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瑩 王李敏
天津市和平區婦產科醫院兒科 300000
低血糖是新生兒出生后的一種常見疾病,主要是因為胎兒娩出后,臍帶結扎新生兒不能從母體接受血糖等物質的供應,加之自身胰島素水平較高,以及胰高血糖素和腎上腺素產生過程受到抑制,導致患兒體內的血糖水平偏低[1]。低血糖新生兒常表現為嗜睡、喂養困難、呼吸暫停、面色青紫、蒼白等癥狀,嚴重影響新生兒的生長發育狀態,并且長期持續的低血糖狀態能夠導致患兒的腦損傷。因此,對于低血糖新生兒經血糖水平檢測確診后需立即進行升血糖治療[2]。目前,對于低血糖新生兒的治療主要以靜脈滴注葡萄糖注射液,另外加強母乳喂養等措施進行治療干預。雖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由于個體差異大,部分新生兒對于外源性葡萄糖注射液的敏感度不足,或者出現耐受性而導致的升血糖效果不明顯,如何進一步提高新生兒低血糖的治療效果已成為目前臨床研究的重點方向[3]。相關研究表明,氫化可的松是強效的糖皮質激素,通過多種途徑參與血糖反向調節,具有較強的升血糖作用,既往在臨床上對于新生兒低血糖治療有較好效果,目前尚未見有氫化可的松聯合靜脈滴注葡萄糖治療新生兒低血糖的報道[4]。為此,本文結合我院近期的臨床實踐經驗對新生兒低血糖患者給予氫化可的松聯合靜脈滴注葡萄糖治療,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88例新生兒低血糖患兒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4例。觀察組:男26例、女18例;日齡3~28d,平均日齡(18.28±4.89)d;體重2~4kg,平均體重(3.23±0.76)kg;血糖水平1~2.6mmol/L,平均血糖水平(1.53±0.47)mmol/L;分娩方式:順產25例、剖宮產19例。對照組:男23例、女21例;日齡3~28d,平均日齡(19.79±5.39)d;體重2~4kg,平均體重(3.10±0.72)kg;血糖水平1~2.6mmol/L,平均血糖水平(1.47±0.49)mmol/L;分娩方式:順產27例、剖宮產1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 經診斷確診為新生兒低血糖患兒,符合《昆士蘭臨床指南:新生兒低血糖(2019版)》[5]中診斷標準;均為日齡3~28d的新生兒;患兒對葡萄糖注射液、氫化可的松無過敏反應;患兒家屬經宣教知情本研究主要治療方案并同意參與;治療方案經醫院倫理學委員會審查批準。排除標準:其他原因導致的低血糖;非新生兒;入組本研究前已接受其他治療藥物干預患兒;未嚴格執行治療方案患兒;中途退出。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以10%葡萄糖注射液(江蘇淮安雙鶴藥業,國藥準字H32022417,規格:250ml∶25g)經靜脈滴注治療,血糖水平2.2~2.6mmol/L患兒用藥劑量和滴注速度為6mg/(kg·min),血糖水平1.6~2.2mmol/L患兒用藥劑量和滴注速度為8mg/(kg·min),血糖水平1~1.6mmol/L患兒用藥劑量和滴注速度為10mg/(kg·min)。患兒治療期間進行母乳喂養,喂養頻率為間隔2~3h。觀察組在對照組基于上,予以氫化可的松注射液(華中藥業,國藥準字H42021507,規格:2ml∶10mg)+100ml 5%葡萄糖注射液(四川科倫藥業,國藥準字H51020635,規格:100ml∶5g)稀釋后靜脈滴注,劑量為5~10mg(kg·d)。兩組患兒連續治療7d。
1.3 評價指標 (1)臨床療效比較:標準參照《新生兒低血糖臨床規范管理專家共識》[6]制定:①顯效:患兒的嗜睡、喂養困難、呼吸暫停、面色青紫、蒼白等癥狀基本消退,血糖水平上升至正常范圍;②有效:患兒的各項癥狀顯著減輕,血糖水平有上升接近正常水平;③無效:表觀癥狀及血糖水平均未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2)血糖指標比較:采集患兒空腹靜脈血約3ml,離心分離后以SK-60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深圳市盛信康科技有限公司)檢測患兒的血糖水平(BGL)、胰高血糖素(Glu)、胰島素(INS)水平,試劑盒由上海通蔚科研生物科技公司提供,檢測方法為葡萄糖氧化酶法。(3)生長發育指標:于治療開始前、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兒的生長發育指標包括體重、身高、頭圍進行測量比較。(4)腦損傷標志物:上述血清上清液標本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水平,以K3 Plus型酶標儀(上海寶予德科學儀器有限公司)進行檢測,試劑盒購置于杭州聯科生物技術公司。(5) 治療安全性:對比兩組患兒治療期間嘔吐、腹瀉、躁動、皮疹等不良反應發生率。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91%,高于對照組的72.73%(χ2=4.889,P=0.027<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BGL、Glu高于對照組,INS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
2.3 兩組生長發育指標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體重、身高、頭圍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長發育指標比較
2.4 兩組腦損傷標志物水平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腦損傷標志物NSE、UCH-L1、GFAP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腦損傷標志物水平比較
2.5 兩組治療安全性比較 治療期間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無統計學意義(χ2=0.124,P=0.725>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安全性比較[n(%)]
新生兒低血糖是新生兒分娩后常見的一種血糖代謝性疾病,根據相關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新生兒低血糖在新生兒人群中有較高的發病率,正常足月新生兒的發生率為1%~5%,而早產兒和低體重新生兒的低血糖發生率高達15%~25%,其中早產、低體重、母體妊娠期糖尿病等均是低血糖新生兒發病的高危因素。隨著研究的進展,對于該病的發病機制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現有的報道認為是胎兒娩出臍帶結扎后來自母體的糖分輸入完全中斷,而新生兒自身對糖類物質的需求不斷增加,導致低血糖的發生,另外新生兒由于機體組織功能發育不完全,體內激素水平如胰島素、胰高血糖素及腎上腺素水平相對紊亂,血糖水平偏低等導致低血糖的發生。目前,對于新生兒低血糖的治療,主要提倡的是母乳喂養,以及盡早靜脈輸注葡萄糖恢復患兒的血糖水平。但由于新生兒個體差異性的影響,對外源性葡萄糖敏感性不足,短期內升血糖效果不明顯。
相關研究表明,氫化可的松是強效的糖皮質激素,通過多種途徑參與血糖反向調節,具有較強的升血糖作用,既往在臨床上對于新生兒低血糖治療有較好效果。本文中觀察組以氫化可的松聯合靜脈滴注葡萄糖治療,患兒的臨床療效有顯著的提升,表明氫化可的松對于新生兒低血糖有良好的升血糖效果[7]。這是因為氫化可的松作為一種外源性的激素類藥物,可通過多種作用機制和途徑發揮升血糖的效果,并可參與血糖代謝過程的反向調節,通過促進脂肪生成和糖原異生過程,進而可減少機體組織對血液中葡萄糖的利用[8]。另外,氫化可的松還可減少糖原的合成和肝糖原的儲備,降低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使得胰島素的降血糖作用下降,由此可導致患兒血糖水平的升高,在本文中觀察組治療后的BGL、Glu高于對照組,INS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氫化可的松對新生兒低血糖患兒有良好的升血糖治療效果,且與靜脈滴注葡萄糖注射液相結合能夠發揮協同增效的目的,顯著提高患兒的治療效果。
新生兒低血糖的發生,由于血糖水平較低,不能滿足患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導致新生兒患者生長發育遲緩,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的患兒體重、身高、頭圍均高于對照組,表明氫化可的松聯合靜脈滴注葡萄糖能夠有效治療新生兒低血糖,促進患兒的生長發育水平。新生兒低血糖患兒病情進展過程中還會導致患兒出現不同程度的腦損傷,引起各種腦損傷標志物水平的升高,NSE分布在機體的顱內神經細胞中,是重要的腦功能狀態的標志物,當患者的顱腦出現各種損傷時會刺激神經細胞釋放大量的NSE;UCH-L1是一種半胱氨酸蛋白酶,可參與清除神經元中錯誤折疊氧化或過量的蛋白質,在腦損傷患者中UCH-L1水平急劇升高;GFAP主要分布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星形膠質細胞中,在正常的機體組織中呈現低表達,而當患者的腦組織出現損傷時,會刺激星形膠質細胞產生大量的GFAP透過腦脊液屏障,釋放入血引起血液中相應濃度升高。本文中,治療后觀察組的NSE、UCH-L1、GFAP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氫化可的松聯合靜脈滴注葡萄糖能夠減輕患兒的腦損傷程度。
綜上所述,氫化可的松聯合靜脈滴注葡萄糖治療新生兒低血糖的效果良好,可改善患兒血糖水平,其患兒生長發育,改善患兒腦損傷程度,治療安全性較好,可臨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