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康華 洪小萍 黃志堅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康復科,福建省福州市 350003
面癱是一種臨床常見的面神經疾病,主要特征為面部表情肌群運動障礙,臨床常見患側面部表情不能自控,表現為口眼歪斜,吃飯食物滯留口腔,喝水、漱口漏水等癥狀[1]。面癱一般發病7d內為急性期,癥狀逐漸加重,所有年齡段均可發病,且無季節性,發病7d后癥狀會逐漸減輕,但若未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常常會遺留下不同程度后遺癥,對患者的面部美觀造成嚴重影響,還會使患者對正常社交產生恐懼,進而引起心理健康等問題,因此需要及時治療。目前臨床對于急性面癱常以抗病毒、激素、營養神經藥等西醫治療為主,但其療效往往欠佳。低頻脈沖電治療是運用頻率在1 000Hz以下的脈沖電流刺激失神經肌肉使其收縮,以恢復其運動功能的方法,用于改善和重塑周圍神經功能的治療技術,預防廢用性肌萎縮,尤其在治療急性面癱中的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針灸作為祖國醫學常用的傳統治療方法,在面癱臨床治療中具有較好的療效[2]。因此,本研究選取108例急性周圍性面癱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分析應用針灸聯合低頻脈沖電刺激的臨床療效以及對患者面部表情肌群功能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門診和住院急性周圍性面癱患者108例。納入標準:(1)參照《中國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診治指南》[3]中急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相關診斷標準;(2)患者均為首次發病且發病期均在1周內。排除標準:(1)有精神病或意識障礙等疾病的患者;(2)患有心、腦、腎等臟器病變或糖尿病患者;(3)因外傷、腫瘤、腦血管疾病等引發的面癱;(4)哺乳期或妊娠期患者;(5)本研究方案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中醫診斷標準[4]:常在受寒刺激或疲勞狀態下于清晨驟現一側眼裂變大,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病側皺眉、閉眼、微笑、鼓腮等功能失常,病側面部僵硬、麻木、癱瘓和(或)耳后疼痛。將符合上述標準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4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針刺加溫針灸治療。患者取仰臥位,確定病灶部位后,選擇患側翳風、太陽、地倉、陽白、攢竹、顴髎、牽正、足三里、太沖及雙側合谷交替取穴,穴位常規消毒,針刺成功后予以平補平瀉手法并留針30min。溫針灸治療,在針刺足三里后,取清艾條2cm置于針柄上,然后點燃艾條,針下放置硬紙片防止燙傷皮膚。1次/d,治療3周。
1.2.2 觀察組:針刺加溫針灸聯合低頻電治療。在針刺加溫針灸基礎上,運用CMNS6-1型電針儀[無錫佳健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蘇食藥監械(準)字2011第2270534號]的皮膚電極片進行低頻脈沖電刺激治療。兩組皮膚電極片分別置于患側面部的陽白和太陽、地倉和扶突等穴位區域進行操作,以頻率2/100Hz、脈沖寬度0.175ms,強度2mA的連續波進行電極干預,治療強度以患者感覺舒適并有面部肌肉抽動為度,治療時間30min/次。1次/d,6d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1d,治療3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3.1 面部神經功能:參照Portmann簡易評分法[5]標準進行評分,分為4個項目,分別為皺眉、閉眼、微笑、鼓腮。評分標準: 雙側對比運動功能基本相同3分,運動功能減弱2分,面部肌肉輕微運動1分,無自主肌肉運動0分,分值越低提示面部肌肉運動功能程度越差。
1.3.2 面神經功能指數:參照Fields等學者提出的面神經功能指數(FNFI)[6]評分公式對面神經功能進行評價,評價方法:在患者安靜狀態下,測量雙側目外眥與同側口角的間距,患側記為d1,正常側為D1;囑患者咧嘴微笑到最大限度時,再次測它們的間距,分別標記為d2和D2;運用公式FNFI=[(d1-d2)/(D1-D2)]×100%計算出指數,FNFI≥0.9為基本恢復正常。
