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濤
〔內容提要〕《統計學》是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是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統計數據能力,提高學生數據分析能力的一門重要課程。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統計學》貫徹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并對《統計學》課程思政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統計學》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設計,并提出了《統計學》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希望能夠給《統計學》課程思政質量的提高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統計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
一、《統計學》貫徹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
當代高等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具備專業理論知識、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要注重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只有專業知識和思想政治素養都得到全面發展,學生才能夠更好地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的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其他各類課程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2021年8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這些對高校的專業課程提出了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新要求。近幾年,全國各高校積極探索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其中,專業課程在高校課程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通過對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的改革,使專業知識的傳授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作用,促進學生理論知識與能力、思想素質的全面發展,對于高校的人才培養意義重大。作為專業課程的講授者,高校教師必須充分認識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的關系,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要素,積極主動地進行專業課程的思政改革。
統計學是一門關于統計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論科學,通過收集各個領域的研究數據,并對其進行整理、分析,來推斷事物的本質,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作為管理類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在《統計學》課程教學中,將思想政治教育合理融入《統計學》課程的知識體系中,不僅使學生學到《統計學》的專業知識和方法,同時也能夠結合專業知識來提升學生的思想素養和專業素養,這對于高校教育目標的實現,對于學生三觀的正確形成和自身能力的全面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課程思政背景下《統計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統計學》是管理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課程,是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和方法,熟練地收集、整理、分析統計數據,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一門重要課程。通過《統計學》課程的系統學習,一方面可為學生后續的專業課學習提供定量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采用統計學思維去分析和解決社會經濟問題,提高科學決策的能力。但是目前在管理類專業的《統計學》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問題如下:
(一)有些教師課程思政能力不強
高校教師是推進課程思政的關鍵要素,教師的思政能力水平會直接影響到課程思政的效果。但有些教師課程思政能力不強。一方面,有些教師尚未完全轉變教學理念,沒有認識到自己教書育人的使命,他們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政課教師的主要任務,專業課教師只要講授好專業知識就可以。另一方面,有些教師缺乏課程思政的理論知識和德育素養。《統計學》課程思政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課程思政的理論知識和德育素養,但有些教師缺乏主動學習思政教育相關理論的積極性,他們在科研與教學等工作壓力之下,無暇學習,有些教師甚至不清楚思政教育是什么,也不主動挖掘和積累《統計學》課程的思政要素,這些都制約了《統計學》課程思政的進程和效果。
(二)教學方式較單一,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教學案例較少
《統計學》課程的教學大多采用的是課堂教學方式,學生主要通過課堂聽課、課后自主復習以及完成作業、測驗等內容,來理解理論知識與方法。這種教學方式雖然重點突出,對知識點的講解細致全面,但有些學生在課堂上可能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課堂參與度不高,學生的學習動力不強,教學效果不理想。另外,教學過程中有些案例與學生的實際相距較遠,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案例較少,有些學生理解較困難,使學生對《統計學》的學習興趣不大。
(三)在《統計學》課程中課程思政的內容挖掘或融入較少
挖掘課程中的德育元素是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工作,德育元素的挖掘力度、效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程思政推進的深度、發展的高度。《統計學》是管理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也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其包含了很多可以應用到實際領域、專業領域的統計分析方法。而且,雖然《統計學》課程與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等數學學科關系很大,專業性較強,但其實《統計學》課程中包含很多思政要素可以挖掘,比如對統計職業道德、職業操守、責任心的培養,對學生實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和辯證思維的培養,對學生的理論洞察力的培養等方面,這些內容都可以結合基本理論知識展開,對學生進行引導。然而高校的《統計學》課程教學,大多只注重《統計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在思政教育元素挖掘、思政教育融入方面還不盡如人意,《統計學》課程教學中存在課程思政內容較少的現象。
三、《統計學》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設計
(一)《統計學》課程思政目標
在《統計學》教學中,將《統計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課程的理論知識體系當中,實現《統計學》課程思政元素的內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情懷、崇高的職業理想和道德等內容,融入課程理論知識的傳授中,在教學中激勵學生的學習動力,注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正確塑造。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為學生后續學習過程中深入進行經濟管理分析和研究打下基礎,培養學生運用統計學分析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以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科學的方法收集數據、整理和分析數據;培養學生以理性思維,對事物和現象具有高瞻遠矚的理性洞察力,從而實現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職業道德和素養、愛國情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
(二)《統計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統計分析是《統計學》課程主要的三塊教學內容,這些內容中蘊含著不少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可以將這些思政元素與《統計學》課程的理論知識和統計分析方法有機融合,在《統計學》課程理論知識的講解過程中,應恰當挖掘并引入思政要素,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和職業素養,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
