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武


書法臨帖展是中國書協專業屆展中比較特殊的一個展覽,創設于二〇一三年。當時書壇彌漫著浮躁之氣,重技輕文,跟風現象嚴重,熱衷于表面的形式拼接制作,缺乏對傳統經典的深入學習,中國書協增設『臨帖展』的初衷就是引導廣大書家和愛好者回歸書法本體,深入研習傳統。二〇一七年『第二屆臨帖展』在評審機制上進行了改革,將投稿作品由單一的臨帖改為『一臨一創』兩幅作品,既看作者的臨古能力,又考察作者的創作水平,目的就是激活書家對傳統的理解、融通和創化的才能,推動當代書法在傳統中沉潛積淀,不斷探索法為我用、化古開今的新路徑,在歷史與時代的維度中實現超越。
『第三屆臨帖展』延續了第二屆辦展的宗旨與理念。從入展作品來看,與十年前相比,書壇創作的關注點已發生了從外向內的轉變,崇尚經典的意識明顯增強,由熱衷形式制作轉為注重臨古涵養,追求守正出新。書家和愛好者對傳統的挖掘吸納更為自覺,尤其在筆墨技法的錘煉上頗見才情,一些中青年作者對碑帖技法的敏感度更高,再現能力也更強,筆下的表達更為精準細膩。相比過去展覽的盲目追風,這屆『臨帖展』雖然也存在著諸如趙之謙篆書、黃庭堅草書、孫過庭《書譜》蘇、米行書等取法相對扎堆的現象,但總體上作者趨于理性,依循自己的審美趣好追摹,取法更加多元,不僅有對經典碑帖的取法,也有對偏冷碑帖的學習,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向。近十年來,在中國書協『植根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多樣包容』的倡導下,當代書壇在取法的路徑、方法、深度、廣度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相比前輩書家而言,當代中青年書家生活在一個全新的現代化時代,豐富的碑帖和高科技的運用讓青年學子擁有古代書家無法想象的優越條件和開闊眼界,他們學習書法的路子比較純正,都是從臨習古代經典碑帖入手逐步深入的,一些人還經歷了高等院校的專業深造,具備了志在超越的潛質。他們是很有希望的一代,假以時日,未來可期。
我們在肯定優長的同時,也應看到短板與不足??傆^『第三屆臨帖展』的作品,有一個突出的感覺,就是作者的創化能力不強,在還原古帖中拘泥形似,靈光閃爍的神采少。特別是『一臨一創』中的『創』顯得比較單薄拘謹,『形』上著力多,『神』上著意少,大部分作品還停留在『像』的層面,亦步亦趨地復制原帖的形質,尚未擺脫集古字的痕跡,缺乏創造性的個性表達。
從整體氣象格調上看,作品比較平,鮮有讓人怦然心動的佳作。創化能力不強也是當前書法創作中存在的普遍問題,這使得很多展覽乍一看功底都不錯,但大部分作品因過于泥古而顯得千篇一律,機械地重復古人,缺少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個性風格。如何汲古為新,以成我法,讓藝術創新精神勃發出生命的躍動,是我們當下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我覺得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夯實傳統根基是實現創化的關鍵?;赝麣v史上任何一位大家,其獨到的個性語言雖然屬于書家個人,但其個性語言的內核不是憑空生造出來的,而是在繼承前人基礎上的積學所為。透過米芾『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的書風,后人可以從中窺悉到王逸少、王子敬、永禪師、褚河南、李北海、顏魯公、楊風子等大量的筆墨滋養。由此可見,書法創新的根必須扎在豐厚的傳統土壤之中,根深才能葉茂。書法的創新有著自身的特點,不是無源之水,不能想怎么創就怎么創,必受制于中國書法傳統的繼承性和連續性,而這種繼承性和連續性規定著書法藝術走向未來的大方向。想要完全跳出傳統的繼承性和連續性談創新,猶如緣木求魚,徒勞而無益。
中青年書家是當代書壇的生力軍,增強筆下的積累十分重要,要以『讀千碑』的毅力錘煉技法,讓手上的功夫更加過硬,在傳統與創新間不斷地打進去、再打出來、再打進去,循環往復,要在形與神、博與精、古與今的關系中反復涵泳生化,厚積薄發,百煉成鋼,總而成之。
二是以熔鑄古今的膽識造就新我。法為我用、化古開今的創新精神是書法藝術代代傳承發展的內生力量。
時代變化了,傳統書法也正發生著時代的嬗變。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書風,古代如此,現代亦是如此。當前的書法創作總體偏重于技巧與復古,盡管筆墨精到,但就是覺得氣格小、新變少,同質化傾向嚴重,缺乏感染力,有刻意弄巧安排之弊,尚未達到和合會通的境地。
我們既要不斷地在傳統中吸納,又不能一味地沉醉在古人世界里,磨掉創新的銳氣,為法所困、為法所縛。古代出色的書家沒有學古而不變法的,優秀的書法都具有鮮明的個性。書法的創新不是推倒前人重來,而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取精用宏,陶冶新我。我們要有獨開新境的勇氣,從傳統深處開掘升華,力求創造出與古人不同的風格,寫出當代人的情感與個性??陀^上說,在當前回歸傳統的崇古潮流影響下,創新意識受到了一定的壓抑,網絡時代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也干擾著書家的獨立思考。建議中國書協在今后的展覽等專業活動中可采取適當措施,鼓勵書家勇于創化。
三是始終將精神陶養放在首位。書家個性風格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雖然技法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創作主體的人格境界和文化修養的陶蘊更為重要。書法藝術是書家心靈流瀉出來的生命跡象,直指人心,書家的懷抱、人格、情操、學養等都會對審美境界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楊守敬謂學書『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一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于行間。古之大家,莫不備此。』當前,我們這代書家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要首重精神陶養,與時代同頻共振,努力以淵博的學識、超曠的胸襟、清正的品節、悲憫的情懷、獨立的精神,構建起當代書家的精神主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自己的藝術生命觀照時代的風起云涌,鑄就宏闊浪漫、多元開放的審美氣度,共同開創能夠代表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新書風。唯其如此,方能肩負起當代書法可持續發展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