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景 游晚麗 何 萌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河南省鄭州市 450000
惡性淋巴瘤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化療是目前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法,可有效抑制癌細胞擴散,但化療藥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易破壞機體免疫系統,阻止機體營養吸收,造成營養不良,影響化療效果[1]。故臨床需輔以有效護理,以改善患者營養狀態。常規營養管理將疾病監測、飲食指導貫穿始終,可對患者異常營養狀態進行整體管理,但不同個體間營養不良程度不同,而常規營養管理未對患者進行規范性營養分類,不符合個體化營養需求,易影響患者營養攝入量,不利于營養狀態的改善[2]。主觀整體評估量表(PG-SGA)是一種篩查腫瘤患者特異性營養狀況,為臨床提供營養指導的工具[3]。以PG-SGA為基礎的個體化營養模式以PG-SGA載體,通過評估分析患者不同營養狀況,有效篩查營養風險因素,從而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營養方案,將其用于該類疾病或可改善患者不良營養狀態。基于此,我院將對此展開探討,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及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我院2020年9月—2022年3月收治的100例惡性淋巴瘤化療患者分為對照組(n=50)和觀察組(n=50)。對照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41~57歲,平均年齡(49.15±5.24)歲;淋巴瘤分期:Ⅰ期18例,Ⅱ期21例,Ⅲ期11例。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42~58歲,平均年齡(49.21±5.26)歲;淋巴瘤分期:Ⅰ期19例,Ⅱ期22例,Ⅲ期9例。兩組患者上述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首次接受淋巴瘤化療者;(2)腫瘤無轉移;(3)病情穩定、意識清楚;(4)預計生存期在6個月及以上。排除標準:(1)腫瘤原發于食管,影響進食者;(2)嚴重肺部感染;(3)既往有貧血史;(4)化療前體質量指數(BMI)<18.5kg/m2。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營養護理。入院時,向患者講解合理飲食的重要性、飲食管理的內容和惡性淋巴瘤飲食的一般知識,教會其食物轉換和飲食攝入量計算,并發放化療護理手冊、飲食營養知識宣傳單,同時在院內宣傳欄張貼飲食指導海報。出院前,再次向患者發放健康營養指導手冊,告訴其飲食應以低鹽、低脂肪、高熱量蛋白質為主,并嚴格禁止食用來源不明食物。責任護士每2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
觀察組予以基于PG-SGA的個體化營養干預。(1)成立營養評估小組:由科室護士長和主任擔任組長,選取3名責任護士、1名主管醫師、1名營養師為小組成員。(2)方案內容:①方案實施:入院當天由責任護士與醫生共同采用PG-SGA對患者活動及功能、癥狀體征、膳食攝入、代謝應激狀態等內容進行評估,該量表分3個程度,0~1分為營養良好,2~8分為中度營養不良,≥9分為重度營養不良。②具體方案:0~1分:密切關注營養狀況,應每周進行1次PG-SGA評估,無須特殊營養干預,化療期間盡量食用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膩、發霉、燒烤、色素香精含量高食物,以確保充分營養吸收。2~8分:開展營養干預+抗腫瘤治療,根據PG-SGA評分中所反饋問題及實驗室檢測結果進行針對性干預。有惡心嘔吐癥狀者,根據醫生指示口服鹽酸甲氧氯普胺片(山西云鵬制藥,國藥準字H14020782,規格5mg/片),5mg/次,3次/d,化療前靜注帕洛諾司瓊(江蘇盛迪醫藥,國藥準字H20140042,規格:5ml∶0.25mg)0.25mg,化療間少食多餐,并取適量大麥、山楂、橘皮、白蘿卜、姜汁等具有降逆止吐作用的食物加入粥中;食欲下降者,可遵醫囑服用每天口服1次醋酸甲地孕酮膠囊(南京臣功制藥,國藥準字H19991017,規格:0.16g/粒)來改善食欲,注意色香味搭配,食物應柔軟熟爛,以促消化,同時可適當食用山楂肉丁和黃芪山藥湯等藥膳,以開胃健脾;腹瀉者,口服蒙脫石粉(揚子江藥業集團,國藥準字H20053263,規格3g/袋)止瀉,3次/d,1袋/次,低纖維飲食,適當食用鯽魚湯、白扁豆粥、參蓮棗粥、山藥粥等藥餐,以減少腹瀉。≥9分:營養干預2周后再進行抗腫瘤治療。營養干預計劃:選擇五步營養干預,第一步:飲食指導、營養教育。第二步:不能滿足營養需求時,調整飲食,并每日口服營養補充劑400~600kcal。第三步:飲食條件差且無法進食時,進行腸內營養準備干預,經胃管緩慢注入1 500ml腸內營養混懸液(能全力,紐迪希亞制藥,國藥準字H20030012,規格:0.75kcal×500ml),120ml/h。第四步:癌癥惡化時,進行腸內、腸外營養相結合,腸外營養:輸注20%脂肪乳(鹿邑弘道藥業,國藥準字H22021693,規格:250ml/袋)500ml+18AA氨基酸(辰欣藥業,國藥準字H20054764,規格:250ml/瓶)500~750ml,2次/d。第五步:腸道完全不可用時,進行腸外營養干預。兩組干預時間均為1個月。