首先,在統計學學科發展史中引入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職業追求和愛國情懷。作為一門學科,統計學學科是由眾多實踐者和統計學學者通過不斷努力探索而逐漸發展和完善的,課堂上可以講解統計學家的勵志故事,闡述他們在推動統計學學科的發展歷程中所做出的重大貢獻,可以利用這些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追求和愛崗敬業精神,鼓勵學生形成對知識不斷追求的信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其次,在統計調查知識模塊中引入思政元素。統計調查是統計工作的基礎環節,統計分析所需的數據都來源于統計調查,統計分析需要真實準確的數據,統計數據收集中的小差錯極有可能產生很大的影響,影響問題分析的準確性。所以,在講解統計數據收集時,提醒學生一定要嚴謹求真、實事求是,保證統計數據來源的可靠性,保證統計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培養學生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嚴謹務實的做事態度。
再次,在統計整理知識模塊中引入思政元素。統計整理是對統計調查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加工匯總計算,為統計分析提供需要的數據。在整理統計數據過程中,統計工作人員會接觸到大量的統計數據,有些數據可能涉及商業機密或客戶個人信息。在講解統計整理的知識點時,可講解統計數據泄露的案例,分析其產生的嚴重后果,引導學生在統計數據整理工作中,應注意保護用戶數據安全,強化社會責任,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和職業道德素養,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
最后,在統計分析模塊中引入思政元素。統計分析是利用統計調查和整理階段收集并加工處理之后的數據,對研究對象采用合適的統計分析方法進行分析,來描述研究對象的發展狀況和規律。統計學學科中有很多應用較廣泛的統計分析方法,在講解這些內容時,也可以從中挖掘恰當的思政元素,與統計分析方法有機融合。比如,在講解動態數列方法時,可讓學生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數據,并做各指標的動態分析,這不僅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動態數列分析方法,也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社會經濟等領域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另外,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復雜的信息,有些信息真偽難辨。在統計分析方法教學過程中,可引導學生采用所學的統計分析方法,解釋一些現實問題,如每年的“雙11”大促銷,很多消費者消費不理性,可引導學生采用統計指數的分析方法,分析打折促銷背后的真實情況,誰是真正的獲利者,引導學生理性消費,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利用所學知識洞察事物的本質。
四、《統計學》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
要想順利開展《統計學》課程思政工作,挖掘合適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與統計學理論知識有機融合,這些還不夠,還需要很多工作的積極配合,如課程內容的優化設計、授課方式的調整等。具體來說,在實踐中可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一)轉變教師觀念,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和課程思政能力
高校教師是《統計學》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者,要推進《統計學》課程思政進程,首先要轉變教師觀念,讓他們意識到《統計學》課程教學不僅要給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同時要開展科學精神、職業素養等方面的思政教育,這才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高校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是保證《統計學》課程思政效果的關鍵因素,教師只有真正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挖掘《統計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尋找思政元素與統計學專業知識的結合點,鉆研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通過課程的教學過程,不僅教會學生統計學知識和方法,還注重學生理想信念、職業素養等的全面提升。為了提高高校教師的思想道德素養和德育能力,學校應做好規劃,如設置教師課程思政建設培養培訓的師德專題,有機納入教師師德師技師能培訓體系,或通過文件、講座、案例等內容的學習,讓教師充分了解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并學習課程思政的成功經驗或方法。
(二)積極挖掘《統計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
高校教師要根據課程、專業和學科特點,科學挖掘和配置課程思政資源,分門別類挖掘和運用思政元素。《統計學》這門課程的知識點很多,還包含很多計算和方法的應用,但并不是所有的統計學知識點都可以用來進行思政教育。《統計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認真分析《統計學》的各部分內容,認真挖掘提煉,找出可以進行課程思政的知識點,并積極尋找可采用的課程思政素材,提煉出與知識點有關的思政元素,將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元素與素材有機融合,在教學過程中,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和德育教育,從而引導學生正確的三觀的形成,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素養。
(三)修訂《統計學》課程教學大綱,完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在積極挖掘《統計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的基礎上,應修訂《統計學》課程教學大綱。首先,應修改完善教學目標,原有的《統計學》教學目標中,一般都比較注重統計學專業知識的掌握和數據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課程的思政目標較少提及。所以,應該將《統計學》課程的德育目標明確寫入教學大綱中,從而保證《統計學》的課程教學是在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德育目標的共同引領下,有計劃地進行的。其次,應系統修改完善教學內容,將挖掘的《統計學》課程思政元素與統計學相應的知識點有機融合,補充課程思政的教學案例或教學內容,并具體設計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方法,這樣才能使《統計學》的課程思政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當中,有序實施。
(四)改變授課模式,優化教學方法
有效的教學方法對《統計學》課程思政目標的實現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實施《統計學》教學課程思政,既要實現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又要避免課程教學過程中的“生拉硬拽”。傳統的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已無法適應《統計學》課程思政的教學要求,教師應改變授課模式,優化教學方法,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與課堂講授教學方式巧妙結合。一方面,可以積極開展案例教學,教師在講解課程思政內容時,可選取與學生日常生活比較貼近的案例,或學生比較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講解,這樣更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統計學》理論知識和方法。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程教學和學習中來,增加學生體驗。比如:在《統計學》的課程學習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鼓勵學生動手收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統計數據,如在學習統計指數時,可以讓學生調查食堂飯菜的價格,編制食堂飯菜價格指數;或者在學習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時,讓學生收集學習時間、學習成績方面的數據,并采用所學的方法分析學習時間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培養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深刻理解《統計學》課程學習的理論知識和方法,體會如何使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還可以將課程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課程的知識體系中,使學生容易接受。
(五)在《統計學》課程思政中,要處理好專業課程與思政內容的關系,把握好課程思政的“度”
《統計學》這門課程的知識點較多,有些內容如一些統計指標、統計分析方法比較繁雜抽象,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點都適合進行思政教育。《統計學》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還是應該用來進行專業知識和方法的教學,如果不能夠使學生透徹地理解知識點,學生不會應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在教學中過于強調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反而不好。所以,在《統計學》課程思政中,要處理好專業課程內容與思政內容的關系,把握好課程思政的“度”,找出《統計學》課程知識點中可以擴展思政教學的方面,挖掘恰當的思政要素,并選取合適的教學素材進行教學。不具有思政教育要素的內容,就只講專業知識,切不可單純“為了思政而思政”。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