1.3.3 臨床療效:參照《周圍性面癱急(亞急)性期針灸療法的系統評價及META分析》[7]進行評價:(1)治愈:雙側面部表情均正常,雙側面部肌肉運動功能亦正常;眼瞼可以完全自主閉合無眼裂;抬眉時雙側額紋對稱,額紋溝清晰可見;鼻唇溝清晰可見,雙側對稱自然;雙側鼓腮有力無漏氣;FNFI≥0.9。(2)顯效:雙側面部表情輕度不對稱,患側面部存在輕微功能障礙,安靜狀態時雙側基本對稱,肌肉張力稍低;眼瞼輕微閉合但不全,用力閉合時可以完全閉合,抬眉時患側額紋較健側少,額紋溝可見,但較淺,微笑時鼻唇溝可見雙側不對稱,患側鼓腮力量稍弱輕微漏氣。(3)有效:雙側面部表情中度不對稱,患側面部表情存在功能障礙,安靜狀態時下雙側輕度對稱,肌肉張力低;眼瞼閉合不全,用力閉合時眼裂變小但閉合仍不全,抬眉時患側額紋稀疏,額紋溝細淺,微笑時鼻唇溝輕微可見,雙側明顯不對稱,患側鼓腮力量較弱漏氣明顯。(4)無效:雙側面部表情明顯不對稱,患側面部表情功能障礙明顯,安靜狀態時雙側明顯不對稱,肌肉無張力;眼瞼閉合不全,用力閉合時眼裂無明顯閉合,抬眉時患側無額紋,額紋溝消失,微笑時鼻唇溝雙側明顯不對稱,歪向健側,患側鼓腮無力,漏氣明顯。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6.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面部神經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皺眉、閉眼、微笑、鼓腮評分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閉眼、微笑、皺眉、鼓腮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面部神經功能比較分)
2.2 兩組治療前后面神經功能指數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FNFI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FNFI評分比較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94.44%)明顯高于對照組(79.6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急性周圍性面癱是針灸康復科常見病癥。在發病機制上,顱骨的莖乳孔內有一條狹窄骨性管道為面神經管,此處一旦出現急性炎癥、水腫,面神經則會受到擠壓引起局部微循環障礙,導致面神經支配分布區的口面額部表情肌群出現運動功能障礙。急性面癱患者常無法自主控制癱瘓側的面部表情,患病初期常會感到耳后或下頜有疼痛感,在發病數小時至48h內繼而出現面部表情肌癱瘓,嚴重者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引起急性面癱發生的原因有很多,如免疫力下降、壓力過大、病毒感染等[8]。現代醫學認為急性周圍性面癱主要發病機制為面神經受到擠壓而致急性缺血水腫,針灸治療可以改善炎癥局部的微循環,減輕面神經的炎癥滲出、水腫,從而恢復面神經支配相應肌肉群的運動功能。臨床表現為皺眉無力而致額紋消失,眼瞼閉合無力而致眼裂閉合不全,鼻唇部肌群張力低下而致口角向健側歪斜,鼓腮無力而致漏氣、漱口時水亦漏出,患側咀嚼肌張力低下而致食物滯留牙頰。
中醫認為面癱屬“口眼歪斜”范疇,病位在面部,急性期病機為病邪初侵,病灶尚淺,大多因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乘虛侵入陽明、少陽之所引起,導致患者經氣阻滯、經脈失養而致經脈氣血痹阻,從而使其面部經筋功能失調而致肌肉癱瘓,因此治療原則宜祛風通絡、疏調經筋為主[9]。翳風穴為手少陽經的經穴,位近顱骨面神經管,可祛風通絡。太陽、陽白穴位于額眼區可通絡行痹。地倉、牽正兩穴分別位于口角和顳頜部,針刺以活血通絡,有助于增強面部肌肉功能,改善口歪眼斜的狀況。攢竹、顴髎穴位于面頰區,分屬于手足太陽經穴,可疏風清熱。合谷穴為手陽明經原穴,為陽明經臟腑原氣所流注之處,疏通面口頰部經筋經氣,行“面口合谷收”之意。足三里為足陽明經穴合穴,溫針灸以溫經散寒、理氣和血的作用,有助于扶正祛邪,改善患者面部肌肉癱瘓功能,促進面部血液循環,從而使面神經功能得以改善。太沖穴為足厥陰肝經原穴,“連目系,上出額”“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肝主筋,因此能夠疏通面額部經筋經氣。因此,針刺治療急性期面癱具有疏調陽明經氣,驅邪外出之功;加以溫針灸可以鼓舞陽明經氣,養血和營,可使氣血得行,濡養筋肉,從而達到治療目的[10]。因此本文對面癱患者給予經穴的針灸刺激可起到祛風散寒、通絡行痹之功效。
低頻脈沖電刺激療法治療面癱的機制,電針儀上的皮膚電極的輸出頻率在1~100Hz,屬于低頻脈沖電流,它通過刺激運動和感覺神經的神經元細胞,提高了細胞內線粒體的生物酶的活性,緩解微血管的痙攣,促進了毛細血管開放和微循環的建立,達到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的效果,增強了面部肌群的收縮力,從而提高了治療效果。面部的皺眉、閉眼、微笑、鼓腮分值水平,相對準確地評估了面神經功能恢復狀況,反映面神經麻痹程度。而面神經功能指數可以反映面部神經功能的變化,評價面癱嚴重程度及額、面、唇區神經功能,因此可以作為周圍性面神經麻痹預后的重要評價指標。本文結果顯示,針灸聯合低頻電治療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皺眉、閉眼、微笑、鼓腮評分以及面神經功能指數,臨床總有效率也較單純針灸治療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針灸能夠調節機體代謝,修復損傷的面神經,促進局部微循環,從而改善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針灸聯合低頻電治療急性面癱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能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經功能,值得臨床推廣使用。