1.3 觀察指標 (1)營養狀態:干預前、干預1個月后,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ml,采用血細胞分析儀(武漢康耐醫療器械 型號HF-3800)檢測血清白蛋白(ALB)、血紅蛋白(Hb)、前白蛋白(PA)以及總蛋白(TP)。(2)免疫功能:干預前、干預1個月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ml,用流式細胞儀(廣州吉源生物科技,型號CytoFLEX LX)檢測CD3+、CD4+、CD8+,并計算CD4+/CD8+比值。(3)營養素攝入水平:干預期間統計兩組熱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以及脂肪攝入量。

2.1 兩組營養狀態對比 干預1個月后,觀察組TP、ALB、Hb以及PA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營養狀態對比
2.2 兩組免疫功能對比 干預1個月后,觀察組CD3+、CD4+、CD4+/CD8+高于對照組,CD8+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免疫功能對比
2.3 兩組營養素攝入水平對比 觀察組熱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攝入量高于對照組,脂肪攝入量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營養素攝入水平對比
惡性淋巴瘤作為一種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其發病率、死亡率均位居癌癥前列,化療治療可通過殺滅癌細胞,有效遏制局部腫瘤細胞生長,提高患者總生存率,臨床常將其用作治療惡性淋巴瘤的首選方案,但化療藥物的強殺毒作用不可避免地會對機體正常細胞造成損壞,導致免疫功能抑制,誘發營養不良,影響患者預后[4]。因此,有必要開展規范合理的營養管理。既往所采用的營養管理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異常營養狀態,但其未重視個體生理狀態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導致患者因缺乏針對性個體化營養管理而出現營養攝入不足的現象,最終影響營養狀態改善效果[5]。以PG-SGA為基礎的個體化營養護理以人體代謝為依據,動態評估潛在營養問題,并在最佳時間內開展一系列營養管理計劃,避免盲目補充營養物質,將其用于惡性淋巴瘤患者可能會彌補常規營養管理的不足。
惡性腫瘤是消耗性疾病,化療期間易受患者代謝加速的影響,導致組織細胞快速增殖受累,引起腹瀉、惡心、嘔吐等毒副反應,誘使TP、ALB、Hb、PA等營養指標下降,最終造成營養不良[6]。本文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干預1個月后的TP、ALB、Hb、PA水平以及熱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攝入量均較高,脂肪攝入量均較低,提示以PG-SGA為基礎進行個體化營養護理可增加患者營養攝入量,改善營養指標。可能的原因是:小組成員利用PG-SGA對患者不同營養狀況進行評估,并以評估結果為基礎制定不同方案,規范患者健康飲食,有效避免因飲食不節造成營養風險增加而導致的營養攝入不足,改善營養狀態。同時,該方案以患者為中心,通過不同方案進行營養攝入,不僅可改善患者營養狀況,提升軀體功能,還可增強患者化療飲食知識,減輕化療帶來的身心痛苦,促使其轉變飲食心態,并主動配合醫務人員進行營養攝入,從而改善胃腸障礙,提高營養指標[7]。此外,PG-SGA評分包括攝食情況、活動及身體功能、消化道等內容,在此基礎上制定營養方案,可綜合性反映患者全身情況,更好地了解其內心憂慮,確保患者有目的地進行營養攝入,避免盲目補充營養,保證營養方案有序進行;且該方案于患者生理狀態下進行營養供給,可減少胃腸刺激,促進肛門排氣,提高TP、ALB、PRE以及TRF水平,恢復營養狀況[8]。
本文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干預1個月后的CD3+、CD4+、CD4+/CD8+更高,CD8+更低,提示以PG-SGA為基礎進行個體化營養護理能夠增強患者免疫功能。可能原因是:在利用PG-SGA評估量表對患者營養狀況進行全面詳細的評估后,根據患者代謝情況選擇相應高熱量、高蛋白營養物質,改善患者營養狀況,提高身體抵抗力,增強免疫力,加之個體化膳食營養方案的制定,可使患者日常飲食需求得到滿足,從而刺激腸道蠕動,促進臨床信息反饋,進而改善其化療期間免疫功能,促進疾病恢復。同時,洪潔[9]也在其研究中表示,足夠的營養支持可增強抗腫瘤效果,改善機體組織免疫狀態。本研究根據患者不同營養狀態針對性給予營養方案,促使患者從不同食物中獲取不同營養物質,以強化骨骼組織,增強體適能,改善免疫功能。且本方案在確保患者營養準確攝入的同時考慮到其個人飲食習慣,根據患者意見及時調整飲食類型,使營養計劃更容易被患者接受,以自主進行飲食控制,并于潛移默化中促使患者形成良好的習慣,助其獲取正確營養知識,從而改變飲食誤區,有效進行安全攝食,以維持細胞正常代謝,平衡機體組織,避免機體處于免疫抑制狀況的產生,進一步改善免疫功能[10]。
綜上所述,對惡性淋巴瘤化療患者實施以PG-SGA為基礎的個體化營養模式,有利于增強其營養素攝入,改善營養狀態,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化療藥物具有一系列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的發生亦會加重營養狀態癥狀,而本研究未對其進行研究,同時所納入病例較少,且未對患者年齡階層進行相應分組研究,可能導致結果存在一定偏倚。故下一步研究將擴大樣本量、細化年齡階層進行多中心研究,進一步基于循證證據改進干預措施,以提高干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