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三岔中心學校 陳 濤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教育理念發生了改變與創新,“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逐漸深入人心,為學科教學以及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指明了新方向。班集體是學生成長中重要的“大家庭”,對學生的成人成才具有不可忽視的關鍵性影響。班主任是這個“大家庭”的“主心骨”,班主任只有在管理工作中“集思廣益”,才能帶領班級一路向前。德育是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三觀塑造、人格養成具有深遠的意義與影響,而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輔助工具,自然能夠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添磚加瓦”?;诖?,在治理班級的過程中,作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應當將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與班主任管理工作進行深度融合,讓學科教育推動班級管理朝著科學化、高效化的進程發展,讓管理工作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與認識,促使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與班主任工作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打造高質量高品質的優秀班集體。
校有校紀,班有班規。在傳統的班主任管理模式下,班級的規章制度是班級內學生的行為準則,學生在行為舉止方面應當嚴格遵循,不應該出現逾矩的情況。然而,學生卻很可能因叛逆心理而萌生“挑戰權威”的想法,做出“以身試法”的行為。究其根本,這種問題的產生是因為班規雖然“管”住了學生的行為,卻沒有“管”住學生的“心”,學生雖然知道自己應該遵守規則,卻不知道為何要遵守?;诖?,將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與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相融合就顯得尤為必要。
道德與法治學科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在學習生活之中明辨是非,讓學生從心底里尊重自己、善待他人,更正自己錯誤的想法,減少不必要的錯誤。到了高年級,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學生還能夠學到法律知識,通過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使自己成為學法、用法、守法的好公民。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僅會遵守班級的規章制度,還會從思想和行為上進行自我約束。當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影響下進行自我規范,便有利于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與成果,打造有紀律有素質的優秀班集體。
在傳統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與學生的關系一直存在一些問題。不少學生因為畏懼情緒而難以真正與班主任進行交心溝通,還有少部分學生因為受到過來自班主任的懲罰與批評而產生了抗拒乃至于敵對的不良情緒。這些問題都不利于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還有可能會影響班級的團結與發展,而道德與法治學科與班級管理工作的融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這一現狀。
首先,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道什么是集體,明白集體對個人成長的意義,并學會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尤其能學會如何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矛盾,使其既能夠知其然,又能夠知其所以然,明白集體和班級管理制度對自己成長的積極意義,從而能夠從內心深處自覺主動遵守,為自己負責任,為班主任減輕負擔。其次,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品德修養的形成具有關鍵的意義與重要的影響,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體諒師長、團結同學、奉獻集體、嚴于律己,形成一派溫馨和諧的班級氛圍。再次,道德與法治教育能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用心良苦,懷揣一顆感恩之心,更好地理解班主任的工作,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最后,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還能夠豐富班會課、班委會等班級活動內容,打破傳統僵化的班級活動,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參與到班集體的建設中,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與班級榮譽感,營造“有溫度”的班級氛圍。
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道德與法治學科雖然在教學活動中受到了重視,但是實踐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學生只學到了理論性的知識,難以將其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也難以運用所學知識指導和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導致教學成果并不理想。而將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與班主任管理工作相融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與應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肩負著德育與法育的雙重責任,與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有利于幫助學生解決生活與成長中的麻煩。因此,班主任可以在班級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班級中存在的問題,將班級事務與教學內容相關聯,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認識,在優化班級管理工作的同時,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可謂“一箭雙雕”。
道德與法治學科與班主任工作的融合具有積極的意義與重要的影響。為了讓這一教育措施真正在實踐中發揮奇效,作為班主任,應當找準引入工作的切入點,讓道德與法治教育自然而然地滲透進班級管理中,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基于此,班主任應在充分思考怎么融合、如何融合、如何體現三大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活動。
為了讓班級能夠穩步向前,作為班主任一定要將教學的精力與重點放在對學生日常教育的培養方面,只有當學生日常的一言一行都行得正氣,班級風貌才能夠蒸蒸日上。日常教育主要包括行為教育與品德教育,不少班主任只是簡單地應用“列班規”“設計獎懲機制”等方式約束學生的行為品德,然而這種教育模式治標不治本,學生即使順應了教師的教導,也只是“口服心不服”。成才先成人,樹人先立德,班主任想要實現理想化日常教育效果,需讓學生“心服口服”,在班級管理的日常教育方面融合道德與法治因素,幫學生更好地規范思想、道德與行為。
1.行為教育。
