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妮
財政部遼寧監管局深刻把握新時期財政監管職能內涵,緊密圍繞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財政中心工作, 結合遼寧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積極探索完善地方財政運行分析評估工作機制,強化監測分析,履職盡責、主動服務,不斷推動財政監管工作加力提效、走深走實,切實保障地方財政平穩運行。
在充分運用現有報表系統開展日常分析監測的基礎上, 將剛性支出占比較高、 地方政府債務負擔較重、 庫款保障水平較低的縣區作為主要監測區域,建立了“月報告+月報表”機制,動態跟蹤各縣區財政收入質量、財政收支結構、債務還本付息和新增暫付性款項等情況, 通過強化日常動態監測、分析研判、風險預警,形成“月度開展分析、季度跟進問題及整改、 半年開展全面分析評估”的工作體系。 一是分析監測工作日常化。 定期匯總縣區月度財政運行情況, 跟蹤核實監測中發現的異常點,按月形成動態監控信息,按季報送 《地方財政運行分析評估問題處理單》。 同時,每季度進行地方經濟形勢分析, 每半年進行地方財政運行分析評估, 研判各縣區經濟發展態勢和重大財稅政策對地方財政經濟帶來的影響, 及時發現問題并提出意見建議。 二是監測指標設計實用化。 在全面掌握地方財政數據的基礎上, 重點關注基層財政收支序時進度、 非稅收入占比特別是一次性收入情況、暫付款結構、新增暫付款原因和使用方向、 債務還本付息規模能否列入當年預算等內容,并通過電話、實地調研等方式進行了解核實。 同時,設計并實時完善有效指標體系,下發《關于進一步完善重點縣區財政運行情況定期報送機制的通知》,新增“三保”支出項目明細、“三保” 外必保剛性支出項目明細、 分科目財政收支執行月報和地方財政暫付性款項報表等, 為提高財政運行監控工作精準度提供有力參考。 三是重點地區監測精準化。將部分財政運行基礎較為薄弱的縣區作為重點監測區域, 在動態跟蹤監測基礎上進行實地走訪, 通過調查研究, 深入了解當地特色產業經濟和財政運行狀況, 分析預判未來發展前景, 對縣區整體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同時,結合日常監管情況,及時整合監管線索, 精準聚焦前瞻性、苗頭性情況,主動延伸監管鏈條,逐步實現以“問題導向、趨勢分析”為特點的實用分析框架,切實當好“吹哨人”。
與地方財政部門搭建起重大事項直接上報渠道, 同時通過選取評估指標、定期開展評價等方式,對地方財政運行中面臨的主要困難和潛在風險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處置,進一步加強對遼寧地方財政運行的監測和分析評估工作。一方面,建立重大事項報告制度。 要求地方財政部門及時報送財政運行相關重大事項及對地方帶來的影響、基層“三保”及相關領域輿情動向等, 及時掌握和反映地方財政運行中的重要問題和情況。另一方面,建立財政運行評價辦法。面向全省13 個市本級和90 個縣(市、區),制定了遼寧財政運行評價方法和相關數據測算統計表,每半年開展一次評估工作。主要選取預算收入、“三保”支出、暫付款、庫款保障、 債務以及其他重要情況六個方面作為評估指標,采取“積分+百分制”計算得分,以得分高低反映地區財政運行狀況。 相關評價結果在每年7 月和次年3 月報送的地方財政運行分析評估報告中予以反映, 同時也作為調整重點關注縣區名單的重要參考依據, 不斷提高財政運行分析評估工作的科學性和精準性。此外,創新建立了《財政監管簡報》,在省內搭建起了地方財政運行監管信息宣傳平臺,持續推動財政監管工作向縱深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在不斷完善與省級財政部門協同聯動機制, 實現財政經濟運行數據、 分析統計資料以及監管成果等方面常態化交流的基礎上, 進一步加強與稅務、 審計、 金融部門和有關駐遼單位的聯合聯動, 積極溝通、彼此配合,結合實際謀劃工作、發現問題, 有效推動形成財政預算監管更大合力, 更好地服務財政改革發展大局。 一是深化與稅務和審計部門的信息數據交流。 加強與國家稅務總局遼寧省稅務局的信息交流共享, 定期溝通了解全省稅收收入形勢、 重點稅收政策執行等方面數據和情況; 深化與國家稅務總局沈陽特派辦的工作交流, 并通過其搭建的稅收監控平臺了解屬地分地區稅種變化趨勢、 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納稅情況等。 同時,與國家稅務總局沈陽特派辦和審計署沈陽特派辦簽訂《協同監管備忘錄》,圍繞部門聯絡、聯合分析研判、專題會商、稅收分析合作等方面構建起協同監管機制。 二是暢通與金融監管部門的信息交流渠道。 打通與人民銀行、 銀保監局等金融監管部門的溝通渠道,定期交流《中國人民銀行沈陽分行金融信息》和《遼寧銀保監局簡報》 等材料以及監管成果信息,便于了解屬地金融行業相關情況。三是建立與駐遼單位的信息收集機制。與國家統計局遼寧調查總隊定期交流《遼寧調查報告》,進一步強化信息數據收集和整理分析能力;與中央駐遼企業建立企業經濟效益月報制度和季度分析例會制度,定期收集企業經營數據資料,開展座談研討,及時了解屬地央企經營發展情況和面臨的主要困難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監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