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濟明 閆瑞玲 龍云云
河南省信陽市人民醫院 1 藥學部 2 康復醫學科 464000
擴張型心肌病(DCM)是一種以左心室擴大并伴有收縮功能障礙為特征的心肌病,臨床表現進行性心功能不全,是導致心力衰竭的常見病因之一[1-2]。DCM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手段,有效地監測疾病的發展并給予針對性干預是減少不良預后的關鍵。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是一種單鏈多肽,可自由通過腎小球濾過膜,在血清中水平相對穩定,在早期腎功能不全患者即表現出水平明顯升高,是腎功能指標的內源性標志物[3-5]。近年來研究發現,β2-MG在DCM患者外周血中水平升高,但其與DCM的關系尚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DCM患者血清β2-MG水平與其心功能及預后的關系,以期為DCM病情進展及預后預測尋找新的分子標志物。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2020年9月到醫院就診的DCM患者120例。納入標準:(1)符合《DCM診治建議》[6]中診斷標準者;(2)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缺血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等其他類型心臟疾病者;(2)肝、腎功能不全者;(3)糖尿病性心肌病、圍產期心肌病、應激性心肌病等其他類型心肌疾病患者;(4)心臟手術史者;(5)精神疾病者;(6)合并惡性腫瘤患者:(7)甲狀腺疾病、結締組織疾病、神經肌肉性疾病者;(8)妊娠、哺乳期女性;(9)認知功能障礙者。根據上述標準共納入120例患者,心功能分級參照1994年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標準,Ⅰ級40例,Ⅱ級43例,Ⅲ級37例。
1.2 方法
1.2.1 一般資料收集。通過自擬問卷調查患者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病史等。以隨訪2年為研究終點,統計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等,心血管事件定義為因心衰再入院或心源性死亡。
1.2.2 超聲心動圖檢查。所有患者入院后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檢測左心室舒張功能和收縮功能指標包括:左室舒張期末內徑(LVEDD)、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房內徑(LAD)、左室后壁厚度(LVPW)等。患者取左側臥位,囑放松、平穩呼吸,在二維超聲下用雙平面Simpson法測量左室舒張末期容積、左室收縮末期容積,計算出LVEF;測量并記錄LVEDD、LAD、LVPW。
1.2.3 實驗室檢查。所有患者在入院后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靜脈血,使用貝克曼AU5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肌酐、尿酸、尿素氮等生化指標;使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β2-MG水平,試劑盒購自北京科美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比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DCM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DCM患者β2-MG水平與心功能的關系 120例DCM患者入院時的血清β2-MG水平為(2.87±0.86)mg/L,以血清β2-MG水平平均值為界值將患者分為β2-MG高水平組和β2-MG低組。兩組患者的LVEDD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而兩組患者的心功能分級、LVEF、LAD、LVPW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DCM患者β2-MG水平與心功能的關系
2.2 影響DCM患者預后的單因素分析 根據隨訪出院后2年內患者是否發生心血管事件分為未發生心血管事件組96例和發生心血管事件組2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吸煙、飲酒史、高血壓史、糖尿病史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而兩組患者的年齡、心功能分級、LAD、LVEF、LVPW、血肌酐、尿素氮、尿酸、腎小球濾過率、β2-MG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影響DCM患者預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DCM患者出院后2年內隨訪預后情況作為因變量(1=發生心血管事件,0=未發生心血管事件),將表2中單因素分析中有顯著差異的變量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結果提示心功能分級Ⅲ級、血清β2-MG高水平是影響DCM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影響DCM患者預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DCM是導致心力衰竭的常見病因,該病進展緩慢,患者通常在確診時已處于病情進展期[7]。心功能惡化可能引發心血管不良事件以及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礙等,導致預后不良[8-10]。β2-MG是人類組織相容性抗原短鏈中低分子蛋白,極易通過腎小球濾過膜,同時99.9%濾過的β2-MG被腎小管重吸收,故在腎臟處于病理狀態下,血清β2-MG水平增加,因此β2-MG既往被視為評價腎小球和腎小管功能損傷的敏感指標[11-12]。近來研究[5]發現,β2-MG還可能與心臟重構有關。本研究排除了腎功能不全可能對研究結果的影響,結果發現心功能分級Ⅲ級、高LAD水平、低LVEF水平、高LVPW水平DCM患者具有較高的β2-MG水平,提示血清β2-MG水平與心臟重構具有密切聯系,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有研究[13]發現,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清β2-MG水平明顯高于非左心室肥厚患者,提示β2-MG可能與左心室功能、結構改變有關,與本研究結果相符。另有研究[14]發現,血清β2-MG水平與冠心病患者心臟重構存在密切聯系,是冠心病左心房擴大的獨立危險因素。但是DCM患者心臟重塑引起血清β2-MG水平變化的分子機制有待基礎研究進一步闡明。
DCM病程進展較慢,隨著心功能的進行性惡化,患者出現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逐漸增加。本研究中,在校正年齡、LAD、LVEF、LVPW、血肌酐、尿素氮、尿酸、腎小球濾過率等因素后,發現心功能分級Ⅲ級是影響DCM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隨著DCM病情發展,當患者心功能惡化至NYHAⅢ級時,心臟重構已較為明顯,出現明顯的活動受限表現。隨著DCM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或有明顯誘因存在時,極易誘發心衰和不良心血管事件。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在校正相關混雜因素后血清高水平β2-MG是DCM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已有研究[15]顯示,血清β2-MG水平是心力衰竭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心衰再入院及心源性死亡)的獨立預測因子。本研究對DCM患者進行2年的隨訪研究發現,血清β2-MG高水平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更高,說明血清β2-MG與DCM患者預后存在密切關系。因此,臨床上密切監測DCM患者血清β2-MG水平的變化并及時給予對癥處理,對于降低DCM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可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 血清β2-MG水平的DCM患者心功能更差,且是DCM發生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上密切監測DCM患者血清β2-MG水平對預測其心功能和預后可能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所選病例數較少,后續將擴大樣本量繼續研究。另外,DCM患者心臟重塑引起血清β2-MG水平變化的分子機制有待進一步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