行為教育是班級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端正班級的學習態度與生活態度,良好的行為是班級風貌的體現。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年級的增加,學生需要逐步適應日益變化的校園生活,承擔更多的責任,走向更為自立自強的新方向,而在這個時候,學生難免會出現一些行為上的“陋習”。此時教師可以利用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思想幫助學生改掉這些不良習慣。
例如,筆者剛剛接手的班級在衛生方面存在問題,通過觀察與了解,發現班級里的學生普遍不喜歡勞動,對值日活動存在抵觸心理,甚至還有部分學生將垃圾隨手丟在地上,這些現象看似“無傷大雅”,實則反映的本質性問題卻比較復雜和棘手,尤其是“隨手亂扔垃圾”的行為,更體現學生在品行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為了幫助學生克服這一問題,筆者利用大課間走進教室,要求所有學生都在地上扔一團廢紙,學生雖有不解,但依然照做了。然后筆者帶領學生離開座位,讓學生站在教室門口看一看自己的教室,學生紛紛說:“好亂”“教室就像個垃圾場”這樣的話??匆妼W生的反應,筆者語重心長地說:“一片紙看似很小,但是如果一人扔下一片紙,教室的衛生就會倒退一大步。同學們,‘整潔衛生’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維護公共環境、樹立集體意識與責任感也是我們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所學過的內容。破壞班級衛生的行為不符合學生的行為規范,也有悖于你們所學的知識,我希望大家都能夠像愛護自己的家一樣愛護自己的班集體?!甭犕旯P者的話,學生都羞愧地低下了頭,班級又變回了“一塵不染”的樣子。
在班級管理中,為了糾正學生的行為,如果班主任一味地采用“不行”“不能夠”“不可以”等言論,學生未必會知道自己真正錯在哪里,還有可能會產生叛逆心理。而如果將學生的不良行為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相聯系,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錯誤的嚴重性,從心底里為自己的不良行為感到羞愧難堪,實現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沒有良好的品德,即使班級的成績再優異,也不利于班級中每一名學生的長遠發展。當學生出現品德問題時,班主任不應該立刻嚴肅批評指責,而應當用引導的手段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將學生的行為與道德與法治教育相結合,為學生改正自身行為指明方向。
例如,有一段時間班級的作業量較大,一些學生還沒有適應這一學段的教學進程,因為無法及時完成作業而出現抄襲的現象。這一問題在各學科教師的反饋中均有體現,此時,作為班主任,應及時進行行為干預。筆者找來一些存在抄襲行為的學生進行詢問后發現,有部分同學反映,以自己的能力實在難以完成作業,又害怕家長的責備,因此才“出此下策”。這時候班主任可以利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并且告訴學生不誠信行為不僅在傷害他人,也傷害了自己。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及時與學生的家長進行深入溝通,尋找其他穩妥的解決方案。
品德教育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占比較多,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诖?,班主任應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輔助作用,保證班級管理工作中道德教育與學生所學知識內容的一致性。
班級活動是班級管理工作的必要內容,也是學生與教師拉近距離、思想溝通的良好契機。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會將諸如班會課等班級活動變為一場簡單的“說教”,不僅內容乏味陳舊,而且學生的參與度低,難以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基于此,班主任可以在班級活動中體現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思想,給學生不一樣的成長啟迪,如愛國教育與法治教育兩大主題是不錯的班級活動教育內容。
1.愛國教育。
愛國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點,也是“立德樹人”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不難發現,學生存在“愛國思想淡薄”的問題,不少學生在升旗儀式上交頭接耳,在向國旗敬禮時動作不標準,這些問題反映了愛國教育的缺失。教師可以在每周班會時,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進度,向學生展開愛國主題教育,從“國旗意味著什么”到“我們偉大祖國的建國史”再到“國家改革開放發展史”詳細地對學生進行講解,也可以通過影音視頻等資料,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將愛國主義根植于學生的心中。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在班會課上學到的知識在道德與法治課上進行舉例說明,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又能夠促進學生的理解與感悟。
2.法治教育。
加強法治教育,有利于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避免其誤入歧途,預防青少年犯罪,為每一名學生的光明未來保駕護航。班主任可以以“我身邊的‘法治’”為主題展開班會活動,引導學生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所學的法律相關內容進行分析、討論、評價,促進法律素養的切實提高。班主任還可以適當邀請警察同志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開展一些有關法律法規的教育宣講,使學生對法律法規具有更為深遠的理解與認識。
如果理論教育無法與實踐行為相結合,則理論教育便只能流于表面,難以對學生的思維與心靈產生深刻的影響。作為班主任,如果在班級管理工作中一味地“獨攬大權”,學生便難以得到良好的鍛煉?;诖?,作為班主任,在日常班級管理中應適當放手,引導學生運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爭當班級的“小主人”。
1.培養學生的班級榮譽感。
班級榮譽感是引導班級勇往直前的“風帆”,班主任可以與道德與法治教師聯手,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是班級的一員”,使其自覺參與到班級活動中。班主任應鼓勵學生參與到學校的體育節、藝術節中,為班級爭得榮譽;引導學生通過勤奮學習來提高班級的整體成績;讓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愛護班集體、維護集體衛生,增強主人翁意識,為班級管理積極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培養學生的合作奉獻精神。
一個良好的班集體,人人都要有責任意識,人人都要有奉獻精神。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在講到相關內容時,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我們可以為班級做些什么?我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積極組建學習小組,在勞動節分小組進行合作,高效率地將教室打掃得一塵不染,并在平時的生活中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在班級活動中,只要人人都愿意貢獻自己的一小步,班級建設就會前進一大步。
綜上所述,將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與班主任工作相結合,對班級建設以及學生的未來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與積極的作用,有利于打造有溫度、有紀律、有效率的高質量班集體,有利于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落到實處。基于此,班主任應增強創新意識,采用科學方法將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與日常班級管理工作相融合,為班級的前進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