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青好 李 男 岑敏婷
廣東省吳川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兒科 524500
肺炎是我國5歲以下小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細菌或病毒等病原體導致的肺部炎癥,患兒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呼吸急促/困難、肺部啰音等,多發于春冬兩季,若治療不及時甚至可能導致死亡[1-2]。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導致小兒肺炎的病原體可分為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3]。盡管不同類型的肺炎存在相似的臨床表現,但針對不同的病原體感染應采取不同的藥物治療方案,且需避免抗生素濫用導致細菌耐藥。目前,肺炎的診斷主要依賴于胸部影像學檢查,但此方法無法鑒別患兒感染的病原體類型,既往臨床多采用病原學檢測來確定患兒病原體類型,但此類方法耗時較長,影響患兒的早期治療[4]。因此,臨床需要更加方便快捷的病原體鑒別方法,故本研究選擇探究不同病原體肺炎患兒血清D-二聚體(D-D)、降鈣素原(PCT)及乳酸脫氫酶(LDH)水平,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2021年5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肺炎患兒的臨床資料,設為觀察組(n=150),另選取30例同期的正常兒童作為對照組(n=30)。觀察組中男79例,女71例;年齡7個月~13歲,平均年齡(6.5±3.1)歲;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6個月~13歲,平均年齡(6.2±3.3)歲。將觀察組患兒根據病原體類型分為細菌組(n=48)、支原體組(n=59)、病毒組(n=43),其中細菌組患兒因痰培養確診,支原體組患兒因支原體免疫球蛋白(Ig)M陽性確診,病毒組患兒因血清特異性IgM抗體陽性確診。
1.2 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 ①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5]診斷為肺炎者;②年齡>4個月且<14周歲者;③臨床資料完整者;④進行病原學檢測,確定病原體種類者。(2)排除標準: ①入院前1個月內進行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劑等藥物治療者;②入院前1個月內存在感染病史者;③合并先天性疾病者;④合并免疫缺陷疾病、血液性疾病者;⑤合并嚴重器質性病變者;⑥混合感染者;⑦存在肺結核、哮喘等其他呼吸道及肺部疾病者。
1.3 方法 所有患兒均于入院后晨起空腹采靜脈血5ml,進行分離后檢測。PCT使用全自動熒光免疫分析儀進行檢測,試劑為生物梅里埃法國公司降鈣素原測定試劑,D-D使用Sysmex CS1300全自動凝血分析儀進行檢測,LDH使用日立7600Series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所有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血清D-D、PCT、LDH水平差異,使用受試者特征(ROC)曲線探究血清D-D、PCT、LDH對肺炎的診斷價值。比較觀察組中不同病原體肺炎患兒血清D-D、PCT、LDH水平差異。

2.1 兩組患兒血清D-D、PCT、LDH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血清D-D、PCT、LDH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血清D-D、PCT、LDH水平比較
2.2 血清D-D、PCT、LDH對小兒肺炎的診斷效能 ROC曲線顯示,血清D-D、PCT、LDH對小兒肺炎的診斷效能分別為0.972、0.859、0.948(P均<0.05),見表2、圖1。

圖1 血清D-D、PCT、LDH對小兒肺炎的診斷效能

表2 血清D-D、PCT、LDH對小兒肺炎的診斷效能
2.3 不同病原體肺炎患兒的血清D-D、PCT、LDH水平比較 細菌組患兒的血清D-D、PCT、LDH水平均高于支原體組、病毒組(P均<0.05),支原體組、病毒組之間的D-D、PCT、LDH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表3 不同病原體肺炎患兒的血清D-D、PCT、LDH水平比較
肺炎是兒科常見疾病,多見于學齡前兒童,不同病原體引發的肺炎臨床癥狀相似,單純依賴影像學檢查進行診斷易出現誤診、漏診,導致不合理用藥而影響患兒病情,不利于患兒康復[6-7]。臨床上采用的病原學檢測方法耗時較長,且對檢測設備存在一定要求,抗體檢出時間存在滯后性,不利于早期診斷。因此,為了對小兒肺炎早診斷、早治療,需要能快速判斷疾病、準確鑒別病原體的方法。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采集患兒空腹靜脈血進行血清指標檢測已成為行之有效的輔助診斷方式,故本研究采集肺炎患兒血清,分析D-D、PCT、LDH對診斷、鑒別小兒肺炎的臨床價值。
D-D是纖維蛋白降解的產物,該指標上升提示機體存在血液高凝狀態、繼發性纖溶亢進[8];PCT是降鈣素的前體物質,屬于糖蛋白,其由甲狀腺分泌,在正常機體中存在少量PCT,其可在細菌毒素及炎性細胞因子的刺激下產生[9-10];LDH是含鋅離子的金屬蛋白,廣泛存在于人體組織中,參與糖無氧酵解及糖異生,在機體免疫調節及炎性反應中均有一定作用[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血清D-D、PCT、LDH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說明肺炎患兒的血清D-D、PCT、LDH水平與正常患兒存在顯著差異,而ROC曲線顯示,血清D-D、PCT、LDH對小兒肺炎的診斷效能分別為0.972、0.859、0.948,提示血清D-D、PCT、LDH用于診斷小兒肺炎具備一定臨床價值。推測原因可能在于:(1)肺炎導致患兒機體發生炎癥反應,產生的炎性介質及循環免疫復合物對機體造成免疫損傷,破壞呼吸道、心臟等組織細胞膜,且部分患兒可能因組織缺氧出現微血管或組織細胞壞死,導致D-D水平上升[12];(2)肺炎患兒感染后,PCT主要由甲狀腺以外的器官分泌,機體出現免疫紊亂及炎性反應,在細胞因子及內毒素等作用下導致PCT的分解受到抑制,最終大量PCT持續進入血液,表現為血清PCT水平上升;(3)肺炎患兒存在的肺組織損傷、炎癥可導致缺氧壞死,導致細胞膜通透性上升,最終導致肺部原有的LDH被釋放進入血液,體現為LDH水平上升。此前有學者研究證實,PCT水平可用于診斷小兒肺炎[13],本研究結果與之一致。
另一方面,本研究結果顯示,細菌組患兒的血清D-D、PCT、LDH水平均高于支原體組、病毒組,支原體組、病毒組之間的血清D-D、PCT、LDH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此結果說明血清D-D、PCT、LDH水平可用于輔助診斷細菌性肺炎患兒與非細菌性肺炎患兒,但無法區分支原體感染及病毒感染,尚需聯合其他方法進行鑒別。此前有張少雨等[14]研究顯示,血清PCT可用于鑒別細菌性與非細菌性肺炎,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肺炎患兒的血清D-D、PCT、LDH水平顯著高于正常患兒,且血清D-D、PCT、LDH水平對診斷肺炎的臨床價值均較高,血清D-D、PCT、LDH水平均顯著上升時,提示患兒可能存在感染細菌性肺炎,而上升不顯著則提示可能感染支原體肺炎或病毒性肺炎。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支原體肺炎或病毒性肺炎之間的差異未能準確分析,尚需聯合其他指標進行鑒別診斷;本研究未探究血清D-D、PCT、LDH水平與患兒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未能分析血清D-D、PCT、LDH水平是否對患兒預后結局的預測有一定價值,相關問題尚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