適度加快土地流轉速度和流轉規模,以優化農業要素的產出效率。二是在政策范圍內,對農產加工業用地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鼓勵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利用農村集體用地興辦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三是穩步推進宅基地試點工作,鼓勵和支持農民依托自家宅基地,直接經營或者間接經營鄉村民宿、農家樂等第三產業。四是完善農村地區的道路、通信網絡、水利和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為數字農業、冷鏈物流服務網絡發展以及農村電商行動提供可靠保障。
(作者單位:中共沈